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8

我的年度十大表演

每週看戲俱樂部的夥伴們提議,選出我們2008年整年看戲下來,最推薦的十個表演。

老實說我雖是「每週看戲」的忠實成員,但錯過的好戲也不少。到台中教書以後,更發現台北藝文活動真天殺的多,一離台北時光倒退起碼十五年。太多節目擠不上主流媒體,在網路上流竄,在破報上占一小條,在牯嶺街小劇場或兩廳院、誠品書店等可自由索取的DM的地方,像大飯店Buffet檯,就算吃到飽你都沒法每樣取拿。

以如此爆炸的程度,你不可能永遠不錯過甚麼:如果你這週跑電影你就看不了劇場,如果你這週要逛資訊展你就趕不上詩歌節;何況還有你媽的大壽、你哥的婚禮、同學會、演講、座談、簽唱會、遊行……..。

從週五開始到週日下午,表演廳每天晚上,創作者、表演者、觀眾、評論者,擠在散場後的穿堂、樓梯口、門邊,你跟我笑笑,我向你點頭,他和她交頭接耳。有人說這是封閉的小圈子,我沒甚麼好抵辯的。只是我知道大部分創作者還是很努力在與圈圈外的世界溝通,不管成不成功。

我廢話這麼多,無非就是為我偏頗不全的十大作番告解。此外,像這種選舉,對上半年演出的節目難免吃虧,假使觀眾記性不是那麼好的話。但反正我不領評審費,不涉毀謗或撕髮,僅做為同好間的交換意見,偏頗萬歲,主觀第一。

幾個藝術節有不少好節目:年初兩廳院國際藝術節的《安蒂岡妮》(以色列)、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的《希茲威‧班西死了》(Sizwe Banzi is Dead)(法國),小品《好事多磨》(Gutes Tun)(德國),是我有感覺的演出。

夏天的台北藝術節,票價偏高,看得不多,但香港胡恩威《這一夜,路易‧康說建築》,以純熟的技術、詩篇般的節奏;深深讓人覺得看戲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同樣以多媒體見長,今年新人新視野系列的《寫給記憶的七封信》,令人印象深刻。採法國小說家莒哈絲的意識流敘事法,意會多於言傳,加上林如萍精湛的演繹,使這小品有如抹過心頭的一縷清風,難以言喻,卻極具質感。

停了一年再辦的皇冠藝術節算是國內老字號前衛品牌。今年宣傳雖不能說很盛大,但選節目頗見用心。楊春江的《無中.生有》,將民間牽亡陣頭帶入超現實藝術境界,匠心獨具。環境劇場的運用也很棒。比起許多將多媒體直接等於投影的粗糙運用,楊春江展現了更本質的光影幻覺。

仁信合作社《黑色童話--枕頭人》也是一部頗嚴謹的製作。演技不能說完美,但是劇本實在太強了(英國劇作家Martin MacDonagh2003年之作)。堅持優良翻譯劇本算小劇場異數。

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魯迅2008》,集合大陸、台灣、日本三方劇場人合作,成功走出了魯迅強大的文字魔障,真正將「人吃人的世界」給劇場意象化。現在社會雖然講人權,但人操作權力和被權力操控的模式仍改變不多。這齣戲也讓我想起了二十年前小劇場運動的主題和精神。

《{}ASAP》莎拉肯的劇本,我寫過劇評,就不再多說。總之這也是一本相當難詮釋的劇本,撇開節目單的莫名自戀不提,仍不失為一個誠懇的好演出。

《潛水中》編劇、導演、演員、舞台設計,都來自香港,技術面很到位。一邊女主角流利地吐露心事,一邊穿潛水裝的男主角走來走去,全劇講不出半句話;照說很詭異;而且敘事線鬆散,但微妙的氣氛一直在場中流動;最後那個刺眼的紅色行李箱被打開;突然覺得:真正重要的東西總是說不出口的。

《漢字寓言》整個策劃就是個有趣。一定要選的話我會選「罰」,因為有夠台,有種很貼膚的感情。魏雋展是實力派(不可以貌取人就說他是偶像派)。

如果加上學校公演(對不起我看得不多),北藝大和果陀梁志民合作的《費加洛婚禮》算是讓人看得很開心的一齣戲。我覺得與其要二十上下的青年勉強講些自己半生不熟的大道理,不如認認真真的快樂、漂亮、秀自己就好。還有莫札特真的很天才。

寫到這裡我才發現,十大票選本是要為一年悶頭看戲的行為作個紓解,可不知道為什麼列出這麼多好戲以後我還是覺得有點悶。

本週還有滿檔的節目要看。(寫於12月20)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