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2

看《頂尖對決》


電影《The Prestige》中文片名叫《頂尖對決》,改編自Christopher Priest同名小說。由Hugh Jackman(金鋼狼)、Christian Bale(蝙蝠俠)飾演兩位魔術師,一生對決的故事。

這部電影本質很晦暗,魔術的本質就是欺騙,騙來騙去,兩大才華洋溢的魔術師差不多玩掉了自己的人生。藉著魔術是工具,逼出人在惡性競爭和絕對對立時的人性本能:不合理的偏執、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無情地犧牲別人、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停止的邪惡.... ;都是我在現實生活不願碰見也不想面對的部分。

我對這電影沒評論。但Hugh Jackman飾演的Robert Angier臨死前說的那段話在心中迴盪不已:「觀眾是知道真相的。現實生活是平淡、悲慘的,即使只有一秒鐘的時間,讓觀眾被騙到,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的臉上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光輝。」

Michael Caine飾演的魔術師父Cutter緊接補充:「所有魔術都包含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叫『真假莫辨』,魔術師會先秀出真實的東西;第二個步驟是『偷天換日』,魔術師會把普通東西變成別的,但不尋常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在第三個步驟,把原來的東西變回來。你想找出其中的秘訣,但你絕對找不到,你從沒有認真在看…….,因為,你希望被欺騙。」闔上雙眼的Angier,也許敗在他沉迷於「不可思議的瞬間」,沒有讓現實回來的關係吧。

我想起戲劇,想起多種精心的虛構藝術,豈不像魔術一樣?創造那不尋常的、挑戰想像力的、光芒四射的瞬間。而我,總是那麼沉迷於各種虛構,每周看戲不倦,幾天不看電影就不舒坦,等車片刻也要帶本書看......隨時隨地叫自己抽離眼前的無聊、平淡、或醜陋--但這不就是再真不過的現實嗎?

沒有虛構,我大概是活不了的;至少,沒有虛構,我就不是我這個人了。只是,我有沒有記得回到現實裡來?有沒有呢?

《頂尖對決》英文官方網站
《頂尖對決》中文官方網站

2008/02/19

書展聽讀劇


時間:2008年2月16日16:00
地點:台北國際書展世貿一館
主辦:秀威資訊
三位讀劇演員(照片從左至右):林胤瑋、林慧蓉、謝靜思。


有一年去愛丁堡書展(約與愛丁堡藝術節同時),展場中央是綠草如茵的大草坪,周圍搭滿白色大帳篷。其中幾個帳篷沒有書,而是簡單的舞台和椅子,門口貼著時間表,提供作家見面會和朗讀會的專門場地。

以前讀《傲慢與偏見》印象很深:一群人圍在火爐前,聆聽某人大聲「朗讀」小說--原來英國鄉紳的室內娛樂裡包含「讀書」這一項啊。琦君散文裡也有女眷圍聚廚房邊聽「說書」、「彈詞」邊掉淚的場景,但跟單純的「讀書」畢竟不一樣。

「讀劇」也是西方話劇的產物。劇本寫完給放在案頭安靜地「看」,那就鳥了;台詞至少應該被大聲「唸」出來。對愛看書也愛看戲的我來說,在書展上推出作家劇場是個夢想;還沒實現這個夢想以前,至少先在書展中辦了個小小讀劇會

天公作美,連續下雨二十多天的台北,當天竟然放晴了!Messenger預見很準,在嘈雜的書展會場,不啻「魚市場裡聽讀劇」。之前河床劇團團長郭文泰好心說他戲中的驢頭馬頭可以借我一用,游擊於會場;但礙於氣質殊異於「出版」而忍痛犧牲。我又商求對角線的王榆鈞到現場彈吉他(就是在手上寫小抄的這個人!),君不見連莎士比亞在環球劇院開戲也必先於陽台吹打敲奏一番?

三位演員:慧蓉大老遠從台南趕來,阿思患了重感冒台詞卻最多,胤瑋忍耐整個過年等不到劇本的焦慮,終於在前一天湊齊排練將近八小時,第二天正式上陣。現場比想像中嘈鬧,他們立即自行調整聲音表情的強度,真堪稱冰雪聰明、天資穎悟啊。

秀威資訊出版的宋總經理自己全程參與不說,還帶了他讀小學的女兒。小妹妹就坐第一排聽得一副興味盎然的樣子,令我一面欣慰:「畢竟我是也寫過兒童劇的。」一面詫異:「但一這齣並不是兒童劇……。」,想來是我太小看孩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了。

坐正中央第一排的微笑女士,第一場完起身走人,嚇!幸好後面幾場,聽眾看起來很入戲。

讀劇完後有一位面帶羞赧、任職於研考會的女士,她買下我一本書,為了給我簽名;我好像有了第一位粉絲……(暈啊)。

Messenger說他背後有位老伯說:「這劇本寫得不錯喔,是誰寫的?」可惜我不知道,否則一定大喊:老伯、老伯,我在這裡啊!(不過維持一點兒不見廬山的想像大概也不錯啦……。)

正惴惴於演出對銷售的助益比例,總經理對我說:「我做這行為了帶給大家幸福的感覺,辦這個活動也是,你的劇本也給人幸福的感受。」真是超級貼心的總經理。

當天還有李鼎的見面會、賢經的節目宣傳、林煥彰的讀詩、鴻鴻的講座(竟然意外撞見剛結束的鴻鴻),原本打算一個不漏去捧場,結果迷失在書展會場,頻頻遲到,簡直全都漏…….。

所以,更加感謝找得到B202攤位的Messenger、瞇、峻豪(即使遲到了)。

從讀劇到演出,還有漫漫長路,真的還要加很多油。

感謝Messenger的聽後心得分享

2008/02/18

看《夜宴》


早聽說馮小剛的《夜宴》翻版《哈姆雷特》,沒去戲院看,結果在電視上看到了,那畫面真是美,亂轉頻道時不由得停了下來,一看原來就是《夜宴》。

不由得羨慕現今中國大陸拍電影的規模體制和作法,充滿大氣,大氣得令小島國民我歎為觀止。凡鏡頭帶過之處無不美侖美奐,一廊一柱、一燈一炬、一劍一扇、一袖一裳……全都精緻得不得了,好像藝術精品大展。更別說歌舞場面,當作現代舞劇來欣賞也可以。服裝、佈景、化妝、道具、音樂,樣樣美,演員也美,台詞也美。

美得很假。葛優飾演的廢帝明明是個陰險歹毒之人,卻對宿敵說出「是復仇的欲望,幫你穿透了死亡之谷?還是你的寂寞打動了女人的心,讓她们幫助你維繫了生命?」這般詩意的句子。青女單戀成癡,誤飲毒酒後,滿嘴是血對著王子說:「無鸞,你還寂寞嗎?」肉麻得我雞皮疙瘩掉一地。雖然也佩服演員能把這些文藝腔說得好似自然。

劇情很扯。也許一切都為「美」而犧牲,也顧不得合不合理了。周迅演的青女代表癡情,章子怡演的婉后代表慾望,吳彥祖演的太子無鸞無盡地悲傷和寂寞,黃曉明演的殷隼一味地赤誠愛著妹妹。作為編劇,我覺得這些荒謬來自於概念引導角色。從審美的角度,慾望必須輸給癡愛,所以廢帝明明第一陰狠卻為愛而自殺,婉后擁抱象徵慾望的茜素紅色帛遇襲,掙扎著轉頭想看殺手,鏡頭卻移到一池飄著浮萍的水缸,一片安靜。綠水盈盈,告訴你慾望怎麼死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美」。

片尾曲《我用所有報答愛》美透了。譚盾寫的。《越人曲》也美。

《夜宴》的拍攝條件更美得令人嫉妒:幕前幕後卡司一等一。影片耗資達到兩千萬美金。整座宮廷在偏遠片場搭的內景,正廳高30米,可同時開進兩架波音737。人家主攻的票房市場是上億等級,投資自不是台灣國片可比。換個角度,要是在台灣有人捧著這樣的製片條件聘請你,哪個導演不躍躍欲試?就好像人家請我開法拉利Enzo跑車,只要我有把握不把車給撞爛,概不推辭。

特地去查資料,編劇之一邱剛健,台灣人;編劇之二盛和煜,曾和本片的攝影張黎合作長達59集、多達130個角色的大型歷史劇《走向共和》,張黎擔任導演,2003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美術葉錦添和音樂譚盾,都是亦活躍於舞台藝術圈的專家。

有網友評《夜宴》「四不像」:「話剧般的表演,古希臘神話式的亂倫,中國式的《哈姆雷特》,《指環王》(即《魔戒》)式的外景和騎士,《王的男人》式的戲劇表演,《卧虎藏龍》《十面埋伏》《英雄》综合式的華麗場景和打鬥。」頗有見地。

去年我也看過兩齣「四不像」的大型舞台劇,一是兩廳院與日本H&K藝術經紀協會合作的東方風現代歌劇《梧桐雨》、一是當代傳奇崑曲風歌劇《夢蝶》。兩部戲的資本都十倍於中、小劇場,企圖集東西方精華,接軌國際藝術市場。但老實說,精品全部加起來,並不等於整個作品是精品--這真是最美得不像話的錯誤。


《夜宴》info:
導演:馮小剛
編劇:盛和煜、邱剛健
主演: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馬經武、黃曉明。
攝影:張黎
美術:葉錦添
音樂:譚盾
監製:袁和平

官網:
http://ent.sina.com.cn/yeyan.html

2008/02/13

劇本《杜聰明與蔣渭水》


發表於《劇場事5-劇場與科學》

這個劇本我自己寫了兩個版本。一個意象版,一個話劇版,發表的是話劇版。寫稿那陣子我先是讀一堆傳記和歷史,然後一面放台語老歌一面寫稿,讓自己恍惚在三○年代,忘卻今夕何夕,現在想來真是滿幸福的經驗。

主編耿一偉和總策劃藍劍虹,在我編劇過程中絕對放手和信任,令我銘感五內。出版後我問藍劍虹意見,他覆了一番頗富哲理的話,容我原文引述,以代替劇本介紹吧:

「我喜歡是因為這樣的劇本可以形成一個詮釋模型
它在其中不只是捕捉了當時兩位人物的行徑心態
更重要的是
它含納了一個關於實踐的問題意識在其中。
如何改變現狀?
方式方式途徑應該是如何?
的問題意識。
杜聰明的取捨隱含了對蔣渭水或說革命實踐路線的批判
指陳出政治和期革新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步驟或是說
更重要的一個具體科學精神態度。
回到事實本身。
改變現實或是事實
這其實是科學從事的工作
而這讓我想到
布雷希特,引用黑格爾的辯證法
指出
要如何回到事實,也就是說,認識事實?
我們唯有在能改變事實的狀態下才能說真正認識了事實
舉例來說,一個木匠只有在知道如何將一棵樹變成一件精美傢具時,他才具有了對關於什麼是木頭的知識。就像一個精神分析師,只有他知道了如何改變病患的方式,他才真的了解什麼是人或是什麼是疾病的知識。在這一點上面科學家和戲劇家是一樣的。

杜聰明的醫學研究工作具體地說明這樣的一種精神和態度。
現今或是說自現代化的啟動以來
不管在藝術和政治上
都相當欠缺這樣一種科學的態度。
我覺得我自己是在科學時代長大的小孩
我深深第受到科學的影響
在科學中,一個力學理論必須能解釋運用在諸如煮熱水產生蒸汽的現象上。
科學對我來說幾乎是一切
一切的意思是
藝術必然是在科學法則的支配下。而非相反。
沒有任何科學的學習者,可以離開理論
或是說沒有任何實踐或實驗可以不產生出理論
而理論也不可能不作為對實踐的指導參照。
不然,簡單地說,就是不合理。
藝術必須合理。而必須補充。藝術不會因為合理就不再是藝術
同樣的原理放到藝術或是其他領域也是一樣
可是我們現今的藝術創作卻是遠離理論的
至於創作和理論的問題就廣泛了點,簡單地說,以科學為例,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的相互依存一樣,我不認為創作可以離開理論,長期以來我們都以為創作只是以感性為依據,這樣的說法也不知道其依據是什麼?好像那只是種拒絕思考的理由。

這是問題所在。
回到劇本
它捕捉了這樣一個問題意識
一個相當實踐性的問題意識。
這個內涵的問題意識,得以讓後來的導演和觀眾進行探索
就像是提出一個科學假設和問題一樣。
科學以提出問題為基礎以進行探索
劇本也是如此
布雷希特就清楚地說
科學的功能在於提出問題
戲劇也是
我認為劇本要去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個明確具有辨證性的問題化工作課題
它針對的是捕捉去對我們所面臨的共同社會問題提出問題
或是更清晰第說
提問題的方式
許多現狀無法改變就是在於提問的方式錯誤
我在社區劇場或是教學中
要面對民眾或是學生的困境的意思
就是去詢問質疑和改變他們對問題的問題化方式。
問題化就是把問題的提問本身當成問題。
至於問題化,應該這麼說,常常我們面臨困境的原因,是出在於我們提錯了問題,因此,反問我們自己提問的方式和我們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

對我來說
上面最後一句話
幾乎就是何謂劇本(廣泛的,包含我們每個人腦子里的劇本)的定義。」


關於我重讀後發現諸多缺點一說,藍回覆道:

「我向來不認為去討論缺點會有什麼好處,所謂的缺點和優點是相互聯繫的。而那種優缺點的評比方式,是把作品當成一個已經固定的東西,而非當成活的會變化生成的東西。所以,我儘可能看到,不是優點,而是去看到我透過這個作品所希望去看到的東西。至於我所看見的是否是這個作品所內在具有的?這個問題我一點也不感興趣,我們永遠不可能插足於同樣的水兩次。作品也是一樣。」

2008/02/12

《妹妹與喵》讀劇會預告


時間:2008年2月16日
16:00-17:00
地點:第十六屆台北國際書展會場
世貿一館B202
秀威資訊[本土作家的嘉年華會]
編劇:林乃文,讀劇者:
謝靜思(妹妹)
林蕙蓉(阿喵)
林胤瑋(阿犬)
音樂設計:王榆鈞


--乃文我們[世紀映像叢書]在書展有個嘉年華會讓作者表演才藝,你有沒有甚麼才藝可以表演?
--文字工作怎麼表演呢?把我掛在13層樓高空劈腿打電腦嗎?
--哎喲!(失望之聲)
--可是我有很多會表演的朋友喲!(逞強的口吻)
--那請他們來演戲嗎?
--可以請他們讀我的劇呀!

約一個月後,我發現我這個隨口竟變成節目單的一部分,而且可愛的編輯姣潔小姐把「讀劇」誤會成「獨劇」了--可能以為是單口相聲的一種吧;總之,這個新書簽名會就最後就以「讀劇」的方式拍板定案囉!

其實讀劇是劇作家發表劇本的一般方式,比起小說用眼睛讀,劇本的文字形式較適合用聲音讀(以話劇來說);從演員的聲讀中,啟發聽眾想像劇情、畫面、角色個性等,是介於表演和讀書之間的一種形式。

《妹妹與喵》靈感來自徐玫怡、張妙如的超長壽圖文書《交換日記》,那時候身邊合作的又以女演員居多,我便開始思考撰寫女性為主的劇本(也許我寫劇太慢,劇場環境又差,當年演員朋友大半轉行)。兩個女生之間的對話,瑣瑣碎碎的生活,日常動作,都可以提煉成創作,讓劇場藏於生活,生活即是劇場。原名《日記不交換》,但後來劇情發展實在與原書相差太多,便改名為《妹妹與喵》。這劇本獲得台北市文化局95年度創作補助,正等待時機上演。國際書展上先披露一段,希望各位盡可能路過,翻翻書,聽聽劇,聊聊天,交換意見。

關於
愛情像蹺蹺板,愛的兩端時常是不對等的。你對待愛情的方式多少反映你對待人生的態度。如果有兩個人,一個你比較愛他,一個他比較愛你,你會選擇哪一個走下去?

妹妹--她會選擇對方比較愛自己的那個。

喵--她會選擇自己比較愛的那個。

妹妹的愛情觀類似一種交換理論:因為彼此需要彼此。愛情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一種交換關係:交換性、交換親密感、交換安全感、交換工作上的特權,或自我魅力的證明,排解致命的疏離感和寂寞……等等。廣義來說社會是一場超大型交換場,所以她很容易一再陷入交換關係中;但她究竟最渴望的是什麼,她卻說不上來。

喵的愛情觀:她認為愛就是愛,愛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所以,不可能有條件,也不絕對不會有怨尤。她認為愛一個人就要包容對方的一切,包括對方的各種缺陷,包括不專一。她不曾想過退路,拒絕計算的念頭滲入腦袋,她覺得現實計算會讓愛情變得不純粹。但是,愛情不如預期美好,愛情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甚至讓生命變得更苦澀。是哪裡出了錯?她想:她的愛還不夠純粹?還是,愛真的需要某些條件?

劇情
妹妹和喵,都是二十多歲的單身女子,因為租屋關係偶然成為室友。

妹妹每天上班下班,喵整天待在家裡。妹妹想活得像個好人,喵想活得像隻壞貓。妹妹想亦步亦趨跟上世界的節奏,喵標榜特立獨行,厭恨人云亦云。喵渴望愛情總得不到完整的愛情,妹妹不想要愛情卻不斷涉入愛情關係中。

迥異的性情和生活習性使她們互看不順眼,只能藉私下寫日記來發洩不滿,並且絕對不交換日記。

喵的男友搬來與喵同居,使兩人關係惡化到極點。一向溫文有禮的妹妹態度變得冰冷遙遠;而一向趾高氣揚的喵轉為低聲下氣,盡力縫合室友和男友之間的關係----不料兩人後來果真發生關係。

妹妹和喵,都自認與室友絕無相似之處。但她們就像鏡子一樣映照出對方的虛偽、真誠、世故、怪僻等特質。愛情使她們更瞭解自己。始終無法成為莫逆的兩人,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深深地,彼此瞭解。

劇本外
--乃文,你甚麼時候寫跟愛情有關的東西?
--為什麼?
--不要一天到晚寫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還有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不覺得那些幻想很美麗嗎?
--我覺得跟你本人沒有甚麼關係。
(抗議)
--喔,要寫了要寫了。
--甚麼時候?
--要寫了嘛!

寫了。(聲明情節仍與本人沒甚麼關係。)

2008/02/05

《花非花》試驗版


台語歌曲、肢體和多媒體的結晶花蕊
演出:極體劇團
時間:2003年6月21日(星期六) 下午兩點半
地點:北區客家文化會館
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161號
(TEL)02-28250034
免費入場

內容簡介
導演說:這是一個關於流浪與愛情 土地與人的故事。

原本要獻給媽祖娘娘的一齣戲。
導演吳文翠首次嘗試了愛情的題材,因為人的命運不管怎麼流轉浪遊,盤桓於內心的總是,愛。
這也是吳文翠的首度嘗試與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的老師同學們,共同合作完成,既科技又鄉土、既魔幻又抒情的台語歌舞劇。

故事內容
大約阿媽那個時代,嘉南平原一個無名小村落--花花村,沒有工廠,沒有高中和大學,只有到處開滿的大紅丁仔花。悲歡離合的故事總是千遍百遍、也一成不變地上演著:青年男女,一到就學和就業階段,就紛紛離開故鄉,成為在異鄉負笈討生活的遊子。連青梅竹馬的感情,也會在距離的的隔閡下成為未竟的遺憾…..。
青春被遺忘,土地漸凋落,當荒僻的村莊成為水庫興建的預定地,水淹前塵,遊子們再無故鄉可返,花花村注定成為一則神話、一個傳說、一段回憶……。

演出者
導演 吳文翠
編劇 林乃文
多媒體 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指導老師 陶亞倫
演員 羅淵德 江政樺 袁正玉 張嘉容 林信安 王雪蓉
吳文翠(特別擔任聲優)
影像製作 王雅慧 蔡承助 謝明達 吳細顏 王曼萍 劉昱宏
影像裝置製作 楊志豪 劉中興
配樂 邢一軒
影音控制 林經堯

特別感謝
北區客家文化會館長期提供場地支持

劇本《那年夏天》


這是一齣帶有散文味道的舞台劇劇本。

全劇不換景,關於發生在一座閩式三合院的故事,時間,一個夏天。

主角,十七歲,開始嚮往愛情,父母親的愛情卻在此時耗盡,結束婚姻。他被迫住在父親的故鄉,面對陌生的親人:奶奶、姑姑、嬸嬸、表妹…,不同女性各自有不同愛情觀。這年夏天,是這個少年對愛情的啟蒙。

這是我第一次寫閩南語劇。我原本設定劇中所有女性均使用閩南語,男性使用國語。在地人使用閩南語,外地人全用國語。

這個劇本得到92年教育部文藝獎佳作,獎金剛好全部拿去做《緘(姦)默》,無剩。

劇本好像沒被完整演出過,此一憾也。

還有頒獎典禮主辦單位要我們交五張照片,天知道搖筆桿的人能有甚麼照片能見人?我把唯一張跟拍電視外景時,被拱上卑南族新年祭典鞦韆的照片借出,此照就此與我永訣,此第二憾也。

場次/主題/天光/內容提示:
序場/近鄉情怯/下午/到門口了,清榮卻不想進去。
一/祖孫/傍晚/阿媽說:「你是我們廖家兩代單傳的獨子,李家的血脈都在你身軀上。」
二/叔叔的民代夢/夜晚/叔叔說:「要振興廖家、榮耀鄉里的方法只有一個,參選!」
三/姊妹情深/夜晚/大姑姑為責任而嚴苛、孤獨。
小姑姑為自由而美麗、寂寞。
四/小姑姑的情郎/上午/姑姑說:「你想孤獨就孤獨,你想要愛情就愛情,你當我是便利貼?你甚至只用國語跟我談戀愛。」
五/嬸嬸的悲哀/下午/嬸嬸說:「我不懂什麼愛不愛,我只知道他要依靠我,我也要依靠他。」
六/父子間隙/中午/爸爸:「你是我的兒子。」
兒子:「但我知道的一切都來自媽媽。」
尾聲/焚信/黃昏/姑姑說:「每一個階段我都給自己一個盒子,收藏記憶。」
「那麼我也要有一個盒子。」
「甚麼標題?」
「那年夏天。」

演出《緘(姦)默》


在粗糙急促的現實裡 靈魂幾乎是毫無節奏可尋
地漂游不安
我們想在這城市 找個角落
以靜聽一首詩的時間
以飲啜一杯咖啡或酒的時間
以看一齣戲的時間
讓乾燥的靈魂
重新濕潤
於是我們找了一間咖啡館
讓冷酷的對話 與 沉默 發生在溫暖的咖啡酒館內
歌手阮丹青 自己的新歌創作 首度與戲劇結合
特別感謝鴻鴻慨予贈詩:
當地球研磨我腦中的豆子
發出痛苦和香味
單數的日子像黑鍵
我要費力跳躍才不會被音樂拌倒……


演出時間:2002年12月8日(日)、12月18日(三) 晚上八點半
演出地點:河岸留言
羅斯福路三段244巷2號B1(台電大樓旁)編導:林乃文
音樂:阮丹青與......
主演:張嘉容、鄭立明、林千鈺、張錫宗
燈光:沈柏宏
執行製作:梁佳琦
錄影紀錄:L.C.Yeh、郝家瑜
平面攝影:葉蔭龍

劇本是我讀研究所一年級,在賴聲川老師的劇本創作課寫的,原名叫《夫與妻》,符宏征建議改成《緘(姦)默》。畢業多年後首次執導,用自己的作品。寫這個劇本時的我不知天高地厚,覺得大部分的戲全說廢話,所以嘗試寫個人人都講話,講話,講話,但是真正的意思在緘默之中的劇本。

沒有經費,全都是朋友義務相挺。當然更不會花錢做海報,我拿著數位相機隨便拍周圍朋友的嘴部特寫,就變成一張DM(謝謝動畫師嘉蓉免費幫我做最後修飾)。海報我覺得挺受歡迎,因為大家都在裡面找自己的嘴......。

那時候我還不時參加賴聲川老師的「創作私塾」,後來課停了,我們上課的素材,很多出現在後來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

感謝所有幫過我的人,也謝謝你們包涵我的缺點。

2008/02/04

讀《台灣共和國》


台獨,佛地魔。

雖則台灣超過五十年時間如同一個獨立國家:稅金自己收,鈔票自己印,武器自己做,護照自己發,憲法自己訂,總統自己選……,但因歷史的荒謬所致,獨立這字眼只可默認不可言說,彷彿奇幻小說《哈利波特》裡的佛地魔。若干冒大不諱談台獨,還立被視為「談政治」、「分立場」、並貼上標籤。然則,「台灣獨立」並非僅是政客操作選票的工具,它是真正發生過的理論、信念、機會和實踐----雖然實踐結果是失敗的。

廖文毅這名字,照說在日治時代的人應有聽聞。廖家為雲林西螺首富,兩代之間出六位博士,子弟分別在美國、日本、中國留學過,媳婦來自瑞士、美國、日本人,像聯合國一般,是個相當開明而國際化的望族。然即使我因撰寫《杜聰明與蔣渭水》劇本,大量閱讀日治時期台灣史,在我印象裡,廖文毅的名字僅僅出現於1946年台灣首屆參政員選舉,廖文毅得票中有爭議廢票,與其他四人同票,抽籤結果落選,此事引發數人憤而退選。

寥寥數語,我實在不清楚「有爭議廢票」是怎麼爭議法?只感覺廖文毅名字好像從此淡出台灣政壇。

直到讀《台灣共和國》,從台籍菁英林益謙的口述中我才了解當年情況:林益謙往中山堂參觀開票,看到「開票結果,廖文毅得票足以當選,選舉主任委員民政處長周一鶚,卻一張一張檢查廖文毅的選票,挑毛病,說『這一張字跡模糊,無效。』『這一張投票人姓名溢出欄外,無效。』『這一張廖文毅的毅字寫錯,無效。』公然作票,即使在場觀眾鼓譟抗議,周一鶚仍置之不理。」

其實真正原因在廖文毅主張「聯省自治」,得罪當道,遭到刻意排擠。隔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廖文毅原本的政治主張也漸漸由「自治」激化為「獨立」。他在香港組織「台灣再解放聯盟」,意指台灣從日本殖民地統治解放後,必須再從中國歧視台灣人、暴虐無能的統治中解放,故稱為「再解放」。

若鄭成功生聚台灣也算是一次「台獨」的話,1956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九周年)在東京成立的台灣共和國,是繼鄭氏王朝(1662-1683)、台灣民主國(1895)之後,台灣第三次建國運動。只不過前兩次建國都有「唯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有朝一日回歸大陸母國的期待,台灣共和國卻以與大陸政權切割關係為前提。廖文毅著書《台灣民本主義》,民本簡單來說就是以民為本,有住民自決的意思,在具備獨立能力以前,廖並主張由聯合國先託管。

只不過當時中華民國仍是聯合國中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台灣獨立的討論上不了大會。隨著韓戰爆發,美國決定聯蔣政權牽制中國大陸和北韓,國際情勢越發不利於台灣共和國。而台灣境內實施白色恐怖,人人噤聲自危,台獨之聲完全被壓抑。最後東京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在第一任大統領廖文毅返台(1965),第二任、第三任大統領相繼去世後(1977),終告結束。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段「台獨史」隱進歷史的摺頁,名不經傳。倖存者大都選擇沉默,不再涉政治。至於民進黨前身「黨外運動」興起又是歷史另一章了。

五○年代三少四壯,到九○年代末,若非謝世凋零,也已殘燭老邁。文字既已消滅,口述歷史便格外重要。《台灣共和國》這本書完全以當事人口述加以記錄整理,未加雕鑿。閱讀起來宛如一個一個人生故事,可以說是最淺易懂的歷史類書。而同一件事從不同當事人記憶述說,也產生相互印證,或對照比較的效果。如「暗殺蔣經國」一事在廖史豪、黃紀男口中便有不同說法。

自組政府、買軍備、吸收同志、暗殺執政者,這些聽起來都是叛亂殺頭的行徑,勢力之懸殊於如今看來亦如「以卵擊石」,但對心心念念「台灣共和國」的他們來說,這可是百分之百的愛國義勇之舉。口述部分紀錄了他們思想養成、情感動念、行動經過。他們有理想,同時也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寶貴的一生。

然其中也包括執政當局「寧錯殺一百」的策略下,僅僅閱讀書籍、或協助傳遞文件,根本搆不上行為犯罪行為,被羅織入陷的人。由於他們根本不屬於台獨「核心人物」,即使政治談判特赦也特赦不到他們,政治犯的烙印卻就此跟隨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一生,屬於最無辜的人。他們的口述也旁證當年國民政府的執法心態。

這本書由具學術背景的中研院張炎憲先生主持紀錄,除了有一手資料的主觀感性,也有紀錄者的客觀理性。主文為口述歷史部分,係皆「寇方」當事人,這些人屬於社會歷史結構中的喑啞者,並即將凋零殆盡,作為史實資料,紀錄刻不容緩。下冊附有廖文毅案判決書全文、台灣共和國憲法全文;提供官方正本說法。

我覺得台灣現代史中多見仕紳、豪族。無論被「台灣民主國」推為國會議長(但堅持婉拒),捐獻銀一百萬兩的全台首富林維源(板橋林家,在獨立慶典的第二天就潛逃至廈門);唐景崧倉皇內渡後,代表台北城民迎接日本人的辜顯榮(鹿港辜家);日治時期主持「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霧峰林家);或一手成立「台灣共和國」的廖文毅(西螺廖家);都屬當時台灣上流社會階級。

或許這類社會運動要錢、要人,而當年集知識、財富於一身的人,就是這個階級。外來統治者要穩住社會輿論、經濟動脈,也必須與這個階級的人講談合作。這於是集社會「賢達」兼「顯貴」的情況也就這麼順理成章。

(這麼一想,杜聰明和蔣渭水屬例外的「草地人」,一個出身三芝農家,一個父親在宜蘭算命為業。)

讀完這本口述歷史,我深深覺得這是每個台灣人都應該一讀的書,無關政治立場、省籍黨派、志業抉擇,這是一份對「台灣意識」萌芽的自白,不知這段被刻意被遺忘的歷史,使我們「數典忘祖」而不自知。其實說來,不論操作歷史記憶、失去歷史記憶、被歷史遺忘的人,全都是政治的受害者。

即如蔣經國,以他的立場,他成為壓制台獨人士的強勁打手;就操作技術來講,他是相當成功的。但他同時也是宣布解嚴、承諾蔣家人不再執政、交棒給具台獨意識的台灣人李登輝的末代總統。歷史的功過是非,越深入了解就越覺得難以一言蔽之。

台灣在短短數十年中,薈萃外省文化於彈丸之地,產生獨特的文化樣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台灣,不同族群往往選擇不同歷史記憶。然瞭解對方的歷史記憶,才是接納彼此的開始。

2008/02/01

如果台海發生戰爭


中共發動對台攻擊,炸彈落於「民主廣場」上。

炸毀台北。

炸毀台中。


炸毀高雄。

看到一向熟悉的地標,在紙上轟然崩解,雖然這是漫畫書中的幻想場景,還是滿觸目驚心的,或許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恐懼的夢靨,所以我們都不想夢見,當然更不願看到。

於是提出這種「假想」,畫出我們噩夢的,是一個日本人?

這也是我在一次編劇會議上的疑惑,導演說他要做齣戲,內容包括台海戰爭,當飛彈在海峽上空將落未落,台灣選擇獨立或不獨立?

導演你的用意是?

「最近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台灣人民4%主張立即獨立 3%主張立即統一,11%-20%主張先維持現狀,將來要統一;這代表約八成的人希望維持現狀,但暗暗盼望將來可以獨立。我在台灣實際上的感受也是如此。但我在中國大陸時,幾乎所有碰到的人都認為台灣『理所當然』應該統一;你不認為兩岸人民的認知落差太大了嗎?」

因為你是美國人的關係。我心想。你眼中的荒謬就是我們的現實。

但我心中同時浮起一股迷惑:為什麼提出攸關台灣前途「假設」的,是一個美國人?

雖說我們是發言百無禁忌的民主社會,但國內小說、表演、戲劇、電影創作(據我所知),幾乎沒有類似題材。上一個意圖最接近的劇場作品是法國導演培松第徵集兩岸小劇場演員在2006年台北首演的《敲天堂之門》。

「對,你們台灣人不愛談。」

為什麼我們不愛談?我轉頭問兩位即將要擔綱主演的台灣演員,「泛政治化嘛……。」他們露出:「還用說嗎?」的表情,便結束話題。但他們對這部戲信心滿滿。

非常擔心的我,找來一大堆資料來看,其中包括這本《日本首任民選總統》漫畫。

日本政治體制採內閣制,對民選總統感到理所當然的台灣人可能有所不知,所以「日本民選總統」只是個假設性命題。故事設定在首位民選總統宣布當選而尚未就任的七十五天空窗期間,恰好碰上兩韓戰爭和台海戰爭爆發的國際性危機,因而刺激了美日安保條約的生變,一面考驗新總統如何應變,一面揭露日本對未來國際情勢的想像。漫畫在台灣出版時是2000年,八年後看來,國際情勢已與書中不可同日,這個假設性命題的意義,也許像 漫畫與現實的交叉點?李正亮的評論所說,反映日本人對己身歷史的反省與一種國家自我界定的焦慮而已。

日本政治漫畫散論對此書的評論:「荒腔走板地地將自己的主觀期待投射成一幅明顯與現實脫節的圖像。」

荒腔走板。

想像力。

嚴肅議題。

消費化、娛樂化。

這些互相駁斥推翻的想法在我內心交伐不已,但苦惱偏只屬於我,同劇組無人覺得。

就像看到炸彈同時在台北台中高雄爆開的畫面,即使幻景,仍覺懾心,我想這是我無法像老美一樣輕鬆以待的原因----雖然我挺佩服導演用「等待果陀」式的存在主義哲學演繹台海的僵持:Waiting for What? ----畢竟當幻想變成真實,我們的面對可不是買張機票能解決的。

我不理解:堅決獨立的人為何對「如何獨立」缺乏想像?而認同統一的人又為何對「統一就能保持現狀」啞口無言?難道同一島上的我們彼此的關係只有互相利用、你死我活、不能共謀前程?遙不可及的「救主」真的比同舟共命的同胞可信靠嗎?

我讀《台灣共和國》,很喜歡其中廖史豪對一位四、五O年代交,翩翩左傾分子詹XX的描述:「身材高挺,衣著講究,令我想起日本共產主義者小林多喜二,生活完全資本主義化。」寥寥幾句,將一個人說的、信的、做的分歧矛盾,淺點而止。

最後我雖然沒有接受編劇委託,但這問題在我心中留了痂:為什麼我們不談?

搜尋資料期間看到有意思的網站李東昇[世界公民運動]兩岸軍力比較
台灣是一個國家嗎?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