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3

政治的、藝術的、娛樂的《我的50呎豪華生活》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ein Leidender hat auf Pessimismus noch kein Recht!
——尼采《人性、太人性》
一部輔獲第七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整體演出、最佳劇本、最佳舞台效果)及第二十四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十大最受歡迎)並有愛丁堡藝穗節巡迴經驗的作品,放在新人輩出的台北藝穗節——雖新人並不代表不優異,但舞台形式語言的到位、技術的完整度、問題意識的掌握度,菜鳥都很難與職業劇場老手匹敵——以鶴立雞群之姿,不但五場演出一票難求,且獲得平均心等四顆半(滿分五顆),樹立猶如「示範觀摩」展般的高標。然本文無意於佳評之上添花,而在藉此思索此種以尖銳社會議題為取材的劇場如何兼顧現實與藝術倫理。

這是香港「影話戲」第二次來台演出,每一次都讓台灣觀眾學到一個道地香港辭彙及其社會意涵:2009年《獨坐婚姻介紹所》我們理解了「一樓一鳳」,六年後我們聽說了「劏房」。「劏」為粵語方言,將豬宰殺後剖開肚腔叫「劏豬」,同理,將住宅分割成數個更小的部分的行為叫「劏房」;是個充滿身體感的庶民詞彙。自2002年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新房屋政策後,劏房大量因應而生;在香港已討論旬年,台灣人多覺陌生。在全球化時代,必須脈絡化閱讀而難以符號化消費的社會議題,恐怕是少有的「在地」「產品」。但導演羅靜雯有心讓這項香港特產流入世界人的心靈視野,在愛丁堡時用英語演出,到台灣演出用普通話(我們稱國語)。

可戲劇並不是信念的宣傳工具,《我的50呎豪華生活》卻被廣評為一齣好「戲」:它既沒有因社會關懷而犧牲藝術語言的精鍊,也沒有為完成創作美學目標而將社會問題給浪漫化、虛無化。雖然,我們不可能從幾十分鐘的看戲經驗化為具體行動,但直至劇終,問題究然尖銳,並且因為戲劇,使我們對議題除了理解之外,更有種感性被觸動。

作為藝穗式快裝快拆的小劇場作品,劇名雖曰「豪華」二字但更似反諷。50平方呎的「劏房」(subdivided units,約莫兩坪左右還含吃喝拉撒怎想都稱不上豪華;再者一入場滿眼都是便宜角料板材加瓦楞紙釘起來搖搖欲墜的隔間裝置,「因簡就陋」不言可喻。然劇組不思遮瑕,反叫觀眾欺身近看、置身其中,顯得好不理直氣壯!老老少少六個演員扮演仲介,吹噓偽捧「劏房」的種種好處,邀請看官四處參觀看房、躺下體驗、面對寒暄、甚至一起逃躲火災…….人人臉上掛著笑意,以笑來迎接所影射真實的慘。

這種既悲又喜既慘又趣的反差一路貫穿。空間如長屋般引領觀眾層層深入,第一進親身經驗狹仄隔間;第二進空空蕩蕩,只見地上用膠帶貼出一間實際「劏房」平面配置圖,人群輕易便踩踏侵入床舖、廁所、洗手台的標示位置。一位老太先現身,以「耆老」之姿在群眾圍聚下訴說劏房春秋(例如全香港有17萬人口住劏房,其中多為原社會基層市民而非新移民)。接著側面空牆出現錄像,以電視綜藝實境秀方式示範如何居住劏房。然後一名青年上來將觀眾驅出他的劏房,就地示範他如何「享受」具體而微的50呎豪華生活。反諷訴諸思辨而非同理心,他說得越澎湃我們越理解其窮酸,越歡快便越顯其愁慘。如此延續問題意識,輪番變換表現手法:仿報告劇、電視實境秀、單人喜劇、模擬對話、寫實錄像,不斷使群眾隨演出移動位置,面面窺探劏房生活現況。

最後一段演出將整部戲拉到藝術的感覺層次。一開始畫面是扁的:一家四口擠在劏房生活的搭棚實景,為求空間利用最大效益,轉而往縱向擴充的空間,雙層床幾乎佔據大半;家人不太對話,很少走動,斂聲蔽氣,盡可能壓低存在感的傍晚時光;父親身為一家之主為無力支撐而自愧;母親佔據房間正中央,但其存在感也就只是一具佔據空間的肉體而已;兄妹各自心事只能透過通訊軟體、網路和文章洩漏。驚人的是那空間運用,左支右絀的行動異狀在第三進的拉簾打開時赫然揭曉:牆上錄像演出全在眼前,只是攤在地面,利用錄影技術將立體化為平面,再從地面轉為牆面,造成地上發生的錯覺。雙重鏡像呈九十度對照,地心引力因而被轉化為空間壓迫(或反過來說亦然),政治壓迫在庶民生活中具體為空間壓力,而空間壓力在劇場又被轉喻為不可抗力的地球物理;繼續下沉;令人嘆服劇場果然是身體的空間藝術。語言添上最後一層隱喻:幾乎頂到天花而睡的窘迫,被薛西佛斯的神話籠罩著,征服對天花板坍塌,女孩逆流而上泳於天壁。當下想像力成為唯一的逃逸路徑——比愛還確定,雖然未來只剩拼命掙錢一途的男孩在暗中與女友擁別著。《我的50呎豪華生活》並沒有因為社會議題放棄抒情的力量,但它的抒情不是那種自我滿足、炫耀品味的抒情;它顯耀的不是創作者的才情,而是被壓迫者的尊嚴。

台灣從小劇場運動以來一直與時代精神同步發飆:政治劇、街頭抗議劇、報告劇、歷史書寫、民眾劇場、證言劇場……,從未間斷,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辯證其實未竟;或停留在政治正確的集體立場選擇,以劇場向社運謳歌;要不撤退回藝術創作者個人感受的主觀書寫,以議題為工具美學至上。本月初表演藝術評論台策劃的一場以「田調與劇場——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方法」為題的「TT不和諧對講」,其中藝評人陳泰松曾提起劇場上田調、現實、歷史、寓言之間的關係建構而言猶未盡,想來正是逾三十年的劇場政治實踐上還未完構的部分。


延伸閱讀:
TT不和諧對講・第一講「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
吳政翰:紀實與敘事的危險平衡《土地計劃首部曲》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296
紀慧玲:土地寓言與政治現實── 三缺一劇團《土地計劃首部曲》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jhl/2014120901
鴻鴻:寓環境省思於鄉野奇譚《土地計畫首部曲》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082
白斐嵐:身體.文本.議題新實驗《土地計畫首部曲》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112
郭亮廷:「不舒適的明日」與「土地計劃」的對照記
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klt/2015010904
徐國明:政治美學化的環境、地方與常民《回到里山》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806
林育世:儀式與劇場內外關係的踏查之路《回到里山》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7841
鍾喬:證言劇場《吹進故鄉的風》2014.12.27
鍾喬:儀式劇場《回到里山》客家新聞雜誌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lRJVZp6pw
《蘋果日報》:人均居住面積48呎少過囚犯/港劏房戶慘過坐監(2015.06.26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
電影<籠民>影評(2011/12/31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39928169454113&id=138706539576276
http://www.dramabox.org/newsletter/vol1_issue3-CH/feature.html
王放:郭慶亮的二等美學——論述社區劇場。《戲劇盒:1992-2002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