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9

陣容底定

第一個被我凹的是依馬媽,她本在部落格畫幾幅畫自娛娛人,不料誤交損友,深夜接到一通神秘電話,過程已洩漏於依馬大件事

我自認是一個不太懂得說服人的人,每到緊要關頭都支支吾吾,關於我怎麼找到這黃金陣容,至今仍覺難以啟齒。最深的感謝往往是說不出口的。

「甚麼是小劇場?」示範說明會

策劃:「每週看戲俱樂部」林乃文
示範:《蛋的未來》《PAPA》留法默劇高手 姚尚德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演技派型男 彭浩秦
《一/一》七氏姊妹 李安娣
舞台/道具:婉婉
行政:廖怡君、梁佳琦、林欣怡
製作人:蔣禎耘(Hope)

要去印宣傳單了。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ending

本屆主題:Pure or not
1.以家庭劇答題者:成功高中《兄弟》、彰化高中《父.子》2所
2.以校園身邊事件為題材者:基隆女中《206》、明倫高中《沒人需要你,親愛的》2所
3.結合校園霸凌事件與驚悚劇:淡江高中《親愛的》1所
4.以社會寫實角度主題為愛情者:政大附中《Cup of Coffee》、新店高中《Dreaming or Drowning》、基隆商工《不一樣的他》、陽明高中《遲來的畢業照》4所
5.驚悚動作黑道故事:復興高中《黑幫》、萬芳高中《崎路》、陽明高中《遲來的畢業照》3所
6.以百老匯式歌舞劇答題者:六義幫《再一次,拜訪森林》1所

總評:雖然中華民國有槍砲管制條例,但舞台上槍隻氾濫。雖已數十年沒有戰爭和瘟疫,高中生不常看到死人,但舞台上慘死人數超過五十人。雖然主題叫Pure or not,半數以上以「not」為刻劃重點。

總感想:人生並非如戲。

比賽結果(團體部分)
最佳行政團隊:復興高中(花友團評審)
最佳創意劇本:明倫高中(一致同意)
最佳劇本:明倫高中(爭執很久)
最佳技術團隊:新店高中(花友團評審)
最佳人氣賞1:復興高中 (花友團評審)
最佳人氣大賞2 陽明高中(花友團評審)
最佳表演團隊:復興高中(演出能量超高,節奏緊湊流暢)
評審團大賞:明倫高中(充滿創意,驚奇連連)
全國第一:基隆女中(平實細膩最難做到)

比賽結果(個人部分)
最佳技術執行 新店高中:劉士煜(燈光組)
明倫高中:唐筱寒(燈光組)
復興高中:許曼婷(舞台組)
最佳男配角 明倫高中:吳家羽
最佳女配角 基隆女中:張芷瑀
最佳舞台監督 成功高中:吳皓揚
最佳導演獎 成功高中:許易農
最佳男主角 復興高中:謝毅宏
最佳女主角 明倫高中:陳薈中
花樣精神大賞 復興高中:謝毅宏

頒獎典禮心得:太讚了!……沒想到我又遲到(不可原諒)。

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2009/07/25

《遲來的畢業照》

日期:2009/07/22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陽明高中楊明瘋人館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演戲的果然都是瘋子,一開場我好像看到周星馳電影的舞台版,子彈滿天飛,人滿地死,快節奏虐殺,惡意還帶著戲謔。今天我已經看到第十二場了,黑道、幫派、殺手、校園凌虐事件、外遇、床戲、同性戀、複製人,甚麼辛辣題材都有,驚悚恐怖殘暴都看過,但是陽明高中的學生演得最投入。

通俗雖通俗,但娛樂效果十足。對白寫得瘋狂好笑,群架打得瘋勁十足,讓人看得瘋狂開心。正因為演戲的夠瘋,所以看戲的才傻。戲的本質就是瘋,希臘戲神戴奧尼索斯同時也是酒神,誘人喝得醉醺醺的,鹿看成馬,人看成獸,行為像魔鬼,甚麼都不受控制,著魔似的狀態。與自己本質裡的非理性相遇,這就戲的精髓。

不過感情戲的細膩度就弱了些,一下子我又切換到不相信頻道,幸好終場仍以高能量的表演給救回來,滿場飛奔的青春,好可愛。筆記都給了,要記住評審也不是神,聽完回家自己想。

《沒人需要妳,親愛的》

日期:2009/07/22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明倫高中親愛的戲劇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連看九天的戲,正當我以為自己快要疲了的時候,明倫高中四個可愛的女生突然衝出來,敲醒我的腦袋,說別小看了我們高中生。

一開場就是謝幕,假導演上台:「大聲點!你們是戲劇社還是葬儀社啊?!」誇張的動作,黑色幽默,表明自己是在「演戲」的演戲,實在太誠實了。我無時無刻都不曾忘記:你們是高中生,沒錯,但高中生也可以很屌,戲劇世界沒甚麼不可以,你們用如此奇特的幽默和殘忍,演出一個曲折離奇的偵探劇,而且就發生在高中戲劇社。這使妳們自由地穿梭在真的和假的之間,把觀眾玩弄於股掌。

不過真的已經謝幕了還出來說媽媽生病死了這就太過分了喔。

特別喜歡同學把時間快轉30年那段,假設30年後的妳們遭遇家暴、離婚、欠債、洗腎、遭兒女遺棄、向朋友借錢等悲慘人生,如果預知無論怎麼努力,人生註定會狼狽淒涼悲慘,那麼今天還要在舞台上演甚麼花樣年華?有意義嗎?

能把黑色喜劇演到這一層真很了不起,我好像碰到一群狀似瘋癲搞笑的哲學家,在嬉笑怒罵中突然觸及人生的深度,苦苦的。是的,有一天誰也不需要誰,沒有人非需要你不可,但是,既然今天有緣相聚,就痛快地在一起做點甚麼吧。

《不一樣的他》

日期:2009/07/19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基隆商工藝站劇坊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這齣戲整個很簡單,好玩是觀眾。我猜那些遠從基隆來捧場的鄉親父老大嬸阿姨大概是大姑娘出嫁,頭一遭看舞台劇吧?但是他們真的看得很認真,不斷在我背後發表人生感言:「所以戀愛要兩個人都合意才會成的」、「兩人若沒對緣,無管坦白也是無坦白都是無路用的」,真的是滿有見地的呢。

這讓我覺得身為評審,非常理性地去評分哪項做到、哪項沒做到、技巧不夠還是執行不力…….等等非常「無趣」,幾乎喪失了看戲最原始的樂趣。原本看戲就該如此是,跟自己的人生觀做即時交流。

我覺得演戲也應該是這樣,不是模仿「演戲」這件事,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觀點、憧憬、憤怒、疑問等給傳達出來。所以我忍不住問同學:演的真是你們的愛情觀嗎?可能我長得太可怕,嚇得同學說不出話來。

如果你們說是的話,我就會好奇起來,無關對或不對,只是想像你們呈現的愛情觀點:真愛非要用苦苦追求、不屈不撓、堅忍犧牲奉獻來證明嗎?不對等的施與受是愛情裡的經常?同時多交幾個比較比較,是不是最難忍受的戀人?不過既然你們沒有回答,那麼以上皆我自言自語罷了。

2009/07/20

一位香港劇評談小劇場

多餘的話:休教劇場這樣美 作者:鄧正健(原載於《META》(革新號 - 01),Roundtable,2007。)
從布萊希特、波瓦的劇場思潮,直至在南美和東南亞已興起了二十年的「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re)熱潮中,我完全可以嗅到一陣左翼思想的氣息。但劇場思潮跟世界思潮一樣,早已進入了一個「左翼在十字路口」的時代,全球資本主義的強勢令左翼思潮不再合時,同樣地,在劇場這種已被化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工業項目裡,布萊希特被捧上神枱,他的作品已再難能發揮間離效果(Verfremdungs Effekt),跟古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一樣,變為偶而拿來重溫的慶節性劇目,失卻了批判的效力。至於從波瓦的思想發展出來的「民眾劇場」就更加沒有空間了,十多年前過亞洲「民眾劇場」紛紛鬧鬧,到今天已彷如明日黃花,甚至被文化工業的體系徹底排擠,淪為標上「前衛」標籤的劇場神話。

在香港劇場發展史中,也曾彌漫過這種左翼氣味,不過卻是更加薄弱,甚至連神話也成不了,極其量只是「上一代」的後宮秘事。我實在覺得奇怪,香港本應有著培養左翼思潮劇場的上佳土壤,文化研究學者所熱烈擁抱的那些概念,像「後殖民」、「文化身份認同」、「國族主義」之類,莫不滲透在過去十多年的社會血搏之中,這個古往今來最獨特的殖民地,實在應該是世界左翼劇場思潮的橋頭堡才對。但歷史的發展卻是,香港的劇場風尚跟香港的時代精神一模一樣,就是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更加缺乏抗拒資本主義的力量。

一位北京教授談小劇場

小劇場戲劇的實驗性、探索性、反叛性作者: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新聞傳播系主任 周傳家
我國(中國)小劇場戲劇所體現出來的“先鋒性”、“實驗性”,和“現代性”,是與西方迥異其趣的。一般說來,我國的小劇場戲劇很少厭世、頹廢、無聊、荒誕,也很少呻吟、病痛、變態、歇斯底裏的發作,大多是積極的入世心態,以及關乎人和人生的沈重思考,關於社會、生活的憂患意識。從《絕對信號》、《魔方》、《掛在墻上的老B》、《街上流行紅裙子》、《W-M》、《思凡》、《擁擠》、《母語》、《戀愛的犀牛》、《盜版浮士德》、《等待戈多》、《非常麻將》到《切·格瓦拉》、《原野》、《女仆》、《咖喱伴侶》、《霸王別姬》、《關於愛情的最後歸宿》,都可以看出這種鮮明的傾向。

.....雖然大多數小劇場戲劇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和先鋒性,但是兩者之間仍不能簡單地劃等號。換言之,小劇場戲劇並不一定都是探索戲劇或實驗戲劇,它有時也會以主流戲劇、世俗化戲劇的面目出現,它與商業性、世俗性、遊戲性之間並非總是格格不入的。我們發現:不少令別人絕難再試、獨特而成功的實驗戲劇,卻在商業操作上大獲成功。譬如,1992年,上海青年話劇院帶著他們的《情人》,打出“未成年人不宜”的欲擒故縱的旗號,在全國巡演了30多個城市,創下300場的演出記錄,收益20余萬元,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1993年,內蒙古推出《司法局長》,演出超過百場,場場爆滿,並獲得當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取得兩個效益雙豐收,著實令圈內同行興奮了一把。同時,很多小劇場戲劇開始進行商業運作的嘗試,並取得較好的成效。譬如,1998年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節期間,票務管理市場化,取消一切贈票,不搞 一張特殊票,全部演出的6,000張戲票在戲劇節前夕被訂購一空,為小劇場戲劇藝術生產的商業化操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上這些似乎違反了小劇場戲劇“反商業化”的本質,但在實際上卻又被人們接受,這究竟是導源於小劇場戲劇本性的變異?還是出於一種無奈的選擇?!一時的確難以說得清楚。

《黑幫》

日期:2009/07/18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復興高中山鬼劇坊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開場前一秒燈全暗,恐怖詭異的氣氛昇起,燈光亮,立刻一幅黑幫火拼的畫面,這是一齣黑幫電影的劇場版。從頭開始直到劇終,幾十分鐘,槍聲隆隆不絕,我想起在國家劇院看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改編自恐怖份子挾持劇院的真實事件—《黑幫》意不在對政治或社會的批判,同樣的地方是觀眾的腎上腺素從頭到尾高飆沒下降過。

全劇是黑幫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痞子英雄+無間道+教父+香港警匪電影+音樂MV。有影子不是不行,況類型化戲劇要不雷同本就難。雖有一種在看電影的感覺,但同學本來看電影比看戲多,用自己熟悉的素材編創,也無可厚非啦。難得的是整體結構算嚴謹流暢,倒敘的地方巧妙,利用物件線索鋪陳,角色背後也都有故事(雖然也滿類型化),音樂也算都選對,武打動作設計得用心,演員演出的能量高,難得整齊,以刻意達到戲劇要求的張力。編劇有點小瑕疵,但看得出編導是有戲胞的,基本上能做出好看的戲。

由於設定人物與演員本身實際差太遠,必須用高能量投射法逼近角色(讓我想起海筆子的帳蓬劇)。但就此劇如果要讓演出更上層樓,我認為演員的舞台表演功夫必須加強。如果一個舞台劇演員的發音部位不對,咬字不準,聲音只放不收,缺乏聲音線的表情,即使全心全情投入,我們也只能稱道其認真,但不可能認定是好演員,因為這些畢竟都是演舞台劇的基本功。

這部戲好在沒有拖泥帶水,讓我在狂暴的震撼力場圈尚未麻痺感官和心智之前,看到結局收場。編導把純真詮釋為腐敗的對立了,我不知道該說甚麼,只覺得這觀點還滿純真的。

小劇場一定很小嗎?


到底多小才叫小劇場?

有人以觀眾座位數量為準,說三百個座位以下的劇場叫小劇場。也有人說五百個座位以下,亦有人認為一百五十座位以下是小劇場。

那比小劇場還小的劇場有沒有?凹凸之外團長HOPE提出「微型劇場」,用手指般大小的物件,完整演出一齣戲。那個微小精義在於觀眾的注意力,必須無微不至地精細。

尚德說他在法國看過一場戲,進入劇場後,只見幾個演員像雕塑般散落幾處,觀眾反可在場中隨意移動。這齣戲規定觀眾的眼睛只能和演員的身體保持10公分的距離,有糾察員拿著尺,隨時監控,一超過10公分就吹哨。隨著演員身體運動,觀眾的眼睛必須不即不離照著那10公分距離也跟著運動,超級辛苦的。但一場戲看下來,觀眾會發現到他平時沒注意到的東西:演員的汗水、皮膚毛細孔的舒張、肌肉的鬆緊控制、還有反應在身體上巨細靡遺的動機……。

演完後,觀眾比演員還疲憊。劇場外有一大排長板凳,給觀眾休息用,戲後演員幫你按摩肩頸背臂,讓你因付出巨大注意力和維持緊張太久的肌肉放鬆。這種戲才真充分讓觀眾體驗到「小劇場」為何物。

但是別人用過的點子我們當然不會再用,屆時將如何示範小劇場之「小」?敬請拭目以待。

做為文化火車頭,出版業也在文創法中迷失

全文已刊於新新聞週刊
台灣人口僅兩千三百萬出版,一年出版新書種四萬多本。大陸每年出版十六萬種新書,表面看來是台灣的四倍,但除以十三億人口後,密度遠遠不及台灣。我們甚至超過日本,傲視全球--但,這代表台灣的出版產業很蓬勃嗎?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統計資料,1999年到2000年之間,台灣新書出版成長率有11.86%,此後逐年下滑,到2006年成長率只有1.83%。行銷通路業者營收2006年比2005年差者有67.3%,差不多者17.7%,比較好的只有12.1%。

據台灣圖書發行協進會秘書長張豐榮表示:出版產業已經負成長多年,2007年書籍和雜誌加總出版營業額547億元,2008年約528億元,整個出版產業從出版、發行到零售,都在萎縮之中。

金融風暴降低大眾的文化購買力,加上對岸中文簡體書市的蓬勃,內容數位化的趨勢,在在衝擊著這重要的文化產業。當中央火火倡議文化創意產業,民間出版業卻咬牙挨著寒冬,揣想今年是否是谷底了的一年?

文創法未有共識

五月底立法院第七屆第3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舉行了一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草案」公聽會。會上除立法委員、學者,來自文建會、教育部、財政部、經濟部、法務部、主計處、新聞局等機關代表以外,包括影視娛樂、建築、數位遊戲、藝術經紀、圖書出版界的多位「專家」,均應邀參加。這是自馬政府的文創草案披露以來,巡迴全省舉行公聽會的最後一場(由南向北巡迴)。然現場毫無逐漸達成共識的氣氛,反倒劍拔張弩、相爭不讓。

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法,乃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和英國「創意產業」的定義,融合而成獨樹一格的「文創產業」。新草案將文創產業分為五類:藝術產業、媒體產業、設計產業、數位內容產業,及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產業。

從來自各業界的代表的憂心忡忡和當仁不讓看來,顯然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並不是一個已經成熟、具有一致性的產業,而是一個尚在發展、消化歧議中的領域。因此才會發生種種各自表述、甚至彼此誤解的狀況。

台灣文創民間平台

從一部吵吵嚷嚷無法通過的文創法草案,回頭實地體檢台灣各界的文化產業狀況。民間開始有這樣的聲浪,請文創產業各領域的從業者、經營者、觀察者,在理性討論中,勾勒出各產業的狀況,讓社會更具體了解文創產業的實際面貌,期待打造出一個讓各方意見可以交流與討論平台。在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部落版主布拉姆斯通力合作下,第一個民間的台灣文創平台出現了。

7月10日首場座談以出版為主題,特別就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邀請到遠流智慧藏主編杜麗琴、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秘書長張豐榮、上海書店店長唐先凱,在文創相關資料數據的前提下,面對產業未來的挑戰,展開深度對談。

繁簡體中文市場

兩岸出版市場其實有著截然不一樣的出版歷史和市場結構。大陸出版社從國營開始,規模大,資金充足。從市場面來說,潛力無窮,但民間智識不如台灣普及,出版業主要客戶還是機構和學院,一般百姓的閱讀習慣是站在書店只看不買。反觀台灣,出版公司以中小企業為主,資本額500萬以下占了六成以上,員工數都不足10人占了七成。一年四萬多種新書,是眾多小出版社的功勞,但獲利仍集中在大出版集團身上,形成人人有機會,個個苦哈哈的景況。

台灣圖書出版是個嚴重的入超結構,外銷只有3%左右,97%的圖書都搶攻國內市場。目前全亞太出版市場,日本和大陸市場便各占30%,中文簡體的市場無論現在或未來,看來都比中文繁體的市場要大得太多。台灣圖書出版外銷困難的同時,國外書籍簽定中文版權上也產生排擠效應,中國出版公司一次簽下繁簡體版權,屆時台灣還得透過對岸購得繁體中文的版權呢!

那麼是不是有一天,台灣書店的書架上會擺滿簡體字的書籍?2005年成立,開台灣簡體書專門店之先的大陸書店店長唐先凱顯得謹慎,他認為兩岸文化猶如出版產業,存在歷史和地理的鴻溝,非一時三刻可消弭於無形。有人認為2008年馬政府向對岸開放之後,會增加簡體書的銷量,他拿實際的業績報表搖頭否認。事實上扁政府時代也有高官到大陸書店找簡體專業書閱讀,同樣這些年也有不少大陸高官學者正在奮力學習繁體字。繁簡體書的流通與文化有關,與政治無甚關連。

圖書內容數位化

也有人認為數位化是實體出版業的另一片天空。曾有報導指出,政府希望到2013年,電子書產值可以達到千億元。對此,遠流智慧藏公司主編杜麗琴態度相當保留。她說:圖書數位化有減少藏書空間、避免蟲蛀、方便保存和搬移等優點,勢在必行,為大勢所趨。但數位化需要的技術、資金門檻都高,投資期長,短期不易回收。從歐美的例子,率先將內容數位化的都是組織規模大,有研發能力的大出版公司,對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組成的台灣出版業來說,自行投資數位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除像遠流這樣歷史悠久也頗有組織的出版企業,或許必須仰賴政府或非營利組織來補助,以及公協會的促成。

在圖書數位化的進程上,杜麗琴承認擁有資金、古籍典藏豐富的對岸,確實比我們快。當台灣還在預算之內,討論何者必須優先數位化的時候,大陸則是一口氣、一籮筐地通通做數位化。

杜麗琴特別指出,數位化內容幾乎都以紙本出版產業做基礎,政府在訂智財權法時必須釐清文創產業的範圍;譬如拿一本書內容數位化,和把它設計為床單、壁紙或茶杯的圖像輸出,是否授權費都一樣?


出版人才之培育與認證

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圖書發行協進會秘書長張豐榮認為台灣出版產業的體質必須調整,小出版社結為聯盟,小發行公司合併成為大發行公司,獨立小書店走向更特殊化、專業化,或為連鎖書店吞噬的兩極化發展,為大勢所逼。事實上在零售業的環節台灣三大連鎖書店(誠品、金石堂、何嘉仁)早已成形,甚至朝多角化經營(如誠品書店之百貨營業額超過圖書營業額兩倍)。藉由合作壓低成本,擴大市場,同時增加與供需廠商談判的籌碼。

此外,台灣出版業從業人口有個特色,就是學歷不錯,而年齡偏低,差不多就是大學文科畢業對文化懷抱熱成的年輕人,進入出版產業,然後在中年後紛紛轉業或離職,根據統計從事出版產業八成都是40歲以下者。如老一輩出版人像張豐榮,從書店、印刷、出版、發行,樣樣都經歷過,可以說一路從做中學;這就是台式的出版產業人才模式。面對對岸針對出版產業專才開設課程並授予認證制度,張豐榮認為要迎頭趕上,以保持人才的競爭力。

他說目前法令對出版產業的優惠和挹注仍有許多箝制。譬如藝文消費抵稅一波三折未能通過,其中買書買雜誌還不能被歸類於藝文消費。其實以政府降低遺贈稅的零頭,早抵過藝文消費抵稅的財政損失了。

養不活創作者的環境

台灣圖書發行協進會秘書長張豐榮說出版是文化產業的火車頭,我願意相信,但當問到台灣出版產業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哪裡?三位各職發行、零售、數位出版佼佼的出版人均面露難色。張豐榮說幾年來銷售東南亞的貨櫃,從一年四個貨櫃到現在半個貨櫃。至於美、日書商對台灣較有興趣的仍屬台灣本土化的內容。是我們寫書、創作的人才不夠優異嗎?幾位產業先進很誠實地說,如果我們的出版環境養不活創作者,又怎麼可能要求人專心從事創作呢?

台灣正面臨產業轉型的陣痛,文創產業的推動,除讓我們社會更加自我了解、增進產業間的討論和結盟,也讓我們重新檢視、調整社會的價值觀所在。

《Cup of Coffee》

日期:2009/07/17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政大附中劇魂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一盞燈照在咖啡店一隻咖啡杯上,是他為她泡的咖啡,她老早離開了,他還念念不忘……..;咖啡館雖然一直敞開著,但店長的心始終閉鎖著。

以咖啡店為背景的舞台劇層出不窮,但還是可以寫得很好。我收到一張很像咖啡店menu的節目單,前台人員都穿圍裙宛如咖啡店店員;製造走入一間咖啡店的幻覺,咖啡香我聞不到,倒是覺得整家店瀰漫著濃濃的費洛蒙,失戀、單戀、畸戀、純戀、蠢戀,不斷在這咖啡店進進出出。

評審竊竊私語:想想看我們高中時也不一定寫得出這種劇本呢?!可不是嗎,九十分鐘主場景都在咖啡館,暗場四十幾次,真的是「not pure」,「not simple」。女客醉昏咖啡店,暗場。店員與客人搭訕,一提到他是我的上司,暗場。三個同學約好以後一起讀書,暗場。要不要到我家住?暗場。奇怪、怎麼不見其他人來?暗場。邊擦黑板邊說謝謝你陪我,暗場。一場床戲,暗場。一個人留在咖啡店獨白,暗場。意外拿到暗戀者的衣服,暗場。

暗場,有時是為了讓感情的餘韻在黑暗的冷卻下發酵,留出想像空間讓觀眾在黑暗中情緒蔓延。但是,當對白和情節創造出的餘韻不足時,冷卻也就純粹是冷卻而已了。沒發生的事情其實不難想像,我們就像看到了糖果的包裝紙,卻吃不到糖似的。這齣戲就像隔著咖啡店玻璃窗看到的風景,有形象,姿態,卻沒有溫度。

其實作者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態度:疏離,透明,娓娓抒情,這是一種很不容易以戲劇傳達的氣質,所以,雖然看到很多還沒做到的地方,也還是要說一聲:辛苦了。

《Dreaming or Drowning》

日期:2009/07/16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新店高中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不敢相信是高中生寫出來的劇本:性格身分截然不同的三種女人:T女高中生、酒家女、有家室的女強人,三條線交錯穿插,用夏娃和蛇和蘋果的神話故事和象徵,將整個故事統合起來。其中包含了夫妻失和、親子問題、外遇、聲色場所的打情罵俏和虛與委蛇、職場鬥爭、辦公室戀情、女同性戀、單戀、愛情上的爭風吃醋、挑逗纏綿……等等現實情節,填滿九十分鐘,好像集體要去拼奧斯卡金像獎一樣拼命。

但也果然是高中生寫出來的劇本,所謂樣樣精通樣樣稀鬆,台詞寫得聰明,其中不乏佳句,但情感上有點蜻蜓點水水,不深刻。高中生真是塊偉大的海棉,把所有接觸到的戲劇元素吸收進來,讓我看到了八點檔連續劇、流行文化、綜藝秀、通俗劇、學院派劇場技巧的集錦大拼貼。某方面來說這戲就像一面忠實的鏡子,呈現社會「看起來的樣子」。要說淺薄,那也是大人們淺薄,用這樣的戲劇文化餵養年輕人;要說角色徒具姿態缺乏深情,那也是大人們錯誤示範,讓社會充斥著這樣的氣質。

電視製作人可能會喜歡這種編劇,因為每分鐘都有梗,每次進廣告前都來高潮,都有爆點掀出來;就像聘請個廚子,懂得加蔥、加蒜、加辣椒、加醬油、加酒、加糖、加鹽、加XO醬、加紅酒醋,熱炒出五味雜陳氣味十足,不管怎樣感覺就很物超所值。劇情不一定能言之成理,角色性格不一定合乎人情,但一定很有話題性,能引起觀眾討論。

果然,看戲當下不斷聽到後座傳來話音:「太扯了吧!」、「都扔一千塊店賺翻了啦!」、「好陰陽怪氣一個人喔!」、「哇這種話也說得出口!」,一面又瞄到觀眾偷偷打簡訊,打哈欠,翻翻身,偶爾發發呆,但反應始終熱烈,劇情也隨時跟上,好像在家看電視劇一樣,偶爾來個廣告,當作調劑身心,上上廁所,喝口水,拿洋芋片,精神更好了再繼續看下去。

有人說創作多少由模仿開始,我覺得沒太多可苛責臨帖者,只是想到我們這些「大人」給了下一代甚麼樣的戲劇範本,不禁沮喪得說不出話來。


不一樣的觀點請看白樂惟老師所寫:

首先感謝乃文老師的邀稿。筆者在下許久沒寫劇評,一方面是研究所越念越覺得自己懂得越少,實在沒有能力去批評人家的戲。再者走到了創作人的身分,(筆者自稱是個編劇),尊重各種原生創作伴隨作品而來的動力和意念......和我主觀的判斷說不定是天差地遠的。

在新店高中的演出中。筆者有一些看法:

首先我佩服這個創作者的企圖心,企圖羅織世界上最複雜的事件---生殖慾望建構的人類愛情。編導用蛇的擬人化象徵授予三個主角各一顆蘋果,從這裡開始了三條劇情線。其中包括:褪色的愛(丈夫的背叛),要不到的愛(外遇酒家女),說不出口的愛(同性之愛)三種。編導無所不用其極讓每場戲充滿張力,添加更好看的衝突和高潮。雖然之中有著諸多缺漏,邏輯也不甚緊密,台詞流於一般。但是這種企圖心,筆者認為在許多同輩的創作者身上看到的,尚遠遠不及他們---這當然包括我在內。

至於編導描繪的慾望世界是什麼樣? 筆者無權去清楚告訴你們是不是真的長那樣?!因為描繪看到的世界這個議題,同時是我身為編劇一輩子的功課。我只能這麼說,編劇的世界取決於創作者活著怎麼看這個世界。而你們演出了這樣一個劇本,創造了這樣一個世界。你們在這個年紀已能借用許許多多你們平常能輕鬆接收的媒材,然後稀哩呼嚕表達了。這點可圈可點,筆者覺得很夠嗆的!!!

(btw, 筆者高中時,連個班會狗屁意見,尚不敢舉手發言)

而你們已是這樣地活,這樣地看。而身為觀眾的我看到了,也感受到了。筆者相信這種表達你們世界的動力和熱情(常常也就是創作的原動力。)會驅使你們努力精進各種有關戲劇技巧,同時帶領你們更往前去直接刺探這慾望世界的虛實。

至於高潮的堆疊,編導運用了許多的顯而易見的肢體衝突,光呼巴掌就有三場之多,是不是有些老梗啊!?吸引觀眾的元素是都有用到,像是有關情色的酒店文化,酒家女的美麗與哀愁。以及家庭劇常見的衝突:親子的冷淡,老公外遇後熟女OL的愛欲情仇; 以及話題性十足的禁忌同性之愛。老實說每條線抽出來都可以大書特書一部大戲。但是這整個戲裝太滿了太貪心了,以致於偏離生活的真實太遙遠。就像是裝滿了水的水桶,一要行動或著搬運,搖晃出來的水,就足以讓整桶水看起來少了一半之多。這點需要節制,因為節制與藏鋒,可以讓觀眾滿心期待以及淺嚐體會。

筆者的總評是:如果戲分為好看與不好看,你們的戲是好看的! 如果戲分為真實與不真實,那你們的戲是稍嫌不真實的。

最後我想跟乃文老師分享: 梗不在俗 有心則靈 戲不在深 好看則名

我相信戲劇的存在有諸多形式,更有諸多功用。而戲在人為,就像是人同樣需要各式各樣的朋友,和食用各式各樣的食物。如果偏廢,會建立一種品味,(那也沒錯),但卻也是一種浪費。我相信戲是上帝創造來陪伴人類最偉大的禮物。戲劇常常帶領我們走過像是人生卻又不是人生的境地,藉此走過人生諸多苦難與不平……

我喜歡我媽看戲的態度,她知道有什麼戲,是可以一邊摺衣服地看,不必太緊緊跟著劇情走,偶而插插話告訴我鄰居家裡發生了什麼事,間或提醒我人生的道理。另外她在看麥迪遜之橋重播時,卻是一分一秒,也不敢失神,更不准我發出半點聲音。

2009/07/15

《206:-)》

日期:2009/07/15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基隆女中這個戲劇社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前兩隊都印了好漂亮的節目單,今天感覺比較「平實」。但是上面沒有列編劇。據說是集體創作,但集體也有個集體的範圍啊,是哪些人的集體創作?而且集體創作也不等於沒有編劇。

然而除此,基女的演出實在讓人驚豔。基於女校男女人數不平衡的先天條件,她們很聰明地挑選了以自己身邊的故事出發,順道解決服裝問題;外加一個歐巴桑麵攤,將空間適度拉出。對前舞台區的使用,群戲的處理層次、人物性格的塑造,手法都頗高明而沒有匠氣。

我想她們成功抓住了自己的優點和特色,想想看,有誰能比高中女生自己更演活高中女生自己?難能可貴的是劇情來自她們對自己生活的觀察和感想,平實生動,也頗有玩味之處。

劇情是某女中206班參加學校合唱比賽的準備過程,班長很用心準備,但是遇到段考和補習,不免有同學不能配合,而且對班長的做事方式很反感¬----對,就是這麼簡單到不行的劇情,但是細節鋪陳得細膩,演技自然,聲音咬字都恰到好處,導演調度節奏順暢,就成為一齣好看的戲;甚至讓觀眾有飆淚的衝動。

有人問我說是不是想起自己的高中經驗?非也非也,我記憶力差是有名的。而且老實說代溝也不是沒有,像那些彩色小蠟燭、向日葵、玫瑰花,我就完全冷感,不過這是個人品味問題不提。這部從小情小怨著手的戲其實也帶出了某些普遍性,怎麼說呢?補習、唸書、考試,這都是高中生一定要做的;就像成年人的我,找份工作、討好老闆或客戶、賺錢、然後學習再賺更多的錢,也是我們生存於社會的必要功課--但是除此之外呢?除了現實顧好自己之外,其他都不重要了嗎?像是:為有意義的事付出,幫好朋友的忙,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一個人的價值,難道全在他能創造多少經濟利潤?當初馬克思提出剩餘價值,本來是指勞動價值和工資間的差異,完全是經濟上的計量,但不知怎的後來變成了一個人的參考值;如果一個人能為無關私利的事,撥出時間,奉獻關注,不知道這值多少錢?

有時我想,永遠聽爸媽老師的話,專心讀書,別無旁騖的乖學生,會不會被教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家長老師有意無意灌輸一種觀念:管好你自己;除此之外的事,好像都不被強調。

我很幸運遇到一群人,像每周看戲俱樂部的編輯們,我想說的是,成年人其實也有熱血。因為網站編輯是無給職,熱情是燃燒原料,因為熱情,所以無法衡量,也不能強求。今天如果有人講理由,不管說是事忙,出走,搬家,準備搬家,找工作,或準備去工作,或者沒心情甚麼的,我們也只能體諒,只能溝通,並永遠感謝對方已付出的部分,而常常自問讓大家感動而投入的理由,是更強了還是變弱了?每周可能不是最有效率的組織,但應該是全世界最有人性的組織吧。

離題甚遠。總之,聽說基隆女中已經在花樣年華蟬連三屆冠軍,看來再這樣下去,基女將變成台灣高中戲劇的品質保證喔。

其他評論:姜富琴

《Brothers》


日期:2009/07/14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成功高中聚光燈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序場是對孿生兄弟,純意象的表演。接著是寫實家庭劇,由於是男校,媽媽和阿婆都由男生反串。故事是這樣的:兄弟長得一模一樣,哥哥讀書、性格、身體樣樣都好,弟弟成績差、不聽話、身體又差又白目;但是爸爸總是偏心弟弟,好像哥哥不是親生的。但是,哥哥很疼弟弟,幫他擋打架,為他讀生化系。後來謎底揭曉,哥哥是為了替弟弟提供器官移植的複製人;當弟弟到了器官衰竭的那刻,老爸就跪下來求他犧牲。最後哥哥也果然犧牲了,他對弟弟說:我本來就是為你而生的,我願為你做任何事。

這屆比賽主題叫「Pure or not」,這齣戲的主題好像是「純粹的犧牲」。複製人衍生新的倫理道德命題,在小說、電影中不乏所見,但是,這齣戲呈現的觀點,好像是說「純粹的犧牲」就可以了。

我很想問這群可愛又有禮貌的孩子們:如果有人告訴你你生來的命運就是為另一個人犧牲,包括生命,你會如何?誠心的犧牲是不是你們認真思考後認為最好的答案?

(圖說:非常貼心地在淡水捷運站和公車站設置專人引導)

《再一次,拜訪森林》


日期:2009/07/13
地點:淡水鎮立圖書館演藝廳
演出:六藝幫(淡江高中,喬治高職,南強工商,金山高中聯合演出)
票價:0
第九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

等等,這可不是一篇劇評--我會邊寫邊提醒自己,也請讀者莫一般戲劇標準要求這系列演出。本來嘛,十六、七歲,青春正萌,同學聚在一起,有人寫本子、有人導演、有人演戲、有人弄燈光、有人弄舞台、有人搞音效、有人負責行政、有人拉廣告、有人印宣傳…….,在高一或高二的暑假,犧牲看電視、打電玩、打籃球、打電話、打屁、無所事事的時間,只為了演一齣戲,群策群力,連同燈光舞台技術、節目單印製等等,完整全套上陣。僅僅如此去做,便已意義十足。那麼我這個年紀足足多人家兩倍的中年人,來這裡幹嘛咧?想看到甚麼咧?或許是為了對未來或當下的年輕有些想像吧。

當拿到《拜訪森林》的劇碼時心中小吃一驚:不是聽說才五千塊製作費、可以演這麼情節複雜的音樂劇嗎?更大的擔心是《拜訪森林》的情感是西方式的,東方人要演得毫不彆扭很難。幕尚未開啟時,我看見垂帷下面露出兩塊帶滾輪的夾板,心想好耶,滿場滑板的《拜訪森林》沒見過耶。紅幕拉起¬----喔,原來是圓形旋轉舞台的邊緣。

據說旋轉舞台是台南人《K24》給的靈感。這舞台機關替這齣戲增加了不少視覺效果,但是,以舞台邏輯,它的存在必須是需要而非裝飾,而且最好是從頭到尾緊扣。它不會站住不動直到戲的三分之一以後才開始動作;不會旋轉的時機不太剛好,迫得表演中斷以等待旋轉動作完成;也不會到最後乾脆暗場專心旋轉舞台--那直接暗場換景不就好了?

《拜訪森林》是齣將傑克與碗豆、小紅帽、長髮女孩、睡美人、灰姑娘等童話重新解構重組的百老匯音樂劇,《再一次,拜訪森林》加入白雪公主和穿長靴的貓。很用心做許多景片,很用心將幾套禮服搬上舞台,用心做了一頭白牛模型推上舞台,很用心做了場次結構表;但是,忙碌於交待情節的演員,台詞像用念的,情緒並沒有放進去。直到謝幕,情緒high起來,恢復高中生本色,性格反而活了過來。

據說六藝幫來自四所高中的學生,可能還是所有高中生裡最有在看戲的,真應該多多鼓勵才對;但我忍不住想為什麼不選簡單一點兒的戲,實實在在走進角色裡頭,感受一下「成為別人」的樂趣和魔力?「扮演」並非換套衣服而已。但繼而再想,這就是青春,有所憧憬:憧憬顛覆傳統,憧憬甜美又帶點冒險,憧憬巧妙的機關和情節。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往憧憬的地方勇敢衝過去----啊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青春無悔啦!

7/13-7/25場次表
其他好評:姜富琴

20秒鐘短片


出題者:穗過頭張X米
答題者:林乃文
協力:小麵,小琦
感謝:南山人壽金山通訊處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