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9

【文山比五‧誰與爭鋒】新聞稿

不上梁山,只上文山
2010年最具實驗性的表演
一起到文山劇場來『比五』


香氛嗅覺劇場、肢體影像劇場、東風希臘戲劇、喜劇式現代舞、多媒體電音偶戲、非搞笑小丑劇場,一齊到文山劇場比拼,誰最具看頭?誰眾望所歸?

誰都可以發聲、誰都可以大鳴大放的時代,最後的決勝點是--誰可以擁有票房?誰可以讓最多人聽到?即使實驗性強的表演藝術,也希望爭取到更多的觀眾。在缺乏中型劇場的台北市內,兩百四十個座位的「文山劇場」,儼然成為實驗性表演挑戰更多觀眾的試溫池。

2010年秋末冬初,向以親子劇場為號召的「文山劇場」提供優質小劇場和現代舞蹈,挑戰更多觀眾的擂臺,推出一系列精選成人節目。激烈的競爭徵選中,五部作品脫穎而出:慢島劇團《黑白過/鼻子記》、柏優座劇團《底比斯人》、三十舞蹈劇場《誰殺了卡麥迪》、台原偶戲團《淚痣圖》、沙丁龐克劇團《在世界的房間》,堪稱為【文山比五‧誰與爭鋒】。

五部表演,形式殊異,反映台灣當代表演藝術的多元化。五部作品中,三部為舊作的叫好加演版,兩部為新作:《底比斯人》是劇場年輕導演楊景翔執導的現代版希臘劇,《卡麥迪任務》則是三十舞蹈劇場的全新創作。
慢島劇團《黑白過X鼻子記》,是去年入選國藝會和兩廳院合辦「新人新視野」徵選中的優秀作品,陳雪甄從單人表演結合實驗影像,王珂瑤以氣味的故事經驗引入劇場,呈現新世代劇場女生對世界的獨特觀點。

栢優座劇團的《底比斯人》:改編自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的「安蒂岡妮(Antigone)」,並延伸至安蒂岡妮的父親伊底帕斯的故事,底比斯家族堪稱希臘悲劇中命運最坎坷的家族之一,在命運的不得不然下,親生兒子弒父娶母、兄弟骨肉相殘兩敗俱傷、妹妹為安葬兄弟犯國法而死……,恐怖驚悚的程度不輸今日。年輕導演楊景翔將希臘劇特有的歌隊部分改以記者的角色切入,利用現代媒體的視角涉入這起希臘宮廷悲劇。

「卡麥迪」就是「喜劇」的英文Comedy。三十舞蹈劇場《卡麥迪任務》一群活潑熱鬧的年輕舞者,聽說舞林中有一帖「卡麥迪」秘笈,裡面記載如何治療觀眾「沒興趣」症候群、緩解「霧煞煞」症狀;特地取來秘笈以「幽默舞蹈」為題,抽絲剝繭,解開這宗極富挑戰的任務,讓觀眾流轉在莞爾、發噱、捧腹等情緒中。

台原偶戲團《淚痣圖》靈感取自元雜劇《漢宮秋》。由劇團藝術總監、荷蘭萊登大學漢學博士羅斌執導。毛延壽化身為攝影師,畫師握筆的手到了二十一世紀拿起了數位相機與筆電。台原偶戲團以六十公分高布袋戲偶、超過兩公尺高的大偶與真人交叉應用,加上電音演奏、多媒體影像、燈光、琵琶,呈現出後現代氛圍的新式偶戲。

沙丁龐客劇團《在世界的房間》改編自於法國劇作家Eric-Emmanuel Schmitt《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透過小丑的悲劇特質,刻劃病房中小女孩的內在感受,帶領觀眾溫柔地碰觸人生中必然面對的死亡議題-「在死亡面前,我們都是孩子。」此劇曾巡演法國亞維儂等地,觀眾從十歲到七十歲均能欣賞。

台北市社教館館長林慧芬說,自今年五月推出【五月文山‧幸福三部曲】後,深深感覺到一場精彩的藝文表演,蘊含著足以觸動人心的澎湃力量,因而繼續推出【文山比五‧誰與爭鋒】,不管是《底比斯人》的悲、《卡麥迪任務》的喜、《黑白過X鼻子記》的體悟、到《淚痣圖》的痴戀、及《在世界的房間》的最後告別,期待市民親身體會劇場內視覺、聽覺、嗅覺等等的豐富饗宴,並透過演出內容來喚起各種生活記憶、探索自己。

除【文山比五】,主辦單位更加碼推出的【誰與爭鋒】,這是給觀眾額外的福利:每場演出場外設有票櫃,請觀眾把票根投入票櫃,得票最高的票櫃中抽出幸運觀眾,在系列演出最後一天頒獎,主辦單位贈送的大獎價值達千元以上。

演出時間表:
10/29 19:30、10/30 14:30,19:30、10/31 14:30香氛嗅覺劇場X肢體影像劇場:慢島劇團《黑白過X鼻子記》
11/05 19:30、11/06 14:30,19:30、11/07 14:30 當現代意識注入希臘戲劇:栢優座劇團《底比斯人》
11/26 19:30、11/27 14:30,19:30、11/28 14:30 誰說現代舞一定要嚴肅?:三十舞蹈劇場《卡麥迪任務》
12/03 19:30、12/04 14:30,19:30、12/05 14:30 加入影音、電音的後現代偶戲:台原偶戲團《淚痣圖》
12/10 19:30 、12/11 14:30,19:30、12/12 14:30 純粹而真實的小丑物語:沙丁龐客劇團《在世界的房間》

聯票優惠:
  99年7/24至11/28,贎買五檔節目中任選三檔享8折優待。兩廳院之友、城市舞台之友、學生購票及團體票購買10張(含)以上享9折優待。團體購票20張(含)以上享85折優待。身心障礙人士及陪同人員一人購票享8折優待。聯票訂購連結: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Cart/Cart00/AGItemsPa

購票資訊:
  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或至全省萊爾富便利商店、 7-ELEVEN i-bon門市購票、取票。售票端點查詢(02)3393-9999。

「誰與爭峰」票選活動辦法:
觀眾將票根投入票匭,於12月12日16:30文山劇場一樓大廳進行抽奬,將有最高價值達5000台幣的紀念品!詳見:http://www.tmseh.taipei.gov.tw/lp.asp?ctNode=9341&CtUnit=5959&BaseDSD=7&mp=119051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慢島劇團、沙丁龐客劇團
合辦單位:栢優座劇團、三十舞蹈劇場、台原偶戲團
新聞聯絡人:(02)2933-2199 #503 宋宜臻

2010/09/22

《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姚尚德序


作者:姚尚德(默劇表演者)
摘自:《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秀威資訊出版)
圖源:廖小瞇


閱讀完乃文的作品,一個記憶浮現腦中。

幾年前,我跟J共同租了一間在巴黎近郊的房子,兩房一廚一廳一衛浴,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男生,無緣無故在一場飯局答應對方一起租房子,就這樣開始一整年室友的生活。我們不說話,沒交流,各忙各的,然後慢慢就養成了在那個共同空間避開對方的莫名慣性;客廳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兩個人一回家就各自躲進自己的世界。我於是為自己的房間添購電視,他也是;煮完飯,拿進房間吃,他也是;接著電話分了線,溝通靠留在桌上的字條,難得在門口或客廳碰見了彼此還會不知所措。

「共有」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扣除了需付的義務責任以及各自的享有之後,剩下一個存在感搖搖欲墜的生冷地帶。有一天,作完晚餐,看到J留的一半房租還有字條寫著: “房租麻煩,幾天不在”,我一個人坐在客廳,突然覺得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空間。空的書架、冰箱、沙發、只剩乾土的盆栽,一切擺放的位置都令人疑惑,我扒著飯,愈是觀望,愈感詭異。那張字條也詭異,像是從異度空間塞出的訊息。原來我踏出了自己的房間,就到了一片荒漠,而那片荒漠,有人名之: living room。生活的空間。

在那生活的空間,我偶爾會撞見一個影子。

放下餐盤,我往另一頭前進,去探索他的世界,去認識他。我小心翼翼推開門,電視、書桌、一張單人床、衣櫃、一小株仙人掌、滿地成堆翻譯專業書籍…我揣想他是如何運用這個空間,他唸書時的坐姿。然後我跑回自己的房間打開電視再跑回來,關上他的門,聽聽他在這裏聽到的我是怎樣? 然後我翻開他的床墊,翻閱並高聲讀了幾段他看的書,打開他的衣櫃,翻著他的衣櫃,拿出一件衣服來比試 (明明身材差很多),再往內挖掘,結果挖到一大包從三溫暖拿回的保險套。

不是興奮,不是錯愕,是一種很奇怪的愛的感覺。你“終於發現”這個人跟你一樣是個血肉之軀,有著可能同樣的慾望,有著如同每個人藏在深處的秘密,你感覺他活生生地在你面前跳動,甚至一度以為你就是他。愛的感覺就在此時油然升起,你在荒漠中循著影子來源,發現了一個有著心臟的真實人類。

乃文的《妹妹、喵 --- 日記不交換》中,有一種“愛”在兩個主角對於「交換」的不同觀點中摩擦並生出火花。喵與妹妹之間也有個生冷地帶,那個生冷地帶也置放著沙發、窗簾、冰箱、餐桌。她們兩在各自的空間暢快抒寫自己心情,一到了中間地帶,語言自動變成如同那些沙發、冰箱、餐桌…等物質。我說一句話,妳回一句話或是一個聲音,話與聲音好像堆疊的物件,隨著需要在空間中挪移,偶爾相疊、擦撞,然後就閒置著,或許改天還可以撈起來使用,很便利。在這樣的空間,她們自己性格中的某個特徵被推到前面,喵披帶著動物性而妹妹包裝出一種服務性格,她們口口聲聲理論說我就是這樣,但其實她們都高估且膨脹了自己。於是,房間的存在有了意義;妹妹與喵需要自己的空間去低迴、去縮小、去疑問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說出生活的上下文。

這樣的室友模式當然可以冷冰冰地繼續,但乃文的筆下,一連串的精采撞擊,讓妹妹與喵的房間界線開始拆解,兩人的私領域開始延至共同空間,甚至交疊 (狗成為妹妹與喵的公共空間? 妹妹與喵的衣櫃敞開如同冰箱,兩人可伸手拿取…)。那些原來置放的公共物品也起了微妙變化: 餐桌成為一個特異的遊樂場,食物、刀具、人似乎不分彼此地玩起遊戲,而隨著喵在劇中因憤怒而將沙發、窗簾劃破的舉動,她們各自的語言從房間滲出,開始浮動甚至破壞原來閒置的語言,一場其實驚心動魄的破壞行動延續整齣戲。而破壞也或許就是一種交流,也許奇怪,但我覺得在這種破壞中,兩個人的真實輪廓才漸漸浮出。不小心地,我又瞥見了愛。那種可以細微可以壯闊的“交流”,對我來說已是愛了。

闔上乃文的劇本,我思緒重回那年同居的公寓,感覺自己彷彿也是乃文筆下的喵或妹妹,只是當年,我沒有她劇本中“玩”得盡興,沒有在破壞之中撿拾起碎裂的自我的那種激動,當然也始終沒有好好地跟我的室友J面對面在餐桌吃個飯,甚至連告別都沒說。

回國後第二年,從未聯繫的J不知從哪得知我演出的消息,突然寄了封email給我,“你很勇敢。祝你創團表演成功!” 一貫的風格。我回了句“謝謝,祝你在法國一切安好”,記憶中臉上應是戴著笑容,按下送出鍵。

我們日記不交換,日記也無須交換,我們只是擦身,儘管只有三言兩語,儘管輕描淡寫,也已感受溫度。

《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薛西序


洞悉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性
作者:薛西(花蓮地下藝文聯盟)
摘自:《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秀威資訊出版)
圖源:廖小瞇


我以為,敏感的(各樣領域的)寫作者總會在某一看似平凡、細微之時刻洞悉「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性」,而對於性喜探究事物的核心的寫作者,下一個任務便是將它書寫出來,自我療癒或以警世人。

《妹妹與喵》通過兩名初邁社會的單身女子兼室友,相反性格的摹寫,從同室的細小相處中鑿掘相處的碩大道理,它的難處在於,如何憑藉稀鬆平常的對白堆疊為一潤厚的辯證。最精心的,是喵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即以「喵」回應,我可以想像舞台上每當這個字出現時的效(笑)果,既含可愛的姿態亦貼近喵質疑一般價值觀的性格,以及連帶著一組關鍵詞:逃逸。

喵選擇自固定職業、人際互動逃逸,因為同住一房,她的存在一再破壞妹妹本已建構的空間、時間觀;因為同住一房,遂變成集體社會的縮影,人不可能單獨存在,交往關係是生活之必需。然而,妹妹的井然有序,就能算「面對」嗎?自然也不是。像是喵與妹妹的母親電話交談的一段,以及喵的男友阿狗現身後引發的衝擊效應,皆明示了妹妹逃逸、沉默的一面。

另一個恐怕我們無法忽略的關鍵詞是交換。名片是一種交換,做每一個決定從來都不簡單,裡面充滿複雜的人際景觀計算。交換是關係的建立,關係是地位建立的必要之惡,環環相扣,難以分割。劇作家明白指出這一點,看穿人們的正面全裸(包括她自己的?),拿她的洞見交換讀者的直視,幸好在戲劇裡的交換基本上無傷大雅,理想時還有擊敲警鐘的作用,要冷要熱端看讀者體質。

然而,最終人們渴望逃逸的其實不是生活,而是生活裡面煩人的細瑣、虛偽的空洞的局部場景,偏偏它們又是如此巨大,如霧籠罩。人們深處期盼交換的或許無關名利,而是日常裡面難得的簡單、安靜的實在的素樸時刻,即使它們一再這樣漂離,難以企及。

《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莫兆忠序

逃出來的自己
作者:莫兆忠(澳門劇評人)
摘自:《妹妹與喵:日記不交換》(秀威資訊出版)
圖源:廖小瞇


2008年的夏天,一隻小貓喵闖進了窮空間,這隻無端闖入的貓很黑,一邊鬍子明顯有給整整齊齊地剪短過,牠一跑進就跳入樓梯底下,緊貼在牆邊,我們輪流看牠給牠餵食,牠便更貼近邊緣,更繃緊著身體。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方法,才與牠開始一些身體的接觸,想到《小王子》中狐狸的台詞,就以為自己學會了愛,或者現在我們的確已馴養了牠。

我們給貓一個以宣示我們主權的名字「黑」。

沒多久,「黑」不躲了,牠終於學會不害怕跟我們接觸,我用軟墊包一塊暗綠的格子布,讓牠學習安定下來,讓牠學習在安穩的環境中「跟人玩耍」,接著當然是學會在適當的地方吃,適當的地方喝水,適當的地方大小二便,在適當的地方稍作休息,重覆演練我們為牠設置的,「成為一種乖乖家貓」的課程,只要牠在一個有序的環境中活動,才可以更自由地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終於,一天早上,也許玩得餓了或厭了,牠突然從我們的監管中發力跑開,我以為牠又要回到樓梯底那暗黑又骯髒的角落;然而,牠的選擇竟是自行爬回最初給牠保護(收監)的籠子裡,吃、喝、拉,然後睡去。

看《妹妹與喵》,總讓我想起自己與黑的交往、角力,或者說,是我與自己的對視、對話。人將一隻貓放在身邊,彷彿就看到一個逃出來的自己;於是,讀這個劇本的時候,我自作主張,就當作林乃文透過妹妹和喵來自我對話,作為創作人的她與作為評論人的她;作為劇場行內人的她與作為替雜誌、報刊來採訪行內人的她。於是與她聊天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聆聽她兩種身份之間的對話與辯證,而她又似乎總不捨得給「她們」一個結論,於是就留下很多問題,而恰恰我又是個喜歡問題多於答案的人,所以在聊天的過程裡,我總希望以聆聽去替代回應。

在此之前,我已看過乃文於《毛毛蟲兒童哲學月刊》裡連載的小說《不完美世界》(仍在連載中);跟《妹妹與喵》的喵一樣,小說中不太完美的主角「完美」,她們都是人們「正常」的規範之外的一群,都面臨被「社會化」的......「危險」──或者我該用更中性一點的形容詞,因為看來只有喵是在逃避/拒抗被社會化,妹妹的「社會化」是主動接受過來的,而完美的「社會化」將是不經不覺、潛移默化。於是,作為戲劇觀眾,人物面臨的危機最能吸引我的關注,喵的「社會化」危機,在劇本的後段成為我感到失落的一條尾巴。妹妹的「第三者」身份是她努力「社會化」的扮演中,悄悄留下來的一度門縫,讓她心裡的貓好偷偷活著,也終於具像成喵,與自己終日對峙。

最後一場,妹妹與喵終能在平等的沙發上對話──毫無意外地是各自先經歷了一次跌痛。我似乎又再後設地看到幾次跟乃文聊天的時光。在這裡,乃文究竟要拋出一個問題,還是乖乖的給觀眾一個「安心」的答案?這個對峙,終至我寫這篇讀後感時,仍然收到她不斷寄來的一次、兩次、三次的「龜毛修改」版本。

作為一個努力拒抗社會化的澳門人,對於喵的處境當然會特別關心,而看到乃文對結局持續的修改,才讓我有些「安心」。

莫兆忠
2010年6月15日
窮空間
黑,在我旁邊熟睡著

[轉載]遊美讀劇記

來源:牛棚劇訊九月號
作者:潘詩韻


在紐約的第一個週末,我體驗了一次不一樣的讀劇歷程。

為紀念美國已故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九十九歲誕辰,紐約LAByrinth劇團破天荒舉行了一連三天連續七十二小時的馬拉松讀劇活動,不眠不休,費用全免。
著名舞台、電影及電視演員如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Michael Shannon等應邀出席,擠在只可容納九十位觀眾的Cherry Pit小劇院內,一頁一頁,一字一句,逐一朗讀田納西畢生所著的所有劇本,包括較為人熟悉的《慾望號街車》和《熱鐵皮屋頂上的貓》,還有他的書信、文章及訪問等。在活動最後一天的下午,我來到劇院,負責人表示全院滿座,着我晚上再來,說保證給我留個座位。

晚上,我按時折返劇院,打算在門外排隊等候入場,職員卻宣布說因人潮眾多,請所有觀眾先到休息室等候。半個小時以後,休息室內的人群開始往劇院移動,我被擠在人潮當中,慢慢移至劇院入口,只見大批觀眾早已把入口擠得水洩不通,鼓噪之聲此起彼落。即使職員聲嘶力竭請大家往後移,或站好隊,排一直線,卻只聽到人群中有聲音回應說「No Way!」(休想)。我隨着其他觀眾被推到劇院門外,等了一個多小時,只有站在最前面的十多位觀眾陸續擠了進去,其餘的只能等到半夜下一個節目開始。有觀眾隨即在劇院門外席地而坐,或看書,或用餐,等待下一個機會到來。

由於是免費活動,加上演員排場的號召力,主辦單位想未及預估觀眾的熱烈反應,以至亂了陣腳,在人手或籌劃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唯有以排隊這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解決,讓觀眾分擔入場責任。在紐約待久了,你會慢慢習慣紐約客的排隊文化,在地的友人形容說排隊很美,是紐約獨特的生活體驗,讓你跟其他一同列隊的人有一種身份認同,有時候甚至讓你自感重要,你在哪一家餐館、劇院或活動排隊,也顯示了你的生活品味和選擇。例如每年夏天在中央公園舉行的莎士比亞戲劇節戶外劇場演出,總會吸引無數熱情的觀眾,花幾個小時排隊索取戲票,今年因邀得阿爾.柏仙奴參演《威尼斯商人》,許多觀眾為求一票,更不惜在中央公園通宵輪候,那怕冒着風雨,或全身濕透。

熱情度,跟香港輪候樓盤的市民不遑多讓。

在等候參與讀劇活動的觀眾當中,有年輕的學生,有年長的夫婦,也有一家大小帶備三文治到來的 ─ 是甚麼牽引着他們的腳步與心神,在晴朗的星期天,情願堆在劇院門外,等候進入被五彩射燈映照的黑盒劇院,聆聽一位已故劇作家遺世的劇作?有幸擠進劇院的紐約友人K經歷完五個小時的讀劇活動後,陶醉地告訴我說:我為美國有這樣一位出色的劇作家感到驕傲。

我不排除觀眾當中有慕着荷里活明星的大名而來的,但只見演員們都脂粉不施,以最樸素的面目,在讀劇前後自在地跟友人聊天,沒有粉絲簇擁或要求簽名拍照,我更願意相信,觀眾是為慶祝一位傑出的美國劇作家而來,透過讀劇,一同分享美國文化,尋找美國人的身份認同。

讀劇作為文化活動

誦讀,在西方國家的傳統裏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文化活動,從家庭裏的寢邊講故事,到書店、學校或劇院等舉辦的各式朗讀會,都在跟讀者/聽者分享佳作,慶祝文字的美學與力量。毋須花巧的佈置或裝潢,簡單的一支麥克風和一個譜架,或一個講台,或一張桌子,就可以讓文字起飛。

從第一個音開始,文字的聲音在空氣中飄盪,跟空氣共振、撞擊、並行,然後進入在場每一位讀者/觀眾的耳朵,觸動聽者體內每一條神經。誦讀,包含朗讀者的個人想像,混和聲音,聯繫視覺和聽覺,加上其個人演繹,交織成不一樣的閱讀經驗。

誦讀的內容又廣及任何文學體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盡收耳際,無分彼此,紐約的Elevator Repair Service劇團在數月前就以朗讀美國文學作品,作為劇團年度籌款晚會的節目;而國際筆會美國中心於年中舉行的國際文學節,也將戲劇跟其他文學體裁並置,並邀得紐約城市大學的馬田‧史高劇院、英國皇家宮廷劇院及英國文化協會合作,透過讀劇展現阿拉伯世界的聲音。戲劇,從來都是文學。

讀劇作為方法

由於劇本涉及角色、對話和舞台指示,在讀劇過程中自然牽涉「如何讀」的問題。在美國,「冷讀」是一般較廣為採用的方法。跟西方流傳的心靈觀測或占卜術,讓冷讀者從一個人的身體語言、衣着、宗教、種族、教育程度及語氣等,作出前世今生的推斷不一樣,在讀劇活動中的「冷讀」,指演員接過劇本,毋須排演,直接讀出劇本中指定角色的對白,在沒有任何事前準備下,給首次見面的角色賦予生命。有經驗的演員在收到劇本後,一般都能從劇作家的舞台指示,以及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對話,大致掌握劇本的氛圍,之後便順着其他演員之間的互動,將劇本讀完。至於「冷讀」是否帶感情地讀,或是否飾演着角色地讀,則視乎劇作家與導演的需要,以及該次讀劇的目標而定。

「冷讀」多用於劇本的創作過程,對劇作家來說最具幫助,讓其從演員的第一身觸覺與表達,聆聽、觀察、審視自己的劇本,知所改進。「冷讀」也可以讓讀劇活動更添刺激趣味,如溫哥華的Evolving Arts Collective每年都舉辦「冷讀節」,邀請演員出席並即席分派角色,著重冷讀所帶來的即場及現在感;而前述的田納西讀劇節更廣邀任何觀眾加入讀劇行列,你可能會聽到的士司機、餐廳侍應或大學教授,朗讀田納西筆下的角色,分享劇本人物的生命。說來「冷讀」在演員的專業發展中尤其重要,是任何角色遴選中備受重視的一環,考驗演員的即興應變、發掘其可能性,在坊間專門講授遴選技巧的課堂中,總有「冷讀」一講。

除了「冷讀」,也有事前經過排練的讀劇活動,在導演的協助下,呈現最接近劇作家原意的誦讀。一般而言,此等讀劇活動多安排於劇本完成後,為向觀眾呈現新劇作的原始面貌,新域劇團年度舉行的「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編劇計劃,讓編劇以最簡約的形式,展演劇本,便如出一轍。而田納西讀劇節、台灣於多年前舉行的讀劇節、PIP劇場的「劇讀工場」以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即將舉行的「讀劇沙龍」,則更單純地為劇本賞析而作,如此文化布施,實在沒有推卻的理由。

讀劇即便有不同方法,卻也不必拘泥於任何形式。讀劇所賦予的,是自由,與深廣的文字力量。

讀劇作為行業發展的里程

最早的讀劇者,相信是劇作家本身。早於古希臘時期,於酒神節舉行的年度戲劇節,便以劇作家誦讀自己的作品為主,一人呈現所有角色,以面具為揚聲器,開放式的半圓形劇場為屏障,做出極佳的立體聲效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現代劇場,如1903年,契訶夫便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排練室中,首次給整個劇組的成員朗讀《櫻桃園》的劇本,好讓演員及創作團隊感受其作品的原貌與動機,這個做法亦為當時許多國家的劇院所採用。

今天,劇場分工愈見仔細,已鮮有劇作家要兼任朗讀者或演員的情況,而讀劇在整體戲劇行業發展中,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美國的劇場多以劇作家主導,許多劇團更以發展新劇本為任。在發展劇本的過程中,讀劇佔了重要的位置。如前述,讀劇讓劇作家有機會聆聽專業演員朗讀自己的作品,實驗自己的構思,閱讀觀眾的反應,從而知所改進。也就是說,讀劇像劇作家的一面鏡子,映照他的思緒底蘊,為劇作家服務,也是劇本創作的重要部分。讀劇也是製作人尋找新劇本的平台,讓他們從簡約的誦讀窺見作品的可塑性。我在紐約駐團的Lark Play Development Center就是以支援劇作家創作為本的一個中介機構,經常舉辦各式讀劇活動,歷來支援發展了許多重要的新劇本,包括今年英國Laurence Olivier Award的得獎作品The Mountaintop.

在過去二十年,美國愈來愈多劇團加入發展新劇本的行列,原因之一是美國劇壇競爭激烈,每年都需要發掘新作與新面孔以吸引觀眾,也因為發展劇本的成本遠較正式上演一個劇本為低;而培育新晉劇作家、發掘跨文化或新移民作品的新劇本發展項目,因較易取得基金會資助,也令部分劇團投身於發展此等新劇本之列。

於是,讀劇活動愈見頻繁,卻也透露了美國劇壇的隱憂 ─ 劇本只能繼續發展,在不同劇團或城市誦讀,在不同戲劇節以讀劇的形式呈現,甚至為劇作家贏得獎項,但上演之日可期。讀劇,成為了一個劇本的履歷(要不是劇作家的話)。

對劇作家而言,最重要的一面鏡子,還是集布景、燈光、音響、演員等一同創造奇幻舞台的正式演出,一台戲。在經濟不景氣、劇場都以明星掛帥、戲劇資源與觀眾都愈來愈少的情況下,讀劇會否取代正式演出製作,成為未來戲劇的形式?

如此這般,讀劇是戲劇發展的動力、是劇場回歸,還是倒退的開端?

延伸閱讀:
牛棚9月專題:讀劇沙龍
小西:香港的讀劇
讀劇專題訪問香港編導

每週看戲讀劇小組3月讀劇會記錄

2010/09/18

[演前預報]林文中舞團《尛》

舞名《尛》—這是三小?舞團提供的正解:『尛』,音ㄇㄚˊ,『麼』的古字,幹尛=幹麼=幹三小。

一進場就像跌進一堆打散的積木堆中,最大一塊積木重達10多公斤,將近半個人高,頓時人變得好小。這是林文中舞團「小」系列第三號作品--《尛》,挑戰我們眼睛對大小的既定慣性,在巴哈平均律的鋼琴聲中,舞者與巨型積木形成的空間,不斷地改變位置、關係、互動方式。

色調是黑白灰色,音樂是巴哈平均律,現場鋼琴演奏;舞蹈動作精確、俐落、漂亮。想像一下:四下無人,迷你精靈們在你忘了收好的積木堆當中玩耍、跳躍、搬移、堆疊重組、鑽進鑽出;這樣的景象放大十五倍,你敢相信嗎?「玩」積木的「童心」與巴洛克音樂的謹嚴節制,形成一種奇異的平衡。

積木是方的、硬的,人體是圓的、軟的,不同的質感;占據空間形成阻障和想要爭奪自由騰躍的空間,意志上也是互相衝突的;然而舞者以稜角分明的動作線條,與物體的絕對性抗衡,以精確的拋接、滑觸、相砌,在失衡的邊緣輕輕擦過,我吊著一顆心,看著舞者屢屢將危險化為優雅,暗暗喝了好幾個采。

視覺風格是WC一貫的乾淨、現代、簡潔;舞蹈動作俐落、幾何、變化多端。由林文中編舞,視覺藝術家姚瑞中設計舞臺,劇場才子李建常設計燈光,台北聽奧的方廷瑞服裝設計,鋼琴美女陳慧宇現場彈奏。舞者有:林筱圓、邱鈺雯、謝宜君、陳欣瑜、胡鑑。《尛》是喜歡現代舞的人不可錯過的嚴謹之作。

《尛》profile:
2010/9/23-26 〈週四到週日〉 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2010/10/23 〈週六〉 宜蘭演藝廳
2010/10/30 〈週六〉 台中中興堂
2010/11/17 〈週三〉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2010/12/10 〈週五〉 高雄衛武營

購票去
詳情見:林文中舞團

《劍橋劇場研究入門》書介


作者:克里斯多夫.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
譯者:耿一偉
出版:書林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20日




劇場研究是甚麼?從劇場字源theatre出現的希臘時代算起,劇場存在人類超過兩千年,劇場研究在西方也有相對歷史,然長久以來,劇場研究幾乎被視同戲劇(drama)文本的研究,也就成為文學史的領域,像希臘悲劇、莎士比亞、莫里哀、哥德、席勒、易卜生或契訶夫(或者我們中國的關漢卿、湯顯祖、孔尚任),圍繞著這些偉大戲劇家與文本劇作的文學批評或歷史研究,可說汗牛充棟,對後來的研究者形成高不可攀的門檻;殊不知劇場研究來到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來到了一個領域、定義、研究焦點都正待轉變的關鍵時刻。

當今許多人文學術領域都處於一種流變的狀態,有時難以定義一個人文論述是屬於哲學的、文學的、人類學的、史學的,或媒體傳播學的,譬如羅蘭巴特的或是傅柯的知名著作,反映了現代社會人文面向的駁雜交錯。另一方面劇場本身具有高度複雜特質,不論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或建築科或設計的學生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他們想研究的題材。

背景之二是劇場實踐到了二十世紀,急速叛逆顛覆,舊的來不及盡棄,新的已急捲囂塵。在1900年以前,導演這個角色在劇場中尚不存在,於今卻是劇場創作的核心角色。1750年以前,表演也不被視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二十世紀主張表演的概念超越從屬文本的戲劇,並擁抱與遊戲、運動、空間、儀式之間的關係,從前衛漸成主流,1980年代起有表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ies)專門學科。近幾十年來,劇場跨界於音樂、舞蹈、偶與物件、視覺藝術,與電影、電腦等新科技媒體等領域,更成趨勢,這也成為作者主張整合劇場研究(integrative theatre studies)的立論基礎。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劇場的構成要素:表演、觀眾、空間場所,梳理自古到今相對應的分析理論。如比較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葛羅托夫斯基的演技體系,加上跨文化的亞洲表演系統;梳理觀眾接受理論與符號學、心理學的關係;引介從劇場空間有關衍伸的社會學和建築學等。

第二部分從主題與方法上一一檢視,從古典經典戲劇理論,過去研究主流的劇場編史學,到現代的符號學、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現象學、文化唯物主義、表演理論。另有兩專章談音樂劇場與舞蹈劇場的分析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為不同學科間的劇場研究,包括應用劇場:教育劇場、戲劇治療、社區劇場、被壓迫者劇場等,以及劇場與新興媒體:電影、電視、電腦、廣播之間的關係。對當代最前衛的羅伯勒帕吉、DV8肢體劇場,音樂劇場《波希米亞人》與《艾里唐特》、劇場舞蹈《彼得洛希卡》與《進入阿基里斯》,都提出非傳統理論的分析方法。

作者克里斯多夫•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成長於紐西蘭,在歐陸發展學術生涯,2004至2006年間任阿姆斯特丹大學劇場學系系主任,現為慕尼黑大學劇場學系系主任及藝術與歷史學院院長,學術期刊《現代戲場論壇》 (Forum Modernes Theater)主編,寫過德文《劇場學導論》(Einführung in die Theaterwissenschaft)(1999)。這本劍橋大學系列的劇場研究入門,係針對英語世界研究者所撰寫;原屬德國學術系統的字義「劇場學」 (Theaterwissenshaft),翻譯成英語系統的「劇場研究」(theatre studies);舉例也以國際英語世界為主。中文翻譯者耿一偉本身是個博學廣知的劇場學者,參考文獻裡有中譯本,都特別標注出來,方便中文讀者研究索引。

對某專門領域有研究者可能會覺得點到為止,但這畢竟是本兩百多頁的入門書,與內容一樣重要的是它背後附的參考書目與索引。它將劇場研究的所有摺縫盡可能攤展,一方面揭示新世紀劇場研究的面向,一方面也似乎含有重釐劇場的新定義之意。
(本文首登於《PAR》雜誌213期)

2010/09/10

《傍晚發生的小事》
時間:2010/09/10 19:45
地點:公寓咖啡館
演出:路崎門


「藝術家本來就是妖魔鬼怪!」一則推理故事常見的密室殺人事件,在咖啡館地下室發生,有妖到。老家具和水晶燈混和著頹圮又華麗的感覺,利用日常燈具做燈光設計與變化,有魔到。不過這種燈光真的不適合太長的演出,看久會疲勞,幸好戲也控制在一小時之內結束,後半段比前半段精彩。劇本像精心營造的短篇小說,從推理事件竟發展到人們對藝術的態度的討論、人心的恐怖真相,進入嚴肅文學的層次,令人對原劇作家迪倫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 1921-90)肅然起敬。

演法上配角的鬆,和主角的緊,形成有趣的對比。只可惜寫實劇對年輕演員是恐怖照妖鏡,特別當角色的人生歷練遠遠超過表演者的生命經驗的時候,如何讓觀眾相信眼前是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跟祕密跟蹤他二十五年的潦倒中年男,在高來高去地試探與交鋒呢?

P.S.: 前台人員很有禮貌。發號碼牌的方式滿體貼的。幸好對面就有運動中心,不然看戲的觀眾不能如廁就有點尷尬了。

《隔離嘅大母雞》

時間:2010/9/7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製作:EX-亞洲劇團
演出:洪節華、洪珮菁


這是今年藝穗節我最期待的節目之二。

猶如貝克特劇本的不特定場景,連著枯枝的長椅,台後露出一扇門一道出口,氣氛很美。服裝也是風格化的白。一開始演員的廣東話使我與劇情保持若即若離,第二個演員進入使用了我熟悉的語言,但兩種語言的不同質感又使我的耳朵過一會兒才適應。幾部戲看下來,多重語境可說是EX-亞洲劇團的特色之一。

走進劇情後,慢慢體會那母親悲愁低抑的等待,也開始懂得那累贅的大行李箱代表著甚麼,每一個從陽間走到陰間的魂靈都帶著甩不掉的沉重回憶,後來更利用搶行李產生動作張力我喜歡。畢竟這麼簡素的情境,含有抽象概念的故事,如果都用說話來表演就太無趣了。服裝已塑造出演員某種特殊身體線條,但仍期待看到更多的身體表現。

每個元素都清清楚楚是這齣戲的優點。我很驚訝在藝穗節竟能看到這樣的演出,也很好奇快拆快走的條件下怎麼可能做到這般精準。燈光、舞台、服裝,每個技術點都到位後,戲好不好看就全看劇本和演員了,表演決定最後的成敗。很奇異地過去不很久的革命在此刻我們的心理上變得遙遠模糊,只有母親失去兒子的悲傷,和記者失去信念與被背叛的不安,感覺真實可信。

延伸閱讀:
破報:且看台港年輕人的母親、母雞與母國-《隔離嘅大母雞》裏的小歷史劇場

2010/09/06

不上梁山,只上文山--2010年五部最具實驗性的表演,齊上文山劇場『比五』

10/29-10/31慢島劇團《黑白過X鼻子記》
11/05 -11/07栢優座劇團《底比斯人》
11/26 -11/28三十舞蹈劇場《卡麥迪任務》
12/03-12/05台原偶戲團《淚痣圖》
12/10-12/12沙丁龐客劇團《在世界的房間》


香氛嗅覺劇場、肢體影像劇場、東風希臘戲劇、喜劇式現代舞、多媒體電音偶戲、非搞笑小丑劇場,一齊到文山劇場比拼,誰最具看頭?誰眾望所歸?五部形式殊異、各擅勝場的戲劇和舞蹈,十月廿九日起到十二月十二日,在文山劇場陸續登場,有如一場台灣前衛表演大比試,此為「文山比五」是也。

節目簡介
「比五」之一:陳雪甄的單人默劇與實驗影像結合《黑白過》,和王珂瑤以嗅覺導入劇場的《鼻子記》,上下半場作視覺與嗅覺的雙重進攻。

「比五」之二:楊景翔改編自希臘名劇作家索福克里斯的伊底帕斯王家族三部曲的《底比斯人》,栢優座劇團許栢昂和黃宇琳擔任京劇顧問。希臘劇場特有的歌隊形式,改成記者狗仔,從媒體角度切入古希臘宮廷悲劇。

「比五」之三:三十舞蹈劇的《卡麥迪任務》將顛覆現代舞一定很嚴肅、不好笑的迷思。「卡麥迪」就是喜劇(Comedy)的英文諧音。以幽默感為舞林秘笈,治療觀眾的「沒興趣」症候群,緩解觀眾「霧煞煞」躁鬱症。

「比五」之四:台原偶戲團《淚痣圖》,布袋戲¬+多媒體、現場電子音樂+琵琶泣訴、超過兩公尺高大偶+真人,交叉應用,且看後現代劇場手法如何演繹王昭君的故事。

「比五」之五:沙丁龐客劇團《在世界的房間》,透徹小丑表演美學後,將碰觸人生真實的苦樂,不搞笑、不綜藝,涉及生死議題,適合十歲以上的觀眾觀賞。
聯票優惠
  99年7/24至11/28,贎買五檔節目中任選三檔享8折優待。兩廳院之友、城市舞台之友、學生購票及團體票購買10張(含)以上享9折優待。團體購票20張(含)以上享85折優待。身心障礙人士及陪同人員一人購票享8折優待。

購票資訊
  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或至全省萊爾富便利商店、 7-ELEVEN i-bon門市購票、取票。售票端點查詢(02)3393-9999。

「誰與爭峰」票選活動辦法
觀眾將票根投入票匭,於12月12日16:30文山劇場一樓大廳進行抽奬,將有最高價值達5000台幣的紀念品喔!

詳見:文山劇場部落格

2010/09/03

社會事件的身體性~評曉劇場《燕子》

時間:20100903
地點:曉劇場藝文空間
演出:曉劇場


「殘暴殺人的死刑犯,行刑前的最後告白。
死刑議題下的良心提告,
你能原諒雙手曾經沾滿血的他嗎?」--《燕子》文宣


小劇場困境之一在:創作者背景過於類似,傾向知識份子品味,往往論述精彩,戲劇表現平平,然而劇場畢竟不是研討會。一開始我也以為《燕子》的重點在論述,僅付出敬意而未付出興趣。

但我錯了,《燕子》帶給觀眾直覺的身體經驗,而非知識份子式的艱澀辯證。畢竟面對那些駭聽的擄人綁架強姦殺人社會事件,我們的接觸點就是媒體,平面的,沒有溫度,沒有身體感知的。那甚麼是劇場觀點呢?如果是概念的反芻辯證,那其實比我們平常的接觸點,更平面的,更沒有溫度,更沒有身體感知,更乾燥。但這齣戲沒有墮入某種「小劇場模式」,而讓觀眾你重回到事件現場,身歷其境。

從一樓走下地下室劇場瞬間,驚悚的氣味立即透過肌膚傳來,雖光線幽暗,但不用眼睛以身體即可感知到發生了甚麼事,你無法置身事外。事件就在你背後進行,你可以透過鏡子知道發生甚麼事,也可以回過頭直接目睹。很殘酷,又理所當然,理智完全理解,情感卻無法接受:人在受傷,恐懼噬心若狂,生命正在毀滅,惡恨從此深埋,怎麼自己竟然跟那傷心欲絕的母親一樣,束手無策?

劇組事先準備好觀眾奪門而出的所有準備,甚至請觀眾寫下切結書,不可以因為自己受不了就去妨害戲劇的進行。當然,這是一齣限制級的演出。

在劇場空間與身體的相互位置關係,運用得十分巧妙,悲劇其實是非常身體性的,在大多數轉傳敘述的過程中,身體性的部分被隱藏不見。作為閱聽眾的你,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其心理距離,其實比背過身不去看還要遙遠冷漠,那種冷漠是你當下用身體才認識到的,比說服更有力。

導演說他不想用這齣戲去探討死刑的存廢,只想如實呈現真相。但有時真相比批判更有力,《莫斯科劇院殺人事件》有相似的觀點演繹,然勞師動眾。在受害者家屬是否可以原諒犯罪者的命題上,《紀念碑》也有相似的探討,但有點工整造作,不似《燕子》簡單而深刻。

看完這齣戲後又讓正在被說服:「沒有大劇場小劇場只有好看或不好看的劇場」的我,重新思考小劇場是甚麼。因為如果不因為這樣的空間,或許無法呈現如此深刻的身體經驗。

劇場是身體在空間裡的一首詩。

《燕子》演出資訊

《我的華麗日記》

時間:2010/09/02 20:00
地點:華山果酒二樓
演出:Be劇團


挺喜歡果酒禮堂的空間感和燈光設計的概念,如果這是女子天團SHE三女著背心小短褲,把私底下生活的行為搬上舞台,就相當符合所謂華麗日記的定義;或者完全不寫實地由三個芭比娃娃模擬真人情態,也是一種華麗日記;這戲則介於兩者之間。

其實越正常的越是難演。因為你以為的「正常」說不定融入了許多假冒,不自覺的假冒放在舞台上是很可怕的。

三個女生從帶著面膜演出,露出真面目,到最後誰殺了Fiona的羅生門出現,這部戲一直有辯證著真實或偽裝的意味。從模仿自然(但在我看來其實是偽裝自然),到用各種遊戲或競賽方式逼出演員的真實情態(我最喜歡用猜拳影響走位這一段,簡單有效果),最後幾乎是象徵手法,形象化互相依賴也互相毀滅的關係。我覺得越到後面越顯出導演的知識份子氣質。

挺喜歡節目單的構想,但當我看到導演的話說想符合「大眾品味」時,嚇一大跳。因為無論如何這戲我都聯想不到大眾品味。

雖然還有很多生嫩的地方,不過我覺得台北藝穗節最可貴的地方在:讓年輕人在比較低的門檻條件下(雖然相對地也在有限條件下造成兵荒馬亂),初試啼聲,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這份勇氣,謝幕時我用力鼓掌。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