2008/12/18

《樓蘭女》捲土重來,訪吳興國與魏海敏

十五年前,台灣京劇界的風雲人物吳興國,和台灣京劇第一女主角魏海敏;兩人攜手合作的一齣沒有西皮二黃、沒有文武場、「完全掙脫套路」的新劇型《樓蘭女》;加上聶光炎的舞台設計、許博允作曲、葉錦添設計服裝等陣容;不管旁觀者是驚服還側目,在表演藝術界反正是枚震撼彈!

十五年後,《樓蘭女》重新搬演。除舞台由林克華重建外,吳興國、魏海敏、葉錦添、許博允、林秀偉……,幾乎原班人馬;除機緣巧合,也證明這齣戲確實有些份量----是怎麼樣的一齣戲,經得起十五年後再度重現呢?

改編希臘悲劇,樓蘭女兼採中西

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人類戲劇史進入第一個黃金時代,希臘三大戲劇家的戲劇與荷馬史詩齊名,同為世界文學經典。三大戲劇家之一優里匹底斯(Euripides),比起另外兩位,主題滑離了宗教、社會、人倫,特別關注人性自身內心風暴。《米蒂亞》(Medea)就是這麼一齣描寫男女之間,情海生波、背叛和復仇的戲劇。

《樓蘭女》將時空背景從古希臘轉換到中國西域,米蒂亞化身為樓蘭女,愛上大宛王子頡生,不惜拋家叛父,偕頡生私奔來到敦煌,並受到敦煌王的熱情相待,悲劇卻由此而生。敦煌王欲納結頡生為婿,頡生亦有意別娶。為報復丈夫的變心背叛,樓蘭女親手殺死情敵和自己的一雙兒女,用巫術潛逃,留下丈夫一人獨自悔恨。

吳興國認為傷痕累累的人心,宛如千窟之穴,十五年後《樓蘭女》捲土重來,他特要求林克華將敦煌莫高窟的意象搬上舞台。傳統戲曲中忠臣孝子、賢媳節婦的理想典型,在這齣戲中全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心赤裸裸的剝露,直接而真實。在這層意義上,《樓蘭女》精神是向西方看齊的,身體和動作方式則是中國的。

面臨京劇變革,吳興國毅然出走

說到京劇變革,在《樓蘭女》之前,當代傳奇劇場已改編過莎士比亞《馬克白》為《欲望城國》,改《哈姆雷特》為《王子復仇記》。但講到當代傳奇的變革,又不得不從傳統戲曲的不變說起。

有三百年歷史的京劇,在當年國民政府遷台後,成為「中原正統」的象徵,早年台灣陸、海、空三軍都各有京劇團及劇校,分別為陸光、海光、大鵬,一九九五年各劇團整合為國光劇團。國光劇校則在一九九九年與復興劇校合併為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二○○六年改制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當年劇校從小學、中學,十二年一貫,學生平約年齡十歲,每日每日地喊嗓、毯子功、把子功,拿鼎、下腰、劈腿、拉山膀坐科,直到出科成角。吳興國和魏海敏都出自這個京劇體系:吳興國復興劇校畢業,進陸光劇團專攻老生;魏海敏出身海光,甫出科便成為海光劇團當家青衣。兩人都是年輕一代戲曲界的佼佼者。

但時代在變,傳統戲的觀眾也在變,傳統戲的出路在何方?如果要變,又該怎麼變?這聲音在年輕的京劇演員心中越來越強烈,導致吳興國「出走」成立當代傳奇劇場。

集聚編導才子,突破傳統用歌隊

訪問吳興國時,《樓蘭女》剛從香港「台灣月」巡迴返台——香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路平不服氣台灣文化長期被低估,力主將台灣好的藝術推介到香港,「台灣月」今年已邁入第三屆,《樓蘭女》是今年「台灣月」的重頭戲碼。另外還過道上海演出兩場。

內地許多人對台灣傳統戲曲「革命」腳步之超前,感到驚異,然則這已經是「當代傳奇」十五年前的嘗試了。

「該怎麼變」這個聲音一直縈繞著當代傳奇,也是他們的創作動力。最初《樓蘭女》從希臘悲劇變成「前衛音樂舞台劇」,是經過吳興國、林秀偉、李小平、羅北安、李永豐幾個跨京劇和話劇的編導才子給集思廣益出來的。而許博允----眾所皆知的新象藝術老闆,較不為人知的作曲家----為《樓蘭女》打造了一套含蒙古南音、新疆歌謠的歌劇音樂,從情境旋律、唱曲、音效,連成一氣以營造西域大漠的聽覺意象。

此外,《樓蘭女》採用了中國戲曲從沒有的歌隊。傳統戲曲只有龍套,不說不唱,《樓蘭女》卻有十人歌隊,兼說兼唱兼舞,成為烘托戲劇氛圍的要角。林秀偉負責設計動作,替《樓蘭女》添加了原始身體祭儀的舞蹈質感。

服裝設計葉錦添,是吳興國當年跨界到香港拍電影時所結識。當時誰想得到這位服裝風格誇張的服裝設計師,會走紅好萊塢,甚至得奧斯卡金像獎呢?但吳興國慧眼視英雄,問他要不要來一試舞台劇?就這樣,葉錦添把舞台處女作獻給了《樓蘭女》。葉錦添帶著裁縫師傅,連續三個月在台灣除了看排演就是做衣服,設計出樓蘭女和頡生那一身超級豪華繁複、視覺風格強烈,彷彿裝置藝術的服裝。

當年有「京劇界楊麗花」之稱的魏海敏,接演當代傳奇的戲,京劇界頗不以為然,還有人挑明跟她說:「妳不要給吳興國這個魔鬼帶壞了!」

十幾年過去,看傳統戲的人無多增加,更有觀眾往大陸去尋更道地的「傳統」;但「魔鬼」吳興國依然活躍舞台,魏海敏則戲路越發寬闊,在傳統與新編兩方面迭有佳績。

打破了那麼多京劇的老規矩,吳興國本人,又何嘗不在自我顛覆?演傳統京劇老生,他常常是諫昏君投汨羅江的屈原,遭萬剮凌遲的袁崇煥,被十二道金牌入罪的岳飛,帶箭戰死沙場的黃忠,烏江自刎的楚霸王……個個都身繫邦國興亡的英雄人物。但在《樓蘭女》中,他變成了見利忘義、喜新厭舊的負心漢頡生。

吳興國說:「如果人間盡是好人,就沒有甚麼好修行了。」在劇校時代,寡言的他希望下輩子最好投胎成大松樹,一輩子清清白白,堅毅無言;但經歷顛覆京劇二十年不悔的生涯,他說下輩子還是希望投胎為人,因為沒有甚麼比人生更精彩的:「好人壞人都是修來的啊。」

褪下完美青衣,魏海敏接演反派

魏海敏曾剖析:「中國戲曲原本就是美學的綜合藝術,青衣更是其中之最。好的青衣是被要求每一個唱工都要完美無缺,每一個動作都要能定格被拍成照片。 」這位舞台上美好的青衣,永遠的大家閨秀,卻在當代傳奇的要求下,演繹許多反面角色和負面性格。

魏海敏坦言十五年前,作為一個母親,她無論如何都覺得親手弒親兒太殘忍無情。但十五年後再看這個角色,她對樓蘭女的角色同情更深,體會更真。她說:我替她想過,如果不用這麼極端的手段,真的無法讓頡生領會到楚痛:「所有的女人--不,不管男人女人,都可能是樓蘭女。」

舊社會男人地位絕對優勢,而占盡優勢者總是很難體會弱勢的走投無路和受盡蹂躪後的痛苦。

這個被評為「扮相雍容華貴、嗓音溫潤甜美、做表細膩動人,善於傳達劇中人的思想感情」的當家青衣,從所謂「壞女人」的角色裡,拓寬了戲路,也拓打開了人生視野。魏海敏細數她挑戰過的重要戲碼:《慾望城國》、《樓蘭女》、《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金鎖記》,不管是為權力而邪惡的馬克白夫人,因復仇而兇狠的樓蘭女,縱權縱欲的王熙鳳,或性格扭曲的曹七巧,都是性格備受爭議的女主角。

現實中的魏海敏看起來仍一貫優雅迷人,一開嗓就叫人傾倒。

魏海敏優游於傳統戲曲和前衛新編之間,無入而不自得。她一九九一年就拜入梅蘭芳之子梅葆玖門下,成為台灣唯一的梅派傳人。今年夏天七十五高齡的梅葆玖還特別來台開講座,替得意門生的公演助陣,還在最後一場唱了段《貴妃醉酒》。另外一方面,她又幫當代演樓蘭女,替國光演曹七巧。明年春她還要與世界名導羅柏‧威爾森(Robert Wilson)合作《歐蘭朵》。

兩度《樓蘭女》之間,十五年光陰,真實世界中的魏海敏變化多少?魏海敏自剖從小在舞台上扮演完美青衣的她,不免會有在真實世界也想扮完美;但這完美是外人評價的,附和的是別人的眼光。經歷這許多年舞台、工作、婚姻生活的變化,她學會不在乎別人的說法,讓自己快樂,真正為自己而活。

她說她要是《樓蘭女》,割捨去愛的執迷,就要讓人生重新啟程,好好過自己的。她說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千萬不要看低自己。她就是用這種精神一路接下挑戰,不管扮演甚麼,在舞台上永遠魅力四射。

原載於新新聞1136期

2008/12/16

《我的那一聲再見》



留鬍子,毛線帽,白汗衫,藍白夾腳拖,手上綁著手帕,像流浪漢似的中年人。

一堆廢紙箱是他的家,所有家當都裝在大塑膠袋裡,有很多過期的麵包和報紙,外加一個卡式收音機。

是出現在街頭,大家會反射性撇過頭去的那種人:真實存在,但我們毫無瞭解,甚至下意識不去看見。所謂社會真相,其實分很多類,有些類你很容易追根究底(像陳水扁的密帳和邱毅的頭髮);有些是你覺得該知道卻遲遲不知道(像金融風暴何時盪到谷底或台灣減碳指數為何不被世界列入統計等等);有些則是你從不想認識也不願多去想像(像死刑犯如何等死還有社會到底欠負樂生院民多少……)。

胤瑋選了最後一種當主題。劇中主角,脖子被塞進肩膀裡似的看不見,腹部突出,手腳一放下就不由自主發抖,彷彿因為自身的無用而驚慌,身體呈現由經驗累積出來的防衛姿態。眼睛瞪得大大,眼神卻有點過於渺遠,不知道他真的在看哪裡。

他的話,初聽也抓不到焦點。整個人生都失焦了的那種。他還會微笑,卻只讓人覺得恐怖。

接著他開口講話,在小劇場內發出大劇場的音量,咬字讓我想起李立群。

原本我應該起立鼓掌說:胤瑋,你演得太好啦!但由於角色形象跟我們素所認識的胤瑋相差太多,竟然升起一種:這個人真的是胤瑋嗎?我們都被胤瑋給騙了的感覺。

故事包含兩個真實的社會事件:

1.當今空軍有一批年資超過三十年的F-5E戰鬥機,超過十人於執勤時失蹤或殉職。一旦戰機從雷達消失,兩個月後搜救工作停止,六個月過去還找不著就認定殉職,發一千六百萬的賠償金進入忠烈祠…。胤瑋認為「如果國家把生命看得如此珍貴,為何允許墜機的事件一再發生?……在我看來都是國家用制式規條去認定生命。」

2.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統計,臺灣於零四年至零五年間處決六位犯人,此後的兩年間台灣不曾執行過任何死刑,然法律上仍保留52條處以死刑的規定條文;07年被判死刑者人數為5,共計有70-100名死刑犯處於一種「歇斯底里」的狀態,這些年是停止死刑而不是廢除死刑,不生也不死。

不過《我的那一聲再見》可不是論述滔滔不絕、立場鮮明道貌岸然的報告劇;而是對一個人不加批判、不加指控的凝視;凝視一個處於「等死」症候群(Death Row Syndrome)中的死刑犯。

這個叫呂伸的人,因為殺人而被判死刑,他持槍越獄逃亡,綁架了一名空軍軍官的妻子。他的妻子李德惠因抗議政府對他丈夫的殉職調查不公而上報,被呂伸認為是「槓上國家」的屌咖。整個社會都不跟他對話沒關係,他自己想辦法找人對話,而且還不是隨便甚麼人,呂伸他可以認同的屌咖喔。

在劇場--逼使我們不得不凝視的對話空間裡--我們開始認識呂伸的童年,呂伸的想法,呂伸的行為模式,他曾經有過妻子女兒的正常生活,還有他和父親、繼母之間的恩怨糾葛。總之,這齣戲還原一個人為一個人,他不是概念,對很多戲來說「英雄」、「死刑犯」、「控制和制約」甚至「寂寞」都是概念,但這齣戲人的部分遠比概念多。

據說目前票房不理想,果然證明這題材的「冷」。滿地的報紙、囉嗦的廣播新聞、嘵嘵不止的媒體,全都是著眼於「消費」、無情、垃圾般的資訊。

只有胤瑋從這裡面掘出一個人如生的形象。

延伸閱讀:
在離開孤島前處決一名死刑犯─訪《我的那一聲再見》導演林胤瑋


怕辣預告:12‧21日pm 4:30每週看戲俱樂部要討論這齣戲(免費)

節目網站
購票資訊

2008/12/12

[預報]林文中舞團創團作《小》



時間:12月18日(四)-- 12月21日(日)。
地點: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B1)。
票價及相關折扣資訊:兩廳院售票系統
舞者數量----五。有男有女。
舞蹈動作-------有,幾乎全部。
長度--------------六十分鐘左右
色調--------------黑白。
多媒體-----------沒有。
裝置--------------有。
音樂--------------有。包括重新創作及選曲。
說話--------------有。但不到五分之一。

站在預報的角度,我盡量客觀化我的描述;以上代表我最大的努力,如果您有更棒的idea,麻煩告訴我。

但這樣無法讓您滿足,對不對?

於是我接下去繼續寫囉:走進位於台北民族舞團地下室的排練場,偌大黑色舞台中央,只用三米立方的小小空間,用透明牆圍起來,上面貼著「請勿餵食」的紙條(但正式演出時可能會撕掉)。連編舞家林文中在內,共五名舞者,他們會穿著林璟如老師設計的白色洞洞裝,擠在小透明房間內跳舞。

他們有時候像猩猩,有時候像企鵝,有時候像熱帶魚,有時候像蟲。有時候我懷疑他們是被關在動物園內的飼育動物;有時候我也懷疑自己是被關在台北市公寓裡的飼育直立人種。我沒有芭比娃娃、櫻桃小丸子、皮卡丘、不二家牛奶妹、魯魯米、鬼太郎、忍者哈特利、蠟筆小新、史努比、莉卡娃娃、麵包超人……等公仔裝透明盒子裡展示,但那只因為我沒閒錢。如果有那種一公尺高、關節都可以轉動、頭髮肌膚表情栩栩如生、名設計師設計配件、宛如藝術品的公仔,我也很想要有一個。

但有沒有搞錯?林文中在美國待十年,跳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se)的舞團(Bill T. Jones/Arnie Zane Dance Company)的舞七年,回台灣自組舞團,第一個作品,獲羅曼菲基金會贊助創作,沉澱了一年的創團首作,豈不是個轟轟烈烈的開場,他竟然在搞----小?

林文中說他就是想挑戰大製作、大卡司、大場面、大企圖,才叫好表演的觀念。他覺得小而美、獨特秀異的舞團,往往能更專注於創作本質,展現純粹身體藝術的實驗,他要經營的就是這種舞團。

搬到台灣落腳後,前窗口貼著隔壁家後門,左棟、右棟輪流在裝修、增建的施工噪音,讓林文中驀然想起他的童年,永遠在施工中的台北。居住空間小,他住家有個三米三的和室,是唯一「不特定用途」的多餘空間,正好跟他的舞作《小》尺寸相當。

回來台灣其他要適應的小:藝術市場小,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緊密窄仄,編舞家必須身兼多職,又被要求產能產量而言……,種種對小的體會逼他創作這樣的作品。林文中覺得這是他作品至今最有「人味」的一部,因為除了他始終關切的舞蹈的純粹身體表現外,還有他對人的本能是甚麼?人和人在一起怎麼生活?種種想法和自問。

雖在我看來這還是一齣舞蹈多於劇場,節奏明確,動作高難度,結構謹嚴(並非情節結構,而是動作結構)的作品。編舞家一直問我:你想台灣觀眾會不會看得懂?於是我發現林文中叫我來看的目的了,正因為我對舞蹈是個大外行。從他關切觀眾的程度,我覺得林文中真的是走進台灣了,他完全感受到台灣藝術家的共同焦慮:觀眾在哪裡?

藝術家真的很小(但不是指志氣),相信我。

林文中舞團 創團首作 [小] 搶先看 from WCdance on Vimeo.

林文中舞團部落格

2008/12/10

【座談會】 讀者對書的責任是什麼?

從圖畫書的出版到購買

你平常買書非要打折或團購才買嗎?
一本製作精美的圖畫書該賣多少錢才算合理?
買到越便宜的書就越值回成本嗎?
在荷包縮水,物價上揚的時代,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價格變得斤斤計較,而文化商品的消費也在無形中變成價格導向,甚至是可有可無的支出。

但是,請小心,你的自覺或不自覺的消費習慣,或許正在扼殺一本與眾不同的圖畫書的誕生、並在無形中影響到一家優質出版社的生存,以及,台灣圖畫書市場未來的競爭力。

然而,圖畫書價值和價格的平衡點在哪裡?圖畫書的出版和消費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如果能對圖畫書的市場有更完整的了解和認識,就能對消費的行為多一分自覺。身為圖畫書的愛好者,我們都希望在消費行為中支持一個健全的出版產業。那麼,我們應如何從消費端開始,影響一個優質圖畫書產業環境的成熟?

由北投社區大學「繪本新視界」課程學員所發起的這場座談會,是用行動關心台灣圖畫書未來的第一步。

時間:十二月十三日星期六上午十點到十二點
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石牌分館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榮華里明德路208巷5號10樓
交通:捷運明德站下車,步行約十分鐘,奎山中學旁。
或搭公車 216、223在『奎山中學』站下車
不須收費,但須事先報名。

網路報名:請填寫報名表後e-mail至簡幸玲小姐ruby6402@hotmail.com
(如無法填寫表格者,請註明姓名/職業背景/聯絡電話即可)
傳真報名:請將報名表傳真至北投社大陳品序小姐(fax:2893-4730)


討論議題:
1.國內外圖畫書出版趨勢
2.台灣過去和現在的出版生態
3.折扣戰和低價書策略對出版生態的影響
4.出版社的行銷手法與讀者的關聯
5.書店如何讓好的圖畫書被讀者看見?如何讓讀者願意在書店購書?

與談人
書店代表:張淑瓊(曾任誠品書店童書企劃,現為誠品書店兒童專區督導)
洪瑞霞(禮筑外文書店負責人)
出版社代表:何香儒(米奇巴克童書出版社藝術總監)
讀者代表:簡幸玲(北投社大『繪本新視界』班級代表)

引言人:曾佳琦(北投社大『繪本新視界』、文山社大『從繪本看世界』講師)

流程:
  10:00~10:10 引言人開場
  10:10~11:10 與談人每人15分鐘發言
  11:10~11:50 問題交流
  11:50~12:00 引言人作結束 

主辦單位: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立圖書館石牌分館
策畫:北投社大『繪本新視界』學員
活動洽詢:2893-4760北投社大陳品序小姐(請於上班時間14:00~22:00來電)

2008/12/03

五年的保存運動劃上句點了嗎?

葉金川幾年前選台北市長時曾經接受報紙訪問,說過「政策錯誤就像樂生療養院的例子,樂生病患現在不是生病,而是有後遺症在身,所以他們需要的是前有小河、後有山坡的地方休養生息,現在政府蓋一個醫院強制他們搬遷,他們當然不願意,因為他們要的不是醫院,是家,決策錯誤,政策就無法執行。」

當他真的有權力導正錯誤政策時,他選擇了沈默,沈淪。

錄自在黑白與彩色之間:1203迫遷樂生貞德舍
樂生「最後關頭」的訊息,已頻繁地不再讓人感到氣憤。反倒,人們用面無表情更加堅毅的回應。不過這回,死緊緊的焊接在地面上的圍籬,卻像是鮮血流盡之前的斷頭刀,封死了心跳的可能性。最後的訴求簡單到無法再白話,卻依然得不到回應,這確實讓人開始懷疑,我們的政治判斷究竟是否曾經有效,或者戰役早在數年前或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結束。是否,過去五年來看似得到的,都不盡如表面呈現為施壓的成果,而是層層遮掩及蒙混與黑箱安排的騙局?又或者政治判斷真是哪裡不夠完備。

樂生「最後關頭」總是樂生支持者的大會合,即使暫時,也讓人多了接觸的機會。這回,在凌晨的山坡上,我們彷彿已彼此熟悉到了不需言語表達的程度。但如果,樂生院民的整輩子生命,真如我們所說的所信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是整個社會最根本的矛盾之結,那麼戰爭似乎才剛要開始,除了樂生,除了與樂生有關的事物,我們似乎又還有很多事可做,以樂生為中心,把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重新揉合起來。

錄自:城市漫遊:漫長的十八小時。樂生1203後記。

延伸閱讀:
每週看戲俱樂部:側記行政院前的行動劇「抗議政府大跳票,樂生變廢墟」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靜靜的暴力

樂生現狀:假續住、真迫遷;假保留,真清拆
http://www.howsdesign.com/blog/2008/11/18/498
快樂‧樂生─青年樂生聯盟行動網頁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