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3

考古題:「小劇場」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原本是打算作為演出手冊裡的文章,後來不想印手冊了(專心修劇本),所以先擱這裡。
■外國篇

「小劇場」在地球上誕生,一般公認1887年法國人安端(Andre Antoine)在巴黎組織自由劇團(Theatre Libre)是起點。自由劇團的目標在對抗當時主流的商業劇型—主題圍繞著「一個丈夫、一個妻子、一個情人,外加金錢」打轉,具有消遣休閒性,非常受到中產階級歡迎的一種佳構(well-made play)戲劇類型。

安端選擇位於巴黎北郊一座只有350個座位的小排練廳,當作劇場,並採用會員制,保障長期的核心分子和收入,成功經營了七年。

雖然自由劇場當時演出的戲很多是日後的大劇院主流,但安端的自由劇場奠定了所謂「小劇場」的基本性格:一選擇觀眾席次較小的場地,二重視嚴肅的藝術性,三獨立於市場潮流之外,也就是重視創作理念甚於市場經濟。

獨立劇場的觀念漸漸風潮於歐洲各國,包括荷蘭、俄國、瑞典,越過大西洋到美國(如1915年劇作家劇場),最後也傳到了亞洲的中國、日本。

1919年北大教授宋春舫有篇<小戲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對比當時中國對西洋戲劇僅止於話劇、「文明戲」的想像,宋舉出「小戲院」的特色為:一反營利主義,二重實驗精神,三容易舉辦。1928年田漢在上海成立「南國藝術學院」推動小劇場,1929年余上沅、熊佛西以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生為班底成立「北平小戲院」,標舉「反對營利主義」、「重實驗的精神」的藝術戲劇。只不過,這裡無論「小戲院」或「小劇場」指的都只是規模比較小、帶有進步色彩的話劇而已。

日本留德學生土方与志與老師小林內薰1924年成立的「築地小劇場」,作為「演劇的實驗室」。這劇場擁有400-500座位,精良的燈控設備和移動式舞台,是名符其實的實驗室。1928年之後因左派路線之爭而分裂,30年代後更被軍國主義打壓,1945年建築終於毀於空襲。築地小劇場多少也影響了台籍的留日學生。


■台灣篇

至於「小戲場」何時走進台灣?著有《台灣電影戲劇史》的呂訴上,在40年代發表〈台灣演劇改革論〉曾說到:「小劇場建立運動,係針對商業主義的演劇與貴族主義劇場組織的一種革命。」他提出十三點小劇場的特徵,等於以上各家的綜合整理:容易搬演、文藝研究者的實驗室、非以營利為目的,並將預約購票視為革除傳統看戲嗑瓜子聊天的進步制度。

不過呂訴上本人並沒有真正實踐這套理論,他的劇本創作從戰前皇民劇到戰後反共抗俄劇,全都迎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與政治正確。

1960年代,獲獎學金到耶魯戲劇所進修回國的李曼瑰,提出了一個「小劇場運動」,並以她的人脈得到黨政軍系統、公務部門,和大專院校教育系統的支持。但這一場由上而下的「運動」,一時看似轟轟烈烈,運動完後就船過水無痕。

現在我們所稱的「小劇場運動」其實是指80年代以後,從蘭陵劇坊和實驗劇展以降的新形態戲劇。70年代末在耕莘文教院,以在美國參加過喇媽媽劇團活動的吳靜吉為師,指導著一群無劇場背景的年輕人包括金士傑、李國修、卓明等,嘗試以擺脫劇本、集體創作、純以肢體表現概念的方式探索現代戲劇。1980年他們成立蘭陵劇坊並推出《荷珠新配》參加第一屆實驗劇展,在票房和口碑獲得雙重成功,被視為台灣小劇場的運動的開鑼宣告。像鍾明德教授1999年出版的《台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1989》就是採取這種定義。但他此書僅定義的「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前十年,之後再無續論。

其實80年代小劇場運動初始時,延續姚一葦教授<一個實驗劇場的誕生>的定義,稱做「實驗劇」。1984之後以大學生為主,紛紛以公寓客廳為排練室,小劇團如雨後春筍出現,被馬森一律逕呼為小劇場,這字眼也越來越常出現於報章媒體,慢慢就叫開了。

總而言之,小劇場和搖滾、RAP、R&B、MTV……,一樣都是西潮東漸的產物。鐘明德教授前述書第十二頁處,做了一個大小劇場在指涉和意涵上的對照表,小劇場包括以下這些別名:實驗劇場(experimental)、前衛劇場(avent-garde)、另一種劇場(alternative,也稱另類)、藝術劇場(art)、邊陲劇場(fringe,也稱藝穗)、激進劇場(radical)。

2008年出版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裡「小劇場運動」的詞條(p.21),鍾明德以1985為分界,將台灣小劇場運動分為兩代,第一代實驗劇--折衷傳統和現代、本土和外國勢力的交錯影響;與第二代前衛劇--「以劇場的物質性語言取代了以對白為主的話劇語言,以反敘事結構替置了情節、角色,以真實環境取代鏡框式舞台,以及,以『行動代替行動的模仿』」將此美學特色,勾結上政治意義上的顛覆、反體制等,在解嚴當時達到了「美學與政治齊飛」的高議題性。鍾明德將之解釋為:「小劇場運動可說是當代中西文化交流或跨文化主義中一個相當成功的『台灣經驗』」。

今年甫出版《身體論》的評論家王墨林聲稱下一本著作為《台灣小劇場史》,屆時會出現甚麼詮釋和定位觀點,猶未可知。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