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0

座談會後

台北香港兩地創作人茶聚 ── 「走在文創產業之路上︰我們都是 hamlet?」

演出《hamlet b.》之後,前進進和莫比斯很用心還辦了一個茶敘,討論「文創產業」對劇場工作者的影響。討論前我就有些擔心這會是獨立創作者對市場價值、商業要求的反省?還是台灣劇場工作者對政府文創產業政策的檢討?因為在台灣,文創是政府開始喊、帶頭做的,幾乎形成文創=政府政策=主流價值的等式,上面扭曲了,下面也跟著扭曲(台灣的文化有沒有主體性?是不是給政策牽者跑?想一想文化界有多久它經沒有自發性的議題了?)。

前輩對批判經常是單一方向,因為他們以前面對的權威是一元化的權威。但到威權瓦解之後,批判者面對的對象變成是滲透式而非對立式的存在,獨立思考變得更困難----當我們指陳對方操作的時候,自己是否也用相同的模式在操作?活著傳媒、廣告無孔不入的世界裡,你腦袋裡的資材跟別人有甚麼兩樣?你拔出來的刀是不是跟對方是同家工廠生產的?這時你仍要理直氣壯,憑什麼?又憑甚麼別人需要聆聽你?壓迫你的和討好你的往往來自同源。

當然,前輩也常恥笑後輩的批判軟弱無力,對此我也不得不承認,無力感經常比憤怒更常盤踞於我們心頭。不過談著談著,當聽到一位大學教師說她現在在學校也叫學生要做文創、去搞商業的時候,一向懶得生氣的我,心裡還是湧起一股氣。

所謂主流價值就是你不必解釋,學生們自己就可以感受、理解到的東西;不必你倡議、鼓吹,人們順勢附從就會流去的方向。對還在學習階段的年輕學子,你是培養好對社會保持客觀、謹慎、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要,還是教他們為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做準備?這是出於一種怕被邊緣化的焦慮作祟、還是優等生愛被大人摸頭獎賞的慣性?可能我依然以為,學校到底是個把「獨立思想」看得最重要的地方。

在台灣其實還有堅持左派理想、從不拿政府補助的劇團存在,不賺錢的戲也還有人想做。只不過主流媒體對這一塊等於瞎了、盲了、聾了,大眾沒聽見的聲音他們也聽不見,大人物沒看見的東西他們也看不見。藝術經紀公司的選秀會,是不是熱活表演藝術的萬靈丹?看熱鬧以外的層面從不見探討,大有人拿著未經分析的數字沾沾自喜。世風滔滔如此,連「象牙塔」裡也沒有一點兒不一樣的聲音存在?

理論上,民主社會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獨立思考後的選擇--前提是你能分辨甚麼想法是未經受煽動慫或事先過濾,是真正自己的想法。有人說「合理化」和「理性化」英文都叫rationalism,中文的涵意卻大不相同:後者尊重辯證過程,前者尊重立場要求。政論節目、報章雜誌、高官名嘴,個個能言善道,可真理從未越辯越明。誰去分辨誰的發言是「合理化」或「理性化」?誰又搞清楚敬愛的老師教的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或是「經世致用」的道理?

在這種時代,我覺得有點「不識時務」是可貴的,有一點「不自以為正義」的軟弱又何妨……。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