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YouTuber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Intellectual Property)經濟的力量真的超恐怖。但要說敝人由此入腐了,自知不配,因為連墨香銅臭的原著小說都沒看全部,更沒繼續追索其他耽美劇來看(大陸將BL翻譯成耽美真是古典藴藉)。我承認博肖很帥,忘羨動人,可青春期結束八百年了的我也沒什麼具體追星行動。這篇完全無關評論,勉強算是我的個人告解文,自我分析一下我到底耽的是什麼。


第一印象,玄幻。藉著道家的「修真」、「修仙」文化,打開傳統武俠外的另一個奇幻洞天,修行重點不在練武,而在練氣。而「氣」既無所不在,兵器範圍也就寬了,配劍是基本裝備,其他如笛、簫、弦琴、符咒、紙人、陰鐵等等,不但可殺人砍屍、驅魔除祟、設下結界、逼退惡靈,還兼自我療傷、修身養性、召鬼問靈。飛簷走壁算什麼,修士們御劍飛行,名山深潭都在腳下。肉體碎裂沒關係,用法器收集靈識,施咒術奪舍重生。架空世界本無所謂朝代,但《陳情令》讓我想起古之魏晉,不僅因為當時玄學當道,還兼盛產美男子,好看的男人熏衣剃面傅粉施朱,被交口稱讚拋花擲果當眾表白,真是功利民族的歷史上一個難得的審美時代,來到文娛影視消費顏值的世紀,就像獻舍還陽一樣,看螢幕帥哥如雲,寬衫大袖、褒衣博帶、仙姿飄逸,鑲嵌在畫卷般的背景中,頗是賞心悅目。

《陳情令》最為稱道的是人物刻畫,角色性格飽滿、合情入理、經得起反覆推敲。故事以修真界五大家族----岐山溫氏、姑蘇藍氏、雲夢江氏、蘭陵金氏、清河聶氏----構築起一個微型江湖,稱霸的慾望、併吞的野心、家族的羈絆,愛情親情友情的追求與失落,一樣不少。而江湖中永不匱乏英雄出少年,也毫無意外會摧老一代仗劍少年。採倒敘法,一開場「魔道祖師」(原小說以此命名)已遭萬人唾罵、眾仙家圍攻,據說被情同手足的師弟補上最後一劍,老巢縱橫死無全屍。但鏡頭一轉,我們看到一個男子面容清俊,眼神無限哀傷,嘴角噙絕望微笑,墜入萬丈深淵;崖頂上兩名青年仙俠,一個揪心難捨猶伸手,另一個怒目呲牙長劍刺;這一幕真是故事感滿滿啊,打開倒敘的開關,從頭說起。這一重頭說起就超過三十集,等於前三分之二都是「夷陵老祖」前世因果,再回十六年後,他已變成斷袖癡漢莫玄宇,吊兒郎當,不尋故舊不急報仇,只是臂上三道惡詛痕提醒他,雖他尚且不知今世新債與舊世恩怨息息相關,他想逃也逃不掉(況且看官們也絕不肯放他逃掉的)。

不夜天崖頂上三人的十六年前,翩翩白衣同窗少年,在姑蘇藍氏「雲深不知處」聽學,傳紙條私帶禁品嬉笑打鬧違反門規被懲處,再加戶外實習探險,猶如古裝版校園青春劇,很快從一群各帶家風、自有個性的修真世家子弟亮相,拉起關係圖譜。為首的魏Wi-Fi 調皮搗蛋風騷話癆,不循常規思考的鬼才性格相當突出。另一個藍Cool-Guy彷彿出世來當模範生的,絕世美顏,冷若冰霜,內斂克己,惜話如金,擔任起修仙學園的風紀股長,最大挑戰就是接招魏Wi-Fi  花樣百出求關注。

來到學園結業典禮當天的浪漫放天燈,聽到魏Wi-Fi閉眼 喃喃許願「一生鋤奸扶弱,無愧於心」,藍Cool-Guy嘴角微揚表情複雜,他沒想到地表最耍痞的混仙居然把他這個超級模範修士的志向給說中,內心震顫,再無法等閒視之。

有人說魏無羨是每個少年都想成為的模樣:心大,人緣好,本領高,不拘泥世俗規則,率真自由,瀟洒恣意,快樂洒脫。魏無羨一生沒有違逆過「鋤奸扶弱」的原則,也從不為自己找藉口妥協,言所當言,行所當行,無奈人間厄運從沒放過他,幼年失親,少年再度家破,幾近殘廢,百死一生中被迫修詭道,變成魔道祖師,雖為射日立下汗馬功勞,無奈已成「邪魔外道」,故舊疏離;而多數人有了「正道」加持,便堂而皇之地行使殘忍,行徑比邪魔更歹惡。魏無羨的少年俠義之路,從歡鬧喧嘩痛快,經家道中落堅忍反攻,最後變成眾矢之的;看似一路自甘墮落,其實正為守道之不損,乃至窮途,不容於世。臨淵之際,只有一向最反對他修習詭道的藍忘機要救他、挺他----但還能怎麼「回頭」法?藍二恐怕也心有餘而力不足----魏無羨悽然一笑,撤手人寰,這世界於他已不值得留戀。

「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藍忘機完美詮釋了「知己」的深情不渝。年少時他還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感情,掙脫不了名門世家的規矩;他的愛表現為強勢要求對方循自己的「規」、入自己的「道」,甚至想把人「藏」起來,放進只有自己開得了鎖的密室。忘機活得太典範,不免超塵絕俗,而劍如其人,名曰避塵。避塵出世,也為塵還俗,無羨就是忘機這輩子躲不掉的紅塵緣繫。魏無羨死後,他成為逢亂必出的含光君,弦殺一揮,即取各路妖魔性命。忘機豈好事之輩?除了尋人,多少也有為知己行道,使其道不孤之意;而其實Wi-Fi的道也是Cool-Guy的道,少年時驗證過的,修行求道,不僅為己,更應行俠仗義,這是一種少年單純的正義感,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世道人心,說變就變,投機妥協。心懷Wi-Fi使得Cool-Guy保有少年初衷,Wi-Fi的離線也使他蛻變,長成一個能穿透「道」的形式主義直視核心,說出「雖修非常道,但行正義事」,在關鍵時離開陽關道陪走「獨木橋」的含光君。Wi-Fi重生以後,藍湛便化身為超能十全守護神,憂他的憂,樂他的樂,醉他的酒……,不管這種情感叫同修、知己、初戀或什麼「社會主義兄弟情」,我覺得都是最高級別的伴侶。可惜,我輩不是魏無羨,沒有自己的藍忘機。

有人說世道多冷酷,陳情就有多溫柔。《陳情令》並非展現多麼卓絕恢宏的史詩級世界觀,但它確實觸碰到人心很柔軟的部分,像一闕宋詞:「舊遊無處不堪尋,無尋處,唯有少年心」。

而誰能不告別少年呢?Wi-FiCool-Guy的人生主題:「鋤奸扶弱,無愧於心」,或「得一知己,終成眷侶」,幾乎也是我們每個人少年時的重要願望,只是時光荏苒,浮沈於世,少年心願實現幾成?過濾雜質之後還剩下幾分?是否還擔當得起「無愧」?

以忘、羨的少年心思,夷陵老祖的悲劇似無可迴避,因此Wi-Fi會感嘆他將一條獨木橋走到黑,Cool-Guy聽罷也只能黯然傷別,以為仙魔殊途,此局無解。但是從權謀派人物金光瑤的角度,這一切都是可以預見、所以也可能預防的人心多變。江湖嘛,他說你身揣陰虎符、陳情令、鬼將軍(雖然Wi-Fi並不當他是武器)、隨時可驅屍百萬。在金鱗台露過一手,「懷璧其罪」,早已是仙門頭目心頭上的一把刀,還不打好公關,或者先下手為強,自以為可以回家做你的「雲夢雙傑」?路見不平見義勇為,這不是等於間接指責別人的不義?果然名門子弟不知愁,看得阿瑤酒窩都笑歪了。瞧瞧人家阿瑤,一個娼人之子,父不疼人不愛,靠著伴上大款、合縱連橫、結拜雙尊、借刀殺人,掃光多少比他更有資格的競爭者,位登仙督;然後就像金光善說的:「我做為一個仙督想保護一個人還有保不成的道理嗎?」各種先天後天條件都比金光瑤勝上百倍的忘、羨二人,若懂得好好盤點權勢利害,擘畫計算一番,善用陰虎符籠絡或要脅,想讓溫情一族重入仙門、叫金光善自動禪位,難道完全沒有機會?偏無羨還跟姐夫金子軒鬧著「傲慢與偏見」式的不睦,陪鬼將軍溫寧玩耍時間比陪拜把兄弟江澄還長,讓人有機可趁。只不過如此世事練達、機關算盡,鑽人心空子,繞遠路完成「鋤奸扶弱」,歸來時還是個颯爽少年嗎?所謂「無愧於心」,意味著不管結果完滿不完滿,我對我的心負責就好,這種直心在艱險江湖中非被碾壓不可。

因此少年魏無羨不得不死,死即是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俠道代價;要是磨平稜角、藏起鋒芒、委屈求全,那就不再是魏無羨了。少年藍忘機必須被戒鞭打躺,三年不起,癱過的藍二公子才生出自己的覺悟與堅毅,知所隱忍有所不忍。十三年來含光君逢亂必出,實力越練越硬,還有家傳的內斂高隱聲望護體,沒人敢指他沽名釣譽。不過到頭來,讓魏無羨重生歸來的,並不是藍湛皎如明月的問靈與等待,而是比阿瑤詭計藏得更深、佈局更大,兼利用莫玄宇等人的仇恨、血淚與犧牲,終於復活夷陵老祖,江湖「撥亂反正」,得以重新來過。為達此目的,聶懷桑還不也把他的玩扇少年心給賠了出去?

終究,少年總會長成當年不願靠近的污濁成年人。捫心回想,我有愧否?我有愧,非常愧。知難而退、明哲保身、拋棄信諾、割愛忍義,我心中的少年,早已死掉不知千百回。偶爾復燃,好像也只是被拖出來再絞殺一回,我既非實力過硬的藍湛,亦非腰身夠軟的孟遙,更非擅長隱忍的聶二,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故舊流散,無能保護我心中的那個任情少年。

 (以下離題請跳過)

例如上次接案,案主堂堂國立大學副教授,跟一個靠接案維生的文字工作者簽約,簽約六個月要人做八個月,也不肯好好打商量,硬抓住合約文字細節,拼命曲解,就是要立自己於不敗之地。
重啟協調時,自己提議要找中間人來當見證;我想本來無事不可對人言,見我答應得爽快,反而忌憚起來,又找理由龜縮,就此破局。

聽說她可能要找我一個舊識,我知道大教授個性絕不吃虧,何以她有把握我的朋友不會幫我講話只會幫她凹人?再三思量後突然有悟:我舊友新晉大學教師,正是小教授與大教授的「學術倫理」階差,使她有把握對方必須幫她找理由得逞,否則以後怎混得開?
這是一個年輕時參加過學運、心心念念轉型正義、如今佔據學術資源高位的人,其實她已經變成把學術「邏輯」當作為自己詭辯的文字遊戲,把學術「倫理」視為一盤權力關係來運作,我衷心感到厭惡,厭惡到寧可放棄尾款不拿也不再跟這個人打交道。理性來說,這樣做完全說不上顧全大局。我知道,但我任性。

其實不必收尾的工作,但我念在朋友的立場,把關於朋友的訪談寫完,不想假手他人,還多事地幫忙對方加註受訪者的權利。
而我以為朋友的人,強力要求我在備注中務必添上一個「請」字。
這是你應有的權利,為何姿態如此卑屈?我說
她說她做劇團行政,什麼時候會碰教授評鑑都未可知,不想打壞關係。

一瞬間我明白了:何以大教授可以堂堂正正凹人、濫用職權,還用盡冠冕堂皇的理由,得了便宜還賣乖?因為江湖才不是靠正義運轉的,她的位置使她可以佔盡便宜,多數人都不敢吭聲,何以我小小一個nobody敢跟大教授抗議?要求平起平坐的權力?這恐怕是在下我太不「識相」。

(離題結束)
其實除了忘羨,《陳情令》所有人的感情路都不免殘缺遺憾:江風眠虞紫鳶、江厭離金子軒,恩愛夫妻不到頭。江澄、聶懷桑,兄弟豪情不復再有,江湖路孑然獨行。藍曦臣和金光瑤,昔日知己今日血刃相見。明月清風曉星塵,傲雪凌霜宋子琛,更是忘羨的對照組:你不玩權,擋不住權力玩你,你無惡意,防不了惡意上門。曉星塵的師父抱山散人,寧可抱山不下山,門下徒弟一旦下山也就不准回來,恐怕是一種自知之明。我覺得《魔道祖師》作者心裏明白:要把少年初心給完完整整、毫無損傷地復活,太難,殘缺遺憾才是人生實情。可是,我們看戲看小說,並不是來吸收現實的,現實感在現實裡學就行了,我們在虛構世界裡尋覓的是一種現實裡極難成功、極難堅持、極難不被遺忘、甚至不曉得我們是否真的曾經擁有過的東西。消極來說,是一種逃避,積極來說,是讓我們再度確認,還有什麼值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耽進《陳情令》裡,或許正出自少年心之不再,我早已失去心中少年羨羨,也沒有等到我的忘機哥哥,或者自我長成逢亂必出的含光君,把心中堅持的正當與應然,端到大光照耀的地方,昂然示世:「這才叫活的像個人哪!」,但是,知道我起繭的神經仍會黯然神傷,大概就代表自己還沒完全變成行屍走肉。我心死過,死過還能重生嗎?失去的可能再回來嗎?辜負過的還有機會償還嗎?於我來說,這才是我的「求仙問道」、我的玄幻之旅啊。

2016/04/06

假比真更熱

劇名:《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時間:2016/3/19  19: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製作: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

作為2009年台北藝穗節首演大獲好評、2010年臺北藝術節受邀演出、四把椅子劇團的口碑作《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的延伸系列《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從藝文空間搬上鏡框式大舞台,劇情也從愛的越獄大逃殺變調成動物園奪權陰謀戰。戲一開場大幕是放下的,只聽見「動物園」管理員老林(林家麒)戴著麥克風自觀眾席後方走向前台,一面用手機玩自拍直播,畫面立刻傳上屏幕。等老林鑽入帷幕,觀眾便從主觀鏡頭和擴音器傳來的獨白,「間接」「直擊」了一樁家庭MV畫質的刺殺兇案現場。開演不到三分鐘,導演許哲彬快狠打準全劇基調,姑且暫稱為「假」的美學——直擊是「假」,刺殺是「假」的,貓熊更是「假」扮——貫徹始終,這種故意為之的「假」或「偽」作,卻也正是其旨趣所在。

故事主軸也不避諱套用自美國電視影集,從《越獄風雲》換成《紙牌屋》,只見「木柵動物園」的招牌明星熊貓團團(竺定誼)摘下頭套,面向鏡頭,模仿Kevin Spacey 飾演的主人翁Frank Underwood之經典台詞:「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壯,另一種則毫無價值……」,喀擦了斷一條生命(因為很重要,所以要演兩遍)。虛構的虛構,虛構的回收再利用、虛構的無限繁延……,可不妙哉?創作者終於可以擺脫「原創」的沈重壓力,奉消費為正道,只要夠娛樂夠好玩夠有梗,就可以無窮消費下去。猛一回想,鍾明德的戲劇評論《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1989年就出版了,可真正符合「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不分正的歪的、偏的旁的、俗的雅的、本的偽的,信手捻來無脈絡拼貼挪用的「後現代」劇場在台灣,本世紀才姍姍來遲,包括這齣《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其實要說以滿滿時事為哏的戲劇,早在1985年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堪稱老前輩,還一舉踩平精緻藝術和通俗文化的楚河漢界,兩面受光,成功以後表坊《這一夜》、《又一夜》、《千禧夜》一系列地相聲下去(政治性則遞減);還有2003年很認真做的《亂民全講》,抓緊時事,做口頭發揮。不過,那種有道德方向性的「嘲諷」,如今看來頗為古典,與純粹為笑而笑、為錯而錯、越錯越有勁的混搭新品種不同款式——說起來,王嘉明首演於2005年的《麥可傑克森》似還氣味相近——雖然團團圓圓也不免影射嚴肅政治,如動物園園長(王世緯)一路地「謙卑謙卑再謙卑」,台灣黑熊(鄧名佑)爬上理髮院屋頂高喊「反黑箱」,還有從中國送來當親善禮物的貓熊與台灣黑熊之間發展出一點點類似外來與本土族群的關係(台灣出生的圓仔則好像有一點點認同障礙)…….,但僅取形象,無關本質,與電視廣告詞、流行話題、美劇日劇片頭、選舉開票直播、歌壇偶像團體、網路名人、電玩格鬥遊戲,一鍋同炒;訴諸的並不是開放社會人言言殊的政治或社會立場,而是一整個世代共同擁有的視聽結構。是的,在大眾傳媒的同一洗禮下,芸芸眾生不知不覺擁有同一套符號消費邏輯,並透過笑聲,一再肯認。

如一位評者所建議:本戲適合「放棄認真思考,專心笑就是了」;但怪僻使然,不由得多想:何謂「假」的美學?「假」何使由之?2013年台灣年度漢字票選是個「假」字,政客說一套做一套,國家名不符實,法律假公濟私,假油假米無孔不入,社會假氣沖天,不到四個月就爆發太陽花學運。你以為抗假非真不可,其實不然。就像劇場,一個合法合理合情造假的地方,偏有人追求絕真,像八零年代末風靡台灣前衛劇場的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要求演員不斷內化、身體貫通心靈,把表演推抵修行般的神聖境界。也有人朝世事最浮誇的一端操作,刮取花花世界經傳媒反射的虛像,那些大眾都聽得見、看得到、也都「懂」的東西,諧擬錯位謬接,只要調侃得宜,又可以再創消費高潮。世事多偽,新品笑劇偽上加偽,彷彿以毒攻毒。趁著「時代力量」崛起的不會僅是國會那個新起政黨,還有懂得利用「時代力量」創造剩餘價值的人。

但無論政治計算或商業消費,皆是工具理性下的產物。本劇則以動物園也瘋狂式的調侃,動物仿人類,人類扮動物,充滿自我指涉的錯位,揭示這種工具理性的末日浮世繪。就通俗喜劇的技術而言,編導演皆有水準之上,演員的模仿秀並不俗惡,滿台時事硍和流行硍也沒有流於零碎嘴泡,而被嚴密編整成頭尾相扣的推理故事。始終「在場」的男主角團團譏諷莎士比亞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相當犀利:「他以為他是主角,但前四分之一他就死掉了」,結果凱撒悲壯的死亡場景立刻成為他的摹本,只是變調為滑稽鬧劇(自己不時從口袋掏出紅紙屑噴灑表示爆血漿)。斑馬紋的貓熊之家初看莫名其妙(但頗符合全劇錯亂特色),可當箱籠成為團團、圓圓、獨子圓仔一家熊,與動物管理員老林的下班生活的展示間時,互為對照,一時間頗有人獸無界的荒寂詩意,只是一閃即逝。本劇並不是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也毫無完成任何政治寓言的企圖,團團圓圓們體現的後現娛樂場上,沒有任何應該相信、可以膜拜的思想或寓言,沒有中心思想、沒有所謂本質,只有滿滿的符號(提供消費)、滿滿的包裝(美化慾望)、滿滿的喬裝扮演(算計得逞),因而可以用另一套更瞎的扮演去戲弄。

一台真的攝影機架在舞台邊上直播,大螢幕隨時可以插廣告和跑馬燈,遂令整個劇場如同電視攝影棚現場,表面即裡面,手段即內容。在搞笑的面具之下,作者什麼都沒打算表述,「終極意義」必須由觀眾自己去完成。只是,總是追問「有沒有跟上流行」多過追問「我到底是什麼人」的觀眾,真的回答得了這個問題嗎?

2016/03/11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民族舞」?《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時間:2016/3/5 14:30
地點:實驗劇場
製作: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若按下「新民族舞」的名稱不表,我或許會以為自己看的是結構比較鬆軟的歌舞劇:固定的角色扮演,明確的時空背景,線性敘事,動作的類寫實風,主唱和舞群的主次配置方式等——將舞團藝術總監許春香的家族故事娓娓道來:一個是性格浪漫與電影明星夢擦肩而過的阿舍黑狗兄(多桑),走在時代尖端能自食其力的摩登黑貓姊(卡桑),命中注定地相遇、相戀、結為連理,養兒育女,經營事業,邊冤家邊相守的憂歡人生…….。

多話的角色交給秀琴歌劇團的演員擔綱,唸白不成問題——即使在東京念現代表演藝術的多桑操著濃濃的歌仔戲腔口,常令我出戲——念在舞蹈本色就是「寫意」多過寫實,也不細究。就像故事雖橫跨二戰前後,可我們嗅不到一絲戰爭闇影,只聞陣陣傳奇甜香。小爵士樂團直接擺上舞台,頗有那卡西現場演奏的情韻;只是不輪主角主唱時,「麥酷」拔掉立換「卡啦」,隨興作風顯得草莽。

可以想像這要是放在百年廟埕或舊戲院前廣場上演出,應該憨俏可掬、討人喜歡。演到一半還真有人走出來在觀眾席走道發送迷你包王子麵——這原是個小小高潮,一個模糊戲裡戲外的魔幻時刻,卻因為發生在劇場,擔任說書人的演員不得不頻頻叮囑:「千萬先不要打開來吃喔!」瞬間布爾喬亞的教養把觀眾拘提回座椅上。

黑盒劇場這種抽乾歷史、放空地緣的中性空間,全賴創作者自造脈絡、編織紋理、醞成意義,當觀眾在黑色真空中全神貫注,不知不覺也與作品一起生成——這特殊的觀演歷程,將使得劇場作品的內在層理(透過完整連結的外在形式傳達)比表層的奇趣拼貼更為重要。在野台上可能非必要的提問,到劇場就變成不得不反思的問題;例如:作者如何解讀「民族」、怎樣看待「民族舞蹈」,是近代西方傳來的「國族」觀念下的集體形塑?還是種族風土民情釀成的特殊身體形式?是英文folk dance翻譯而來的「土風舞」?還是1950年代由「中華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官定的「民族舞蹈」[1]?又或者,我們是否真需要一種「民族舞」式嗎?所謂「新民族舞」到底革「新」了什麼?如何才能確保我們不是以一套新的圖騰輪替舊的而已?

近代「民族國家」概念下的「民族」固然是「想像的共同體」,從人類學視野下所見的「民族」也往往充滿謬誤的分類。一位美國人類學學者Joann Kealiinohomoku說:「把族群與他們的舞蹈看成是鐵板一塊,實在是個嚴重的錯誤。『非洲舞』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它們包括了種種的西非達候綿族(Dahomean)舞蹈、奈及利亞北方的種種豪薩族(Hausa)舞蹈、各種肯亞的馬賽(Masai)舞蹈等等。『美國印地安舞』及其『印度舞』的原型,則又是另一個虛構……。」[2]。也就是任何一種共論、大敘述都值得質疑;除提防「自古以來」的虛妄說法,也要提防「我們就是」的粗率認同;二者還時常分享同一種思維模式。

「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其實有潛力以各論取代共論,以庶民記憶逆襲國家正史的建構。只見作者深情款款,想要把曾受到刻意壓抑的時代「昭和」,與「我的多桑、卡桑」的小我記憶,一起提取,「復現」於觀眾眼前;可惜這種深情的「復現」往往是一種鄉愁的「想像」;而且,我們對這種想像並不陌生;但看縱橫台北各處的「北平東路」、「天津街」、「杭州北路」、「南京西路」、「重慶南路」、「牯嶺街」……[3],把台北街道命名成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不像一種鄉愁的投影?這跟府城中心舊名「末廣町」,是不是同一種「復現」的邏輯?

上世紀初台灣接收的「摩登」,不管是一種轉譯、超譯,還是延遲的西方現代性,到了今日我們無論如何不可能具備八十年前一般的視角。作為劇中人,府城第一代櫃姐初識「摩登」,盡可「世事怎樣阮不知」,只愛「逍遙佮自在」,歌詠「社交愛公開」(然而一回到家庭就不自覺地複製傳統的性別尊卑模式);可置身後資本主義時代的我們,卻很難不意識到那整齊劃一的洋服、表情、手姿,正是層層剝削如狼虎的資本主義餵給消費者的美妙圖式。當往昔被形塑成一連串圖式,身體依樣畫葫蘆演繹那些圖式,「記憶」很容易就變成刻板印象的重複銘記,如是表達的身體姿態,並非對杳逝之無憂時代的復現,而是僵硬的懷舊意識的重彈。

懷舊並沒有錯。考掘記憶並沒有錯。緬懷的情感沒有錯。只是對「舊」的解讀一如對現代、對民族的解讀,在此採取了過於安全、令人熟悉,熟悉到讓人不安的洗版模式。解嚴以後,台灣小劇場及現代舞曾走過一段追溯記憶、尋找身體的實踐,發現既非傳統戲曲,亦非民俗藝陣,也不是太極、武術,不是南音,不是南島,不是八家將、三太子、太鼓或儀式祭典……,沒有一種現成的身聲圖式或表演程式,可以直接援引,稍微加工,就組裝成「我們自己」;沒有不透過骨骼、肌肉、血液深度咀嚼、解讀而鍛造的「新身體」語彙。

台灣從來是移民先後來至、四百年來又輪番被不同外來政權殖民統治之地,經歷多次「文明」強行橫植與連根拔除的經驗,理應比誰都要敏感,提防各種形式的族群塑造術及記憶圖騰——矛盾的是,那也是我們最熟習、一不小心就要重蹈的覆轍。藝術啟發想像,比認同更重要的,是習慣於複雜、不斷辯證、反詰現實的創作者和觀眾,藝術的敘事從不提供單一答案。

原載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同戲劇評:
白斐嵐:再一次,讓我們以懷舊之名《我的多桑、卡桑與他們的昭和戀歌》

--------------------------------------------
[1] 台灣舞蹈紀要。http://web.arte.gov.tw/tdance/b/mid01/50.htm
[2] Kealiinohomoku, Joann,〈一位人類學家眼中芭蕾是一種民族舞蹈的形式〉(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Ballet as a Form of Ethnic Dance),盧玉珍譯,《美育》第194期,頁60-69。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3233_P60-69.pdf
[3] 出自中國各省的台北市街道名統計。http://ffaarr.pixnet.net/blog/post/28883681

維穩或者危險?——走出「運動」時代的小劇場

改編自布魯克斯(Max Brooks)小說的好萊塢電影《末日之戰》(World War Z)裡個情節:一度逃過「殭屍」攻擊的以色列情報頭子提出的「第十人」法則:判讀一項資訊,假若前面九個人意見一致,第十個人就有義務提出反對意見並進行準備。  
          ——不用到末日前夕,任何一個時代都存在對異議的需要。

從運動到基地化

在台灣,「小劇場」是個「有歷史」的名詞。很難簡單清爽地框限在劇場空間觀眾席次或製作規模的形式定義之內,它與台灣從戒嚴走向解嚴轉型歷程很糾結的誕生經驗,一起步便帶有反體制色彩。曾經與沸沸湯湯的政治社會運動同步,令一眾投入小劇場的熱血文青造起戲劇美學革命的大夢;鍾明德以《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豪氣干雲地將台灣小劇場標幟為「運動」,但時間凝結在1980-1989年,對九零年代以後的「小劇場」便闕而不論;同時期亦有「小劇場已死」的質疑聲浪,但「身體氣象館」依然葳蕤持續,2005年接手經營的「牯嶺街小劇場」成為今日台北稀少可貴的專業「小劇場」空間之一(這對小劇場「運動」三十年後的台北毋寧是一種諷刺),在今年夏秋之交欣辦《牯嶺街小劇場十年(2005-2015)檔案展》暨一系列論壇演講。若說十年一輪,那麼以牯嶺街小劇場為「基地」所乘載及書寫的種種,儼然已向台灣小劇場史頁的第三個十年訂位一席之地。

從浪漫革命遍地開花的「運動」,到恪守邊緣穩健經營的「基地」,似乎也標誌著本世紀台灣「小劇場」性格的一種嬗遞。經歷九零年中期到兩千年初期國家對藝文「機制化」的建構工程,有如一去不返的疾行列車,「收編」已不成議題,如何與體制偕行成為新的戰術;這已然是身體氣象館「承包」經營牯嶺街小劇場時所面對的現實。為求從資本主義市場系統與國家體制馴化管理的夾殺中,找出另類的生存空間,成為牯嶺街小劇場前十年的命題(而它先天窄小、邊緣的位置,反取得「靜靜成長」的機會,不致淪如華山「國家接管,財團經營」的命運)。劇評人吳思鋒稱這種「近身肉搏似地,一邊與體制協商,一邊維繫、蓄積抵抗之力」的模式為「抵體制」[1];在體制內繼續生存而不求苟同,綿延與社會的對話尋找當代「小劇場」的定位。

重演以抗老化?

除了在空間中藉地使力建立基地,在時間的長流中撈出佳作再造回憶也是今年「小劇場」趨勢之一。這波追憶風可溯自去年底河左岸的《星之暗湧》(首演於1991年台北尊嚴畫廊),到今年五月同黨劇團重作「小劇場經典」《白水》(1993年/永崎百貨),今秋莎妹的《Zodiac》(2001/皇冠小劇場)、《踏青去Skin Touching》(2004/皇冠),金枝演社《祭特洛伊》(1997/華山酒廠)、窮劇場《死亡紀事》(2011/牯嶺街)等等。除《白水》以外,大多以「N十週年」回顧之名,藉「重現」確立該作品作為劇團或導演創作歷程中的「經典」地位。

值得追問的是:小劇場「經典」重現,與大劇場、主流劇場、商業劇場的「定目劇」再現,本質有何不同?倘若視「小劇場」是一種形式上的「小」,是「實驗」、「試作」、「尚未成熟」的「小」,那麼「實驗成功」後換上更大的製作重演加作,不就是理所當然的發展,有如今年在雲門劇場再演的《K24》(2005/實驗劇場),招徠舊粉絲與新觀眾;但這樣的「小」劇場可以說只是大劇場的前身,與「反體制」或「抵體制」都無關,而是劇場「機制化」以後,由國家帶動的「文創」[2]思維催生下的體制內「小劇場」新型態。在文創的維穩思維裡,「小」只是過渡,利益極「大」化才是正路。

從異議性到異質性

同樣號稱「定目劇」的柳春春劇社《美麗》系列(2000年首演於臨界點),今年十一月在澳門藝穗節演出的第七版《美麗2015》,重演概念可說南轅北轍。這部沒有半句台詞的戲,只會不斷更換表演者、但註定不會「長大」,被導演鄭志忠定位為「給演員的成年禮」。它的「長不大」不在演員的年輕或場地窄小,而在它本質上的「不可口」、「不合群」、絕無變成「平凡卻令觀眾捧腹大笑」[3],適合多多益善的大眾「休閒娛樂」活動,甚至會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

然而難道,既不時髦也不可愛、沒有「文創」潛力,也不政治正確,不溫良賢雅、彷彿要釋放出人心中魑魅魍魎、「離經叛道」的藝術作品,就沒有存在於社會的必要?今年《白水》重演後,藝評張小虹除肯定1993年的原作為「解嚴前後的台灣小劇場傳奇」後,再度標舉一種「小」劇場的價值:「其小之又小,不在演員編制、場地尺度或觀眾人數,而在『小』之為爆破、『小』之為裂變、『小』之為無有名目的鬥爭。」[4]。她認為《白水》的經典性,不僅在同志議題上「抵抗」體制的「異議」性,更在「敢曝美學」(camp aesthetics)和「發妖強度」上成為「真正具有裂變性的感覺團塊」。

危險的異議/異質者

除非我們願意承認:具有「維穩」特質的不只是國家機器或權力體制,「維穩」也是人性需要,好讓我們調適為社會所用安穩度日。所謂「異質」不一定要站到「議題」上的高點,而是它真正挑釁人心內在感覺的既定維穩模式,既危險又懾人。近年來能閃現出這種「危險」氣質的小劇場,大概有李銘辰和高俊耀等導演部分作品。

台灣小劇場是一個在歷史中流變的定義,在話語權開放的自由社會中人言言殊,光譜極寬。走出運動時代的小劇場,不再社會亟欲轉型、典範正待重塑的順風加持下,變怪、變冷、不合時宜、退居邊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這或許或才是前衛真正的位置。


原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76期(2015/12)


[1] 吳思鋒〈不只十年,從前衛到實驗——記牯嶺街小劇場十年(2005-2015
〉。表演藝術評論台。
[2] 文化創意產業的中文詞彙首見於20025月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中。維基百科。
[3] 劉佑誠〈不斷變化的chaosK24》〉。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8246
[4]張小虹〈話《白水》〉。ARTALKS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5061702

本為虛構,啟發真實的《仙杜拉》

時間:2015/12/13 14:30
地點: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演奏廳
演出: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


迥異於我們印象中總是明亮、高彩、溫馨、精神奕奕的「兒童劇」,來自比利時的童話劇《仙杜拉》,宛如一個從深濃夜霧中走出的夢境,人物如敷仙粉微光,話語如空谷迴音,情感不再天真單純,畫面簡潔,而寓含哲思。
法國編導全才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無論處理現代議題或改編經典童話,同具不俗的洞察力。童話成為隱喻的潘多拉盒,內中每一個隱喻都等待被自由解放、賦予新的意義。【1】波默拉詮釋下的仙杜拉不再是一個楚楚可憐的受虐兒,而是自囚於亡母陰影的偏執女;出於自虐心態而活成煙灰缸(Cendrier)似的灰姑娘(Cendrillon)。童話老梗壞心繼母,則是耽戀青春的中年大媽,不甘生命漸入平庸和衰老的常態,她才是抱著一顆少女心走進王宮追尋翻身夢想的老少女。年輕王子緊捉住母親未死的虛假希望,封閉心靈不再對外溝通,與仙杜拉形同同病相憐的「病友」聯盟。波默拉漂亮翻轉十七世紀的道德純情童話,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心靈寓言,也使灰姑娘的老故事有了更遼闊的解讀空間。

內容解讀並非重點。這是波默拉作品首度在台灣上演,近距離親身觀賞更能體會完整的劇場敘事構成;不僅在情節、人物、語言,更從舞台上優越的物質調度,內外交淬為結晶般的劇場隱喻。《仙杜拉》打開「故事」的物質性摺縫,挑激觀眾的想像力參與,釋放出物質巨量的敘事潛能。

《仙杜拉》的敘事空間是層層包裹式的:最外層是從黑盒深處走出的說書人,形象如同魅影,以回音濃重的聲調,訴說著一個可消融於無邊黑暗、無始也無終的故事。他/她(形體是他,聲音是她)首先提出對語言傳達與傾聽的質疑,故事於是從仙杜拉在母親病榻旁「誤讀」生母的臨終遺言開始展開。說書人以抽象的手勢,微妙傳遞那語言的不能準確與難以捉摸。

第二層敘事空間是三面牆圍起的玻璃屋。左右環抱的投影,自由抽換著空間的背景畫布:一下是房間的壁紙、一下是王宮的外牆,一下是行進中的變異空間,一下腦中的記憶鍍膜,還有黑暗無窗的地下室房間……,如夢似幻;轉場均在全黑、無聲中完成,一幅幅畫面便如從腦海中調閱出來的記憶場景,無聲無影地來去。

至於原童話的魔幻核心(同時是扭轉主人翁命運的關鍵)——神仙教女,她擁有的空間是無足輕重、如道具般的位置:從仙杜拉房間裡的衣櫥進出,唯一可以移動的只有外表炫斕的更衣帳縫;似乎暗示中世紀魔法到二十一世紀已不管用,唯剩娛樂價值而已。一如收到王宮邀請函時,全家人換上奶白雪糕般的巴洛克宮廷服,只是繼母對「高貴皇族」的過時想像。

仙杜拉沒有玻璃鞋,繼母卻有玻璃屋,整個舞台彷彿巨大的物質象徵,影射人心的自我造設與自我耽迷——但是,這不也是舞台藝術的特徵嗎?於是叩問從台上延伸台下:從仙杜拉、繼母、王子、神仙教母,到默默看戲的觀眾,誰沒有自我想像的秘密世界?誰不透過一點兒虛構去去定位外在現實?誰的成長過程沒有掉落過幻滅的殘骸與灰燼?仙杜拉重新提醒:「真實」從來都是人主觀之眼與外界存有的協調結果;那既非寫實主義式的客觀存在,也非象徵主義式的永恆定理;受記憶、解讀、慾望、想像所不斷糾葛與滲透,是人類不得不承用的接受器。導演以物質為墨,為我們指出那浮於明亮與隱晦之間、似在迷霧中摸索的真實形象;【2】這也透露出劇場作者對於真實的獨特觸感。

在聽覺上《仙杜拉》同樣打造出一個感覺異境,挑戰劇場的成俗。例如擴音器通常使劇場聲音顯得扁平,但《仙杜拉》的機器迴音卻因為層層包覆的敘事結構而立體起來:說書人猶如從空間深處而來的回音,包裹著故事中人不同穿透力的回音;而具為幻象。又如襯底音樂,本是肥皂劇加料平淡對話的慣用手法,但穿行於《仙杜拉》的溫吞古典樂,卻強化著一股不真實的虛幻感;不斷提醒觀眾:即使演員穿著當代服裝、使用當代語氣、表達當代情感,做著當代的身體動作,這仍是一場遙遠的夢,必須當作一則象徵、一則虛構來閱讀。

這個由聲光構築的夢中之夢,卻異常接近生活於塑膠料充滿、光刺激過剩的現代人、被擬像與擬仿物充填的心靈投影:強大的我心所欲,與強大的物質製造力,早已無數次洗版了原初版本。自戀或許是我們的共同情感,自我肯定與自我欺瞞只有一線之隔。《仙杜拉》確實以層層覆裹的幻象,增強了觀者心靈的力量,也唯有強大的想像力,才有可能接受更強大的真實。有某種真實,只有物質的隱喻力量可以觸及;就像白雪公主母后(又是一個壞心繼母)所持魔鏡,從非忠實反映外表以整衣冠的鏡子,而總能答覆來自慾望深處的提問,說出實話。而我覺得,這也是劇場魔法所在——本為虛構,卻啟發真實。

註釋

1、 楊莉莉〈不同凡響的仙杜拉〉稱童話故事為作者的「隱跡紙本」(palimpseste),見節目單。
2、 波默拉1990年自創的劇團Compagnie de Louis Brouillard,其中Brouillard意為霧靄,延伸意涵:為「迷霧中的若隱若現」。見王世偉〈藉舞台書寫人性中最深層的矛盾〉。《PAR表演藝術》第275期,頁76。

原載:複層物質烘托真實幻影《仙杜拉》
同劇其他劇評

服裝圖片來源:http://cargocollective.com/isawork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