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兩岸戲劇教育~~專訪北藝大戲劇系主任黃建業

今年(2009)秋天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任黃建業率領林國源、姚海星、林如萍、劉守曜幾位表演老師及一名研究生,和高雄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李季紋和杜思慧等,參加由中央戲劇學院舉辦的兩岸戲劇教育交流活動,並觀賞第二屆北京大學生戲劇節的演出。隨著兩岸戲劇交流越來越頻繁,戲劇教育的交流更為基本而深入,為此筆者特別採訪帶隊的北藝大戲劇系主任黃建業。

北京大學生戲劇節從10月16日至26日,來自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19所大專院校、25個劇目展演並正式競賽,還特邀請來俄羅斯聖彼得堡藝術學院学院、韓國中央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分別以《哈姆雷特》、《哈雷彗星》、《趙氏孤兒》作為展示劇目。

黃建業說:此行收穫最多是中戲戲劇課程的實際觀摩。整個行程上沒有太多官式拜會,而是貨真價實的交流與學習。中戲的老師們也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極誠懇熱情地交換意見,讓他感到非常愉快。

六十年歷史的中央戲劇學院,前身是延安鲁迅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及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50正式成立後,奉行史坦尼斯拉夫斯系統的表演訓練,在寫實表演系統上道地而紮實,是全中國排名第一的戲劇學校,鞏俐、章子怡、黃磊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校友。做為全中國排名第一的戲劇學校,從各省而來的學生都是一時之選,男的帥、女的美,兼之聰明靈巧,學生素質高且整齊,是黃建業主任的第一印象。

台灣的教師團們實地參觀了中戲表演的基礎課程:台詞、聲音、形體、表演四門,每一門課都是分別開課。聲音課包括了發音和歌唱,形體課包含了宮廷舞、現代舞、芭蕾舞等各式舞蹈和國劇身段、武功,台詞課則包含呼吸、吐氣、單音,到繞口令,然後進入台詞的抑揚頓挫和不同情緒….. ;表演課著重於角色的心裡分析和表現手段。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紮實訓練到。

另外老師們也參訪了導演課程,讓學生各自選出名劇的一小片段做實地演出與互相講評。與北藝大不同的是,導演系的課程呈現,是由同班同學互為導演和演員,而不從表演系找同學幫忙,這一方面是由於中戲導演系的學生也要修相當學分的基礎表演課,另一方面藉由這過程,導演也親身體驗做為演員,與別的導演溝通工作時的感受和技巧。在戲後講評時,幫忙演出的同學也會提出質疑。

和台灣的戲劇教育相比,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大陸是套餐,台灣是自助餐。因為大陸有非常明確而精準的表演系統核心—史坦尼夫斯拉斯基,台灣則吸收了各式各樣的理論體系,史坦尼、方法演技、葛羅托斯基、歐洲形體默劇……,不同的老師教授不同的體系,課程多樣可挑選。於是前者單一而深厚,後者多元而活潑。中戲表演教育是一條鞭式的,對核心技巧掌握精準,套句俗話就是基本功好,但課程的選擇性就不若台灣多,但相對地台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焦點分散,功夫不夠紮實。

黃建業將參訪拍攝的錄影帶帶回北藝大,放給學生看。親眼所見,自我比較,比老師們苦口婆心諄諄提醒要有用得多。建業老師說大陸教育面對的課題部分和台灣類似,就是新生代都是在物質較為優渥的環境下成長,較為嬌慣。然而現在中國大陸的社會宛如八零年代的台灣,正處於一個社會鬆綁、理想和資源都向上提升的黃金期,學生們普遍充滿對理想的高度渴望,以及對外求知的活力。

反觀台灣現在的學生專注力不足,散漫,不夠努力,熱情裡面缺乏溫度。這或許是整個社會的氣氛影響,有人說台灣人正陷入政治過度發燒、歇斯底里後的空虛。「發現真實是這樣令人沮喪,我們有種經歷世故的空虛,年輕人便也更集中於追求現實享受。」

面對未來,台灣年輕一代是否完全沒有優勢?建業老師說,現代文化的精緻和人文層面,台灣人是真的懂得精髓,同時也真正瞭解沒有禁忌的自由,要努力在藝術上把握這點傳達出來。最怕的是在浮誇不實的口號底下打混,弄得商業不夠商業,藝術又不夠藝術,甚麼都半調子、水中間,那就真的沒甚麼可說了。
實際上這趟參訪對北藝大的課程安排上會有甚麼影響?黃建業說,實際上北藝大戲劇系的學生課程是很吃重的,各種課的學期呈現,學製、畢製,經常排練到深夜。因此他覺得重點在於整合這些呈現,貴精不貴多,讓學生的精力更為集中,朝向更精確和更紮實。
(刊載於中華戲劇學會第18期會訊)
中央戲劇學院
台北藝術大學
第二屆北京大學生戲劇節閉幕 各獎項最終揭曉

2009/12/14

[看排]台原《淚痣圖》


這是我第一次到納豆劇場,保留原始的紅磚牆很迷人,挑高,有小貓道,約容70人左右。看排當天燈光設計還沒到,這是裸光下的舞台和演員。
在如泣如訴的琵琶聲,和幽微的燭光中,一男一女說書人開始說故事,命運.....慾望.....。
上面說書人一男一女,下面演員一男一女,這是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





在多媒體製造的雨景中,尚未兜攏的故事已帶有悲劇氣氛(會有雨聲嗎?)。






這畫面出現時,我開始瞭解劇名為何不叫王昭君或漢宮秋而叫《淚痣圖》。

「傳說有淚痣之女,於尋常人家,克夫妨子,帝王之家,破國亡君。」

巨型的偶代表統治者,主席要找那名彈琵琶的女人,但攝影師給他的所有女人肖像都不是,最後,他發現攝影師隱匿了他自己最珍愛的一張照片,因為淚痣,不,是以淚痣為藉口。

雖燈光還沒到,但紅磚牆和白紙幔,影像、偶,已塑造出詩意的視覺風格,有時美到令人屏息。但簡單卻美麗的佈景到最後都被女主角撕心裂肺的自覺給摧毀了,說書人也從貓道上滑下來加入破壞行列。

很想跟導演說不要毀掉啦,好美喔,要毀也要美美地毀......(發覺話太多吞回去)。

表演風格還沒百分之百定位,但雪甄和美華都是很優的演員,加油喔。
納豆劇場離從前臨界點很近。走向劇場的路有種熟悉的味道,走出雙連捷運站後向西走,一路沿著四神湯、燒麻吉、O仔湯、豆花、剉花、熱炒海產…,一路忍香掃過寧夏夜市,然後是迪化街口五顏六色的南北雜貨,繼續向前走有台北最老的高級西餐廳波麗路,都不要轉彎直到西寧北路左轉,百步左右就可以看到林新柳紀念偶戲博物館—一座沒有冰冷玻璃擋在觀者和展者之間的民間博物館—低調,但是貨真價實的歷史建物,旁邊的紅磚老屋(也是歷史建物)就是納豆劇場所在。

台原視覺意象音樂劇場《淚痣圖》
時間:2009/12/16(三)19:30--2009/12/20(日)19:30
地點:納豆劇場 ( 台北市西寧北路79 號 )
導演:羅斌、伍姍姍/作曲:李哲藝/琵琶:張士能/服裝設計:洪麗芬/大偶製作:邱安忱 /燈光設計:洪阿力/多媒體:徐逸君
購票去

2009/12/12

流水速記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88年創辦,每兩年一屆的「中國戲劇節」,被稱為是「中國戲劇藝術領域最高規格、最高水準的演出」,與中國文化部主辦,始於1987年,三年一屆的「中國藝術節」齊名。「中國戲劇節」和「中國藝術節」皆為全國性的活動,每屆在不同的省縣城市舉辦。本屆中國戲劇節,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廈門市政府共同主辦;從2009年11月28日至12月13日在廈門舉行。

佔地利之便,中國戲劇節首度有台灣來的劇團參演,分別是國光劇團的《金鎖記》(京劇),台北藝術大學的《吶喊竇娥》(現代劇,在大陸稱為話劇),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的《李香君》(崑曲)。另外,還有由廈門歌仔戲劇團與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聯袂,海峽兩岸藝術家首次合演的歌仔戲《蝴蝶之戀》。我因此有機會隨團參訪中國戲劇節。(圖為《吶喊竇娥》)

出發前我搜尋到廈門市政府發佈的新聞稿說:「第11屆戲劇節創下了六個第一,第一次在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舉辦;第一次實現多題材劇目參演,第一次實現台灣劇目整體參演,第一次實現兩岸地方戲劇團共同合作的劇目參賽,第一次實現企業參與中國戲劇節的舉辦,第一次由保險公司免費為全部參演人員辦理人身意外傷害險。」

再翻開承辦、協辦單位: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戲劇家協會、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化局、廈門市文聯、集美大學、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福建中煙工業公司、廈門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預計有28台戲,56場演出。其中,藝術表演團體人員約2500人,賓客5000人。演出是對外售票的(票價從60-380人民幣不等)。

除了台灣3部(台)戲之外,其餘25台戲是從全中國17個省127台戲中精選而出,涵蓋了戲曲、話劇、歌劇等共21個劇種。想來不同的劇型要放在一起評選,想必非常不容易。聽說評選員大都從北京老遠來待十六、七天連著看戲。戲劇節期間平均一台戲演兩場,幾乎天天有兩個演出,其中夾有四次點評會,也就是將所有表演分為四個階段做點評,最後再評選出優秀劇目、編劇、導演、舞美、音樂、表演等獎項。

來自大江南北的劇目包括話劇類:總政話劇團的《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上海保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梅蘭芳》、浙江越劇團的《紅色浪漫》、瀋陽評劇院的《我那呼蘭河》、黑龍江省龍江劇院的龍江劇《鮮兒》等;戲曲類則有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大樹西遷》、河北梆子劇團的《女人九香》、揚州市揚劇團的《縣長與老闆》等等等,音樂劇有:廈門市歌舞劇院的音樂劇《停一停,等等我們的靈魂》、包頭市九原區烏蘭牧騎的二人臺《西口好人》、總政歌劇團的歌劇《太陽雪》。

我隨團的《吶喊竇娥》劇組共七十三人,第一梯次技術人員26日已先行從台灣飛往廈門蓮花影劇院裝台,導演以及演員在27日抵達。這一天,吃完中飯之後全體立即進劇場。蓮花劇院的舞台屬於鏡框舞台,面積比北藝大表演廳大,但燈桿和燈具種類卻不如北藝大多。據知燈光組自己提了五十隻燈跨海,然後舞台組和燈光組又為了該掛幕或該掛燈協商不停,最後壓斷一支桿子。(圖還是《吶喊竇娥》)

29號演出,28號下午開始修cue。上午導演陸愛玲、服裝設計靳萍萍、劇場設計主任王世信、展演藝術中心主任詹惠登,前往廈門大學參訪並介紹《吶喊竇娥》。廈大是全中國十三所重點大學之一,嘉庚式上中下西的建築體令人印象深刻。魯迅曾在廈大講學,所以校園內有魯迅的雕像和以他為名的紀念館。附帶一提,知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林語堂、顧頡剛、陳萬里都在廈大名人廊上。我已故的指導老師姚一葦也是廈大畢業的。

《吶喊竇娥》取材自元曲名劇《竇娥冤》,讀中文系的無不知曉。其實留法的陸愛玲導演大學時也讀中文系,她說閱讀關漢卿的本子時感到其中,關於竇娥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還有很多空白處,有很多想像空間。創作從想像開始,這齣戲以影像、裝置、肢體等現代手法,交錯處理著竇娥的生活姿態和哲學思考。

想不到廈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也有好幾名來自台灣,專攻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他們和中文系的學弟妹組團隔天就要以一齣原創話劇《日租房》去福州參加第四屆福建藝術節。這雖然是一個業餘型的「青春話劇」,也僅演出兩場,但觀眾數預估可達六千人,這是台北小劇場所望塵莫及。(《日租房》後來還繼續到漳州巡迴)

《吶喊竇娥》年輕的劇組人員被劇院的大嬸稱為「國家的棟樑啊」。趁「國家的棟樑」們在做最後的技排之時,我去參加戲劇節的開幕式暨開幕表演《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這是我第一次看所謂的「政論體」話劇。這種劇起源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德國,經俄國發揚光大,然後傳到中國。觀眾席中有中國劇協副主席、廈門副市長、國際劇協主席拉門度•馬珠姆達、台大教授曾永義等嘉賓雲集,因而舞台前攝影機一字排開,氣勢相當磅礡。

接著連兩天我又陸續看了廈門歌舞劇院《停一停,等等我們的靈魂》和金蓮升高甲戲團《阿搭嫂》的排演--剛好話劇、音樂劇、戲曲各看一種;順便打探一下大陸觀眾對已演出的兩台台灣戲《金鎖記》和《吶喊竇娥》的風評如何。大陸觀眾看完戲不會三緘其口,往往還沒走遠即開口跟朋友講戲。依我觀察觀眾群分兩類人,一類是行家,也就是場外「立評」的主角;另一類是湊熱鬧的一般市民,他們就像進茶館聽說書一樣,會自動走進走出上廁所,在座位上拍照,錄影,吃東西。

雖然已經是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廈門的天氣和煦如春,陽光瀲灩。七個表演劇院分佈在廈門市六個行政區的其中五個,從濱海的小白鷺到離得最遠的同安文體中心劇場搭taxi要一小時左右,不能算近。中國大部分的劇院不管省級、縣級,都是公家劇院、公家劇團,職業化的程度令人羨慕。又或者因為能參加這個戲劇節的都是斥資上百萬的製作,同省只有一兩團能入選,所以都是相當具規模的團隊。舉例來說我看排的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有超過六十年的歷史,他們有自己的演員、舞美、導演,但也同時可以外聘舞美、編劇、導演來參與製作。像參賽的這齣《阿搭嫂》就邀請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的導演來共同執導。這台戲從去年到今年已參賽過地方戲曲,並在廈門市各鄉鎮巡迴多場。由於他們屬於公家劇團,這種下鄉巡演都是免費的。

觀眾普遍對《金鎖記》評價很高,女主角魏海敏已經得過中國演員最高榮譽梅花獎,中國戲迷們對她並不陌生。《吶喊竇娥》的形式叫中國觀眾感到驚喜,很多人認為下半場竇娥上刑場比上半場竇娥青春期的刻劃「戲劇性」更強。當他們知道演出者都還是學生時不禁大吃一驚,嘆服北藝大的學生竟與職業劇團拼場,實力不弱。

直到截稿日,戲劇節尚未閉幕,不知結果如何。舞台上的比較是簡單的,但戲劇環境的比較則是複雜的。不管如何這次中國戲劇節,兩岸戲劇的交流,在許多人心版上都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相關新聞:
http://www.ccdy.cn/pubnews/563892/20091121/590814.htm
<文化傳播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至少有四大看點
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323248
<新華網>台灣戲劇作品首次亮相中國戲劇節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2464/2009/11/17/4465s2678394.htm
<人民日報>中國戲劇節將開幕 台灣劇首次參評
相關網站:
中國戲劇家協會:
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theatre/
金蓮升高甲劇團:
http://www.xmjls.com.cn/
日租房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izufangjuzu

看排高甲戲


劇目《阿搭嫂》
時間:2009 /11/29
地點:排練場
製作:廈門市金蓮升高甲戲團/編劇:曾學文/導演:陳大聯、陳炳聰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語白用泉腔,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起於明末清初稱為「宋江戲」,清中葉發展為「合興戲」,清末始稱高甲戲,傳說由「搭高台,穿盔甲」而得名。

因為正式演出在我離開廈門之後,因此要求去看彩排。高甲戲的特色是丑角分工精細,我真是為之折服。丑角類型之豐富,程式動作之精準,可以說光看表演都覺得過癮,加上前半段劇情緊湊活潑,讓看得人情緒高張。

文丑紀亞福,他有四十多年的戲齡,怎麼動都是戲。

破衫丑的身段,年輕的演員雖僅六、七年戲齡,但維妙維肖。

傻丑和女丑。
女主角吳晶晶是梅花獎演員,她和一隻椅子,片刻之間換了好幾種位置和關係,演來非常輕巧。
她說她有三十年戲齡。
本攻青衣,但演起女丑一點兒都不扭捏。
這齣戲沒啥偉岸的哲理,只有精準的世態人情。
這段婆媳戲讓我想起台灣《娘家》之類的連續劇。
金蓮升副團長陳炳聰強調他擅長的傀儡丑。他接受北京來的中央電視台記者訪問。
內容雖不脫市井俚俗,生活瑣屑,但演得精彩。那些程式表演,都是生活動作轉化而成,一看即懂,但又美不勝收,想來是民間戲曲經過千錘百鍊的結果。我想起當代很多非寫實劇,導演和演員殫精竭慮要「創發」某種風格化動作,和所謂前衛表演手法,但十之八九都不及我今天所看到的--非常傳統的劇種,如此自然而貼切。

最棒的就是劇名


劇目:《停一停,等等我們的靈魂》
時間:2009 /11/29
地點:廈門藝術劇院
製作:廈門歌舞劇院
編劇:楊利民
導演:王向明


聽說編劇稱東北王--東北最厲害的編劇,七零或八零年代寫的劇本。這部歌舞劇有一個有意思的命題:如果你有天收到一筆巨額遺產,來自跟你爸同居,害你爸媽分手,把你媽氣死,你恨她一輩子的「狐狸精」,你收還不收?如果你老公要換房子,你兒子要娶妻子,通通都要錢,你依還不依?不過全劇看下來我覺得整個戲的精髓全落到了劇名上。
感想一:演員多。

象徵的框框,卻配上寫實的表演。
感想二:他們好愛旋轉舞台。
這是搭地鐵的場景,很有象徵意味。
框框可以推移。
感想三:他們好愛人體雕像式的構圖。
廈門歌舞劇院有芭蕾舞團,隨時可插段芭蕾舞。
也可以寫實表演中,國標舞群在伴舞。
鉅款很寫實地堆在舞台上。
又見人體群雕。




感想四:音樂劇的歌若不好聽,音也唱不準,大概就毀了一半。我的靈魂整晚沒有醒來。

2009/12/07

第一次看政論體話劇


劇目:《毛澤東在西柏坡上的暢想》
時間:2009 /11/28
地點:廈門人民會堂
演出:總政話劇團
編劇:孟冰
導演:宮曉東


這個劇名非常明瞭暢快說明了戲劇主旨,是我第一次看所謂「政論體話劇」。

話說這趟來廈門參加中國戲劇節,全程十七天,我去頭掐尾只待三全天,多少抱著「有戲就看」的心理,從旅館到劇院只要九塊錢起步價,何樂不為呢?訂了最便宜80元優惠票,搭出租車去。師父(大陸稱運將為師父)聽說要去人民會堂,問我:開甚麼會呢?我說不開會,看話劇去。

「話劇難看!」師父不假思索就說。
「那你大多看甚麼戲呢?地方戲?」我攤開這一屆中國戲劇節的節目單,約一半為各地方劇種。
「地方劇聽不懂,我不是廈門人,聽不懂閩南語。」

到達的時候,想必師父反躬自省了一遍,稍微修改了他的結論說:「看話劇可能要水平高一點兒。」實在是個好人。

總政話劇團全名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成立於1953年,就像台灣早年陸光、海光、大鵬一樣,由軍隊養國家劇團。從編劇到導演全都穿著雄赳赳氣昂昂的軍裝。爆多的攝影師中也有軍人。

但是帶位的都是穿紅旗袍的年輕小姐,相當賞心悅目。

因為是開幕式,所以致辭先。

前幾排座位都有桌子,下有抽屜可以放東西,抄筆記、吃東西,都很方便。演出中可以自由拍照、錄音、錄影,也可以暫時離開上廁所、接手機。還有大部分不對號入座,也不準時進場。拜此之賜,我才可以大大方方坐在不屬於我的位子上,從容地拍照。

若以為政治劇就是八股劇、教條劇,簡單用「宣傳劇」給帶過那就太草率無知了。「政論劇」有戲劇理論,有規定體裁,也有經典作品。發源於1918年到1931年德國,與無產階級革命同時,成功的劇作家有俄國人梅耶荷德,包戈廷,沙特羅夫等。

所謂「暢想」就是一個主觀的心理觀點,可以分析自我,可以意識流,可以跟別人對話,打破時空,說古論今,無所不能。毛澤東站在旋轉舞台上暢想。

請仔細看,不只燈光,草堆的位置也不停地改變喔。

因為是暢想,整個是毛澤東心靈劇場,沒甚麼說不通的,一切都繞著毛的思路打轉,想到誰誰就來,林彪、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都分別上來跟他辯論。必要時會像演講般降下投影幕,講解軍情。

講到戰情激烈時,背投影幕可以打開,洩漏戰況。

土改發生時,人民狠批地主和中上農,以相當優美的構圖,在旋轉舞台上360度轉著。

有時毛想起自己的爸爸媽媽,父親和母親就上來走一圈。有時想起兒子,兒子毛岸英和早亡的元配楊開慧就來了。

講到革命理想,俄國的斯大林和列寧也出現。

講到進北京城,從元朝忽必烈到明朝、清朝,論古到今北京城的歷史,最後闖王李自成還跑出來,和毛澤東思辨起江山攻下後如何守住。

最精采的是,毛澤東與蔣介石宛如好友般來一番肺腑之言,言畢毛澤東還相當貼心地讓蔣介石繞場一圈,好回顧懷念他的江山故土。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出了台灣,在國際場合,或者特殊時刻的圓山飯店,都掛不上去,可竟然在這舞台上如實呈顯,真很感人。

說到寫實,吉普車是真的可以坐人,開上舞台。

我終於了解: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小村,在國共戰爭共產黨定都北京(那時叫北平)以前,西柏坡是中共的總作戰司令部,這齣戲描寫的就是毛澤東在這裡打贏然後進北京的心理過程。政論劇可以這樣演,令我大開眼界。中國因為廣大的農民結構,「你給他們地,他們給你命」,人民挺老共,被詮釋為革命成功關鍵。邱大娘把她最後一個兒子的命送給共產黨那段,放聲悲哭中,黨要全體圍成一圈給她鞠躬,我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但這一幕贏得最熱烈掌聲。我想邱大娘未必懂得馬列思想,然她肯定懂得毛主席給她辦七十賀壽過,人情比天大,終究一個死,你不給他送死,也可能給車輾死,爬山摔死,火災燒死,地震壓死,生病病死……,還不如這樣死法划算,這樣解釋合理吧?

紫禁城的龍椅搬上舞台,當然,聰明的導演才沒讓毛澤東坐上皇帝的龍椅,而讓紅旗在光明正大殿上飄揚,彰顯人民的勝利。此刻觀眾席亮,演員謝幕,但還沒謝完觀眾就起身走掉一半,讓習慣鼓掌三回合的我有點錯愕。

走出劇院後一位大陸導演跟我分析這部戲,說哪一段是敘述體(epic)哪一段是戲劇體(dramic),如何交錯妙用……,誰說政治劇就沒有美學?所以看戲筆記也該寫的,誌一誌這特別的看戲經驗。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