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8

從戲劇顧問角度看《霧裡的女人》

北藝大學製公演《霧裡的女人》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演出時間:2011年5月20、21、27、28日 7:30 pm
5月21、22、28、29日 2:30 pm


有幸為學校製作擔任戲劇顧問的工作,為此寫的專文。

0. 戲劇顧問的角色

一個完整的夢需要三種角色:夢想者、執行者、論述者。戲劇顧問(Dramaturg)的角色比較類似論述者。除了協助劇組分析劇本,探究劇本所有可能的寓意及表現形式,在劇作、當代社會、永恆人生之間為戲的演出定位;並從旁見證一部戲從萌芽、茁長到誕生的過程,釐清演出的形式和表演邏輯。同時戲劇顧問也是這齣戲第一個客觀批評者¬,以及為觀眾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這些都是我在《霧裡的女人》中正在學習的功課。

1. 霧峰林家與台灣人命運

通常戲劇顧問會是劇組中掌握資料文獻最深的人,但《霧裡的女人》的情況實在太特殊:編劇邱坤良本身是治學嚴謹的學者,又有歷史背景,還親自做田野調查,他是第一個深入素材的人。本戲取材自台灣日治時期五大家族之一----霧峰林家的部分史實,但所有重要人物的名字都重新杜撰,用意就是不希望觀眾對號入座、當做真人真事在閱讀。不過,從編導開始討論,到舞台設計、服裝設計、燈光設計、動作指導、表演指導等一一加入後創作群,甚至進入排練階段,劇組仍時不時拿出真史來加以比對;這正顯出《霧裡的女人》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它面對歷史的態度是甚麼?

霧峰林家在十八世紀中葉從漳州來台開墾,落腳中台灣。歷史的偶然,加上家族性格,這個家族兩百多年的命運猶如一部台灣移民史的縮影。清代台灣三大民變(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林家碰上兩次;其中一次被歸為匪類,搞得囹圄入獄、妻離子散;另一次林家變成幫官府剿匪的一方,戰功彪炳,官至一品,霧峰林家從地方土豪一躍而為英雄世家。

時間上約與清朝歷史上開始重用民兵,湘軍、淮軍等相繼崛起相當,第五代林文察為清廷剿伐太平天國的大將之一,第六代林朝棟又在中法戰爭中一戰成名,為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器重。林朝棟的兒子林資鏗(祖密),秉承父志,放棄日本籍,以福建為基地協助孫中山革命和對抗軍閥。留在台灣的林獻堂則成為和平抗日的領導者,也是文化運動的領袖。林祖密的兒子林正亨,曾與林獻堂一起進入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日治之後成為白色恐怖國民黨槍下亡魂的第一人。

霧峰林家的故事如此與台灣近代史牽絲扳藤,林家人在意識和作為上也比其他顯赫豪門更具國族意識。因而當我們閱讀霧峰林家歷史時,而不從中閱讀到一種台灣人的命運,很難單單看作一人一家之私。


2.英雄和匪類只有一線之隔制


戲一開場,一個女人的初戀回憶與國民黨頒發褒揚令的官式場合同時並置,暗示著這雖然是個避開正史,以家小、女人為視角的戲劇,但歷史大環境仍不斷暗中牽制這群人的命運。然而同時,這也是一個象徵,象徵國家英雄這一符號對霧峰林家的重要性。

話說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全台灣大大小小「漳泉械鬥」、「閩客械鬥」不下數百次。作為中原統治勢力的邊陲地帶,一水之隔,法紀蕩然,渡海拓荒者以家族、同鄉自聚,擁兵自重、捍衛地盤,是不得不然的自保之道。在有理說不清的民鬥當中,官府卻演著微妙的角色——有官府袒護的,就良民兵勇;無官府背書的,便土豪惡霸;不滿官府偏袒的,從土豪變造反逆賊。英雄與匪類只有一線之隔,彷彿移民者的宿命,綜觀林家歷史,這種宿命不斷地輪迴重演。

第五代林文察,為國捐軀,皇帝賜建宮保第,是這個英雄世家的高潮。可跟他一樣出生入死的弟弟林文明,被訾議為土霸,受斬殺於公堂。兄弟倆的母親林戴氏,因而親自出馬,冒險犯難,跑到北京告御狀,官司纏鬥十五年,為的是甚麼?為的是到底「民族英雄」還「國家匪類」,林家要爭個是非公道。因為民族英雄、國家戰將,都需要靠後人的意識去認定,特別是「官方」和「國家」的肯定。「有功於社稷」的潛意識,不管說法是氣節、豪情、基因、信念,或是一種詛咒,始終潛伏在霧峰林家人心中。何曾幾時,他們不再視自己為私利械鬥的地方土霸,而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沙場英豪。只是一個失序的世界中,人心的堅持哪追得上世局變化的無常呢?

第六代林朝棟再度為國家立下戰功,林家人重拾英雄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但甲午戰後,台灣的大清國民一夕之間變日本國民,林朝棟的兒子的林祖密,對日本人給本省豪門的招安不屑一顧,將留在台灣龐大的田業棄如雲煙,傾全力捐輸當時又窮又亂的中華民國,和孫中山一起革命,重蹈林家傳統的英雄之路。

第七代林祖密沒有戰死沙場,卻死在本國軍閥猝不及防的暗算下。林祖密死時兒子林正亨才九歲,但他血液裡同樣潛伏著英雄的熱望,對日戰爭時,他拋妻棄子,從軍共赴國難,弄到身體半殘,身無恆產;回到台灣又奮不顧身地為國家前途而奔走;然而等著他的,不是民族英雄的表揚,而是叛國作亂的污名和死罪。霧峰林家爭兩百年來英雄或匪類的正義之爭,到他身上烙下一個最令人悲歎的句點;也凸顯了以國家機器定義人的價值的荒謬和悖誤。

3.重霧深鎖的人們

諷刺的是:林正亨遇難後妻兒大多逃往海外,唯一留在台灣的小女兒,在台灣戒嚴時代社會集體噤口效應中,竟對自己身世的真相完全不知情。

舞台設計房國彥便認為這宛如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莫名的霧,鎖住人們眼光應有的縱深和視野,也壓抑我們思考的深度,使人們迷迷糊糊、恍恍惚惚地活著,說也說不清,理也理不明;但不清明的原因並非愚蠢,而因為沉重。說不透的沉重,形成罩頂壓力,如影隨形縈之不去。這個解讀化為舞台視覺上的重要意象。霧在此劇中遂從文字的象徵,延伸為舞台的具象呈現。

舞台燈光設計因應霧濛濛的視覺意象,表現出陰影重重、不均勻的光源。這個解讀甚至也影響到劇情設計和表演方式。當我們討論到主角之一曉琴,幼時眇去一眼並不容易轉化為動作時,一句「她因此看得更迷茫不清」的反駁,使這部分描述無異議保留下來。

4.亂世兒女,流變不定的命運

從戲劇結構來看,雖編劇無時不洩漏他對歷史細節的熟稔,但全劇其實已拋棄線性敘述,讓敘事者的聲音穿越時空而來,成為演出焦點。故事集中在霧峰林家第七代到第九代,時間橫跨民國初年、二次大戰、白色恐怖時期,到解嚴之後的八○年代;地點從廈門、重慶、廣州到台灣,並輻射到印尼、北京、香港。人說「造化弄人」,簡單四字,轉化於劇場空間中,是幾條看不見的遷徙路線,以及無奈流變身份的人,錯身而過。

時間和空間的交錯、紛陳、並置,一開始很容易造成浮動的總體印象;觀眾必須在浮動的畫面中,拼湊建構出事件始末,這對導演在調度場面上是很大的挑戰。幸而導演本人甘之如飴,她屬意劇本的理由,是「大時代的氛圍」,讓她想起了自己父親那一代的生死契闊。而多個「自我」的多線式敘述,正是她剖讀這劇本的刃竅所在。

貫穿這一切的敘事聲音,也非單出同源:三個女人,面對不同時間點的自己。疏離於故事的敘事聲音,和演繹故事的投入演出,交錯並置於舞台上,造成既寫實又寫意的效果。

5.變色的記憶相簿

時代閱讀歷史,個人閱讀記憶。靠不住的記憶就像夢境一樣,是最寫意又無可爭辯的存在,有些地方變色,有些地方變輕,有些地方為一枚符號,有些地方被放大渲染……。服裝設計沈斻和動作設計,便認為《霧裡的女人》是這樣的記憶之物,從這解讀演繹出無個性的面具,並將上半場推遠的記憶作黑白灰階處理,下半場近前的回憶轉回日常彩色。如此一來,時間的縱深被突出了。也就是說,讓真象迷濛的,不僅因為無所不在的壓抑,並且因為記憶。呈現於劇場的與其說一段歷史演繹,不如說是一場洶湧的回憶。

6.劇場的真實是甚麼

霧峰林家的史實多次被採用在戲劇題材中。1996年邱坤良曾以林文明為題材,編導過《紅旗白旗阿罩霧》,應用大量台灣戲曲元素,融入現代劇場。2004年大陸中央電視台,也播出以霧峰林家為題材的電視歷史連續劇《滄海百年》,由《康熙王朝》導演陳家林執導,故事從開台第一代林石講到第六代林朝棟,採取的是「家門通國門」主旋律敘事。

2011年《霧裡的女人》,則避開大歷史敘事的主旋律,不在「民族大義」上拋頭顱灑熱血的男人作文章,而從他們背後的女人們——分別為第七代、第八代、第九代的林家女性,從她們身上看取人類命運的真相。

在一個不利於劇場的時代,劇場創作面對的挑戰應不僅止於怎樣講好一個故事,而必須更深入地思考劇場的本質:非如此被敘說的理由為何?這媒材與電傳時代的關係是甚麼?從經典文本或歷史、神話中萃取出更普世的形象,轉化為劇場性的符號,是現代劇場的趨勢之一。

這齣戲從劇本出發,解剖出這以上多種解讀面向,並小心翼翼地融合在一起;在排練過程中,也不斷注入表演者的心血及創意。然而,最後觀眾看到甚麼,那才是真正結果的檢驗。



參考資料:


王怡仁(2005)。<由《滄海百年》看霧峰林家的史與戲>。《歷史月刊》204期
王穎(2009)《台灣第一家族絕世傳奇--霧峰林家》。北京:九州出版社。
沐雨(2004.10.13) 。<五大看點詮釋《滄海百年》>。《大連晚報》
邵源煌(2009)《探索林祖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麥斯基爾(Johanna Menzel Meskill)(1986)。王淑琤譯《霧峰林家--台灣拓荒之家》。台北:文鏡文化。
許雪姬編著(1998)《霧峯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頂厝篇)。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許雪姬編著(1998)《霧峯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下厝篇)。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
許雪姬編著(2001)《林正亨的生與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富三(1987)《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一七二九~一八六四年)》。台北:自立晚報。
---- (1992)《霧峯林家的中挫(一八六一~一八八五年)》。台北:自立晚報。
謝仁芳(2010)《霧峰林家開拓史》。台中:林祖密將軍紀念協進會。

2011/04/26

《神話簡史》 的寫作技巧分析


一、 目的:
以《寫作的小紅書》(*1)為分析工具,分析《神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Myth。(*2)的寫作技巧。
*1:Rrandon Royal(2004)。The Little Red Writing Book。Ohio:Cincinnati。
*2:A Short History of Myth,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賴盈滿譯(2005),台北:大塊。

二、 選取段落:
自始至終,神話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考古學家挖掘歐洲尼安德塔人的墓穴,發現武器、工具和獻祭動物的骨骸,在在都顯示他們和我們一樣,相信有所謂的來世。尼安德塔人一定說過所有關於死去族人來生的故事。他們一定思考過死亡,而其他生物卻不曾如此。動物看著同類死亡,但(就目前所知)不會多想甚麼。然而,尼安德塔人的墓穴卻顯示,這群人類祖先發現斃死的事實之後,反而創造出故事來破解這樣的處境。尼安德塔人小心翼翼埋葬族人,似乎表示了她們認為在可見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其他天地。因此,打從遠古開始,人類有能力醞釀超越日常經驗的概念,似乎便成為他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頁4)。

三、 分析原則:
一句一概念,簡潔扼要,是本書文字最大的特色。一句指句點分開的完整斷句,本段一共含有八個斷句,每一斷句陳述一完整的概念,並且簡要地只包含一個概念。句子與句子之間彼此環環相叩,各有作用,有機地構築整段論述。以下將運用Rrandon Royal的The Little Red Writing Book 所揭示的寫作原則,就八個斷句做逐句分析。

四、 逐句分析:
1. 自始至終,神話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
原文:Humen beings have always been mythmakers.
原則一:結論放在第一行、第一段、甚至第一句。原本從新聞寫作借來的技巧,方便報社編輯從後面刪節文字,以擠入有限的版面空間內。但這種寫法同時也方便讀者迅速閱讀,他們不必像閱讀偵探小說似地花許多時間瞎猜和迷惑,第一時間便瞭解作者想想說甚麼,接下去才是繼續探索原因和例證的部分。報紙、論文、商業寫作這類說明性及報告性文章的寫作第一原則便是:結論放在段落之首,而非文章最後。

運用縮寫為”BLOT”(bottom line on top)的寫作技巧來檢視:把最後一句放到第一句,所以這一整段文字的結論應該是:從遠古開始,人類有能力醞釀超越日常經驗的概念,似乎是人類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自始至終,神話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論文寫作的結構像一個倒金字塔,首段如金字塔底部:寬廣而有開放性的結論,然後漸漸深入核心。為首第一句,就是全段的主題句(topic senstence)。

2. 考古學家挖掘歐洲尼安德塔人的墓穴,發現武器、工具和獻祭動物的骨骸,在在都顯示他們和我們一樣,相信有所謂的來世。
第二斷句可視為第一句主題句(topic sentence)的分部解釋。「人類」從何界定起?從最原始的時代解釋明人類的原型(archetype)。作者舉了距今13萬年到3萬年之前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附註3)為例證。這一小段話同時也解釋了首句陳述的時間點:「自始至終」的「始」從何而來;還有「和我們一樣」解釋了「終」---現在、至今為止。「武器、工具和獻祭動物的骨骸」談到了「創造」(附註4)。最後一個重點「神話」,這是需要大廢篇章的主要概念,作者並不先一次下完定義,而給予讀者第一個線索及印象:「來世」。後面的句子再繼續解釋「來世」與「神話」之間的關係,為預留伏筆。

3.尼安德塔人一定說過所有關於死去族人來生的故事。
這是一個簡單有力的直述句,它預留伏筆,後面段落將有詳述。本章主題為:何謂神話?共分十三個段落,其中第四段時解釋尼安德塔人墓穴顯示跟神話有關的五件重要事情:(一) 神話跟死亡經驗有關。(二)神話與儀式有關,代表一個非日常世界。 (三) 墓穴代表死亡,尼安德塔人在墓穴旁創造神話。(四)墓穴中有證據顯示尼安德塔人相信來生。 (五)與現實並存的另一個世界,是神話的基本主題。其中(五)最複雜,又移到第五段獨立說明,並以「直到今日……」(13),把敘述推離開史前現場,來到現代,從普世的層次解釋神話的概念。

4.他們一定思考過死亡,而其他生物卻不曾如此。
這是從兩個相反方向,論證一個概念----人類思考死亡,而其他生物不會,證明思考死亡是人類的特性。頗合紅皮書之原則四:寫作基本結構中的評價結構(evaluative structure):從贊成(pros)和反對(cons),雙面結構概念的順序(order of ideas)。(p.22-28)

5. 動物看著同類死亡,但(就目前所知)不會多想甚麼。
作為上一句的進一步說明,作者加上括號但書。確實,這個證據如今已不能成立。根據至少2006年科普雜誌上的動物行為報告指出:大象、猿猴、烏鴉、野山羊等生物,對同類的死亡,都表現出強烈情感的特殊行為。(附註5、6、7)

6. 然而,尼安德塔人的墓穴卻顯示,這群人類祖先發現斃死的事實之後,反而創造出故事來破解這樣的處境。
為上一句的反向陳述。用了對比式的連結詞(contrast transition word) ----「然而」(原文: but)----如紅皮書原則三(pp.17-21);如此再度與前句形成一組評價結構。等於說,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第四句的延伸說明,加以解釋和強調。

7.尼安德塔人小心翼翼埋葬族人,似乎表示了她們認為在可見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其他天地。
這是第二句到第六具句的一個小小總結。整段除了起始句和結尾句,中間包含了一個次結構,說明一個事實:尼安德塔人在臨終前的來生想像;即原則六:提出具體的細節和例證以支持主要論點(support what you say ,pp.33-44)。

這個例證將時間點推往遠古時代,把首句「自始」說得淋漓盡致。到本章第六段(6/13) ----即中點時急轉而下,再度使用對比式的連結詞「然而」(14),接著陳述科學對神話的不理解。

8. 因此,打從遠古開始,人類有能力醞釀超越日常經驗的概念,似乎便成為他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
原文:From a very early rate, therefore, it appears that human being we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ability to have ideas that beyond their everyday experience.

結尾句。使用結論式的連結詞「因此」therefore,以句型比較複雜、含有子句的長句,將所有概念連結起來,給人一種面面俱到的感覺。相較第一句簡短有力、提綱挈領;陳述的概念則一也。
以中文譯本分析的話,時間副詞「打從遠古開始」,主詞:「人類」,動詞:「有能力醞釀」,受詞:「超越日常經驗的概念」,形容詞子句:「似乎便成為他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或者,將最後一句看作主要句子,主詞是「人類有能力醞釀超越日常經驗的概念」這件事。

五、 總分析:
除第一句為主題句和最後一句結尾句外,中間六句是尼安德塔人的例證。第一句短,第二句延伸解釋第一句;第三句短,並為之後預留伏筆;第四句用評價結構(正反雙向);第五句和第六句為第四句的延伸,亦為一組評價結構;第七句以對比性連結詞小結例證部分。然後以面面俱到的長句收尾。八個句子長短交錯如下:一短二長三短四短五短六長七長八長;如原則九:長句變短(cut down long sentences,pp.55-57),造成清晰有力的陳述效果,且為首的主題句務必簡短,揭示結論,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將整個段落放回整個第一章來看,第一段猶如整章的導句(leading sentence)。如原則二:導句總結整個論文或報告的內容(P.15)。本章主旨為何謂神話。包含:神話的起源、人類需要神話的理由、神話的特徵、神話的作用、現代人對神話的疏離等等。而第一段猶如倒金字塔的底部,以八句話廣泛包羅其後將詳述的概念:神話自始已有,為人類所獨創,和死亡有關,特徵為超越。此並可視為整章結論。


附註1:摘自《神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Myth,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賴盈滿譯(2005),台北:大塊。頁4。
附註2:Rrandon Royal(2004)。The Little Red Writing Book。Ohio:Cincinnati。

附註3:維基百科: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是人屬中已滅絕的物種,發掘於歐洲及西、中亞部分地區的更新世標本。尼安德塔人可被歸類為人類(即智人)的亞種(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或者界定為一個獨立物種(Homo neanderthalensis)。最初的原始尼安德塔人表型性狀,早在距今60萬至35萬年前,便起源於歐洲。原始尼安德塔人有時會被分類到另一個表型學派的「物種」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或羅德西亞人(Homo rhodesiensis)中。根據考古發現,尼安德塔人完整的特徵出現在13萬年前。這些特徵在距今5萬及3萬年前時分別在亞洲和歐洲消失。

附註4:作者沒有多解釋尼安德塔人葬禮的背景知識,如:法國拉費拉西地區出土一家尼安德塔人的屍骨,兩個不同性別的成年人捲曲成胎兒狀。還有些有羊角或赭石等陪葬物。另在伊拉克沙尼達出土的一老人屍骨,旁邊有花圈和醫用草藥的痕跡。見Felipe Fernández-Armesto(2006)。陳永國譯。《改變世界的觀念》 (Idea)。台北:聯經。 頁32。

附註5:《大自然探索》(DISCOVERY OF NATURE)2006年 第2期<面對死亡的大象>
摘要:人一見到逝者的頭骨或骨架,多半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科學家最近發現,在某種程度上,非洲象見到同類的屍骨時也有類似的反應.儘管大象最終走向墳墓的過程仍籠罩在迷霧中,但是科學家此前就已知道,大象在死去的同類面前會變得焦躁不安…….

附註6:【國小康軒版課本4上第7課】:動物葬禮
……大象對同伴死亡的哀悼,表現最為特別。老象一死,為首的雄象,就用象牙掘鬆地面的泥土,用鼻子捲起土塊,朝牠投去。接著所有的大象也紛紛效法,很快的將牠掩埋了。然後,帶頭的雄象接著踩土,很快的就築成了一座「象墓」。當雄象嚎叫一聲,眾象便繞著「墓上第地」慢慢行走,場面悲傷沉默。
猴子會依依不捨的面對同伴的死亡。老猴子斷氣後,小猴子會圍著牠淒然淚下,然後一起動手挖坑掩埋。牠們會把牠的尾巴留在外邊,然後靜靜的注意觀察。如果吹來一陣風,尾巴動了,猴子們就會再把牠挖出來,百般撫摸,等到看到牠毫無反應,再重新掩埋。
烏鴉面對同伴的死亡時,會排成弧形,有一隻會像首領般的站在一旁,聒聒直叫,好像在致「悼詞」。接著,兩隻烏鴉飛過去,把死去的烏鴉銜起來,送到附近池塘裡,最後眾烏鴉集體飛到池塘上空,哀鳴著盤旋幾圈向「遺體」告別。
澳洲草原上的野山羊見到同類屍骸,會用頭或角猛撞枝幹,發出陣陣巨響,彷彿發洩心中的傷痛與悲憤。這與人類「鳴槍致哀」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於動物為什麼如此表達感情,至今仍然是個謎。

附註7:【教育城】網站
……在肯尼亞等非洲國家,人們認為大像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它能預知自己的死期,瀕死前便自行前往「大象陵園」。 那裡很早就有這樣的傳說:大象族群非常團結,野生大像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 如有半路死去的大象,其他同類遇到遺骸後也會幫助保存下來,用長長的鼻子將死者捲到墓地。 不僅如此,活著的大像還經常跑到墓地裡對著死去的大象的白骨進行“緬懷”。 這種保留遺骸的傳統得到了同樣重視遺體的人類的尊敬。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麥克科姆博士表示:「大象是非常特殊的動物,在路上發現一個死去很長時間的同類,甚至內臟都已經被鬣狗吃掉,或者只留下一地白骨,它們也會變得緊張狂躁起來。象群經常會緊緊地擠在一起,走向同伴的屍體,耳朵微微向外張開,頭部抬起來,顯得非常謹慎。它們用鼻子接觸整個屍體,像吸塵器一樣嗅上面的氣味,如果發現象牙,它們會用鼻子將其捲起帶走。」
…….還有研究者更是捕捉到了大象為剛去世的同伴「祈福」的現場。 2006年《實用動物行為科學》雜誌中,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喬治•懷特梅爾博士在與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中講到領頭的母象去世後,同一群體中其他大象的反應。 他說:「一頭雌象站在屍體上面,前後晃動身體,有些大象抬起腳跨過屍體的頭部,還有些大象用象牙輕輕觸動屍體。每頭象都要將這些動作重複一遍,之後象群一道離開。」

附註8: 尼安德塔人的延伸資料。
有趣的考古網站
http://blog.roodo.com/esir/archives/8820423.html
http://heisnear.pixnet.net/blog/archives/200711
http://case.ntu.edu.tw/blog/?p=2526

附註9:<尼安德塔人身世之謎 >出自費根著/王玥民、張冠韶、黃聿君譯《古文明七十謎團》,貓頭鷹出版社。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2/10/1/c9061.htm
關於人類起源曾被視為從非洲開始,但最近從DNA分析研究,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與現代智人(Homo Species)其實有血緣關係 (附註10) 。尼安德塔人遽然消滅的原因,有說因為氣候(附註11),也有說因為火山爆發(附註12)。

附註10:《科學人》2010年第102期8月號<我們都有尼安德塔人的血統--基因組分析顯示,尼安德塔人和智人曾經混血>
撰文╱黃凱特(Kate Wong)翻譯/涂可欣
根據德國萊比錫馬克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帕波(Svante Paabo)的說法,今日居住在非洲以外的人,體內有4%的DNA來自尼安德塔人,是尼安德塔人與早期智人混血繁衍的後代。帕波的團隊從克羅埃西亞文狄甲洞穴出土的三根3萬8000年前的尼安德塔人骨頭化石取得DNA,建立了第一個尼安德塔人基因組草圖,大約是尼安德塔人完整基因組序列的60%。
帕波和同事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5月7日的《科學》上。其中,現代智人基因組中含有尼安德塔人的DNA,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帕波在5月5日接受連線訪問時表示:「起先我以為這只是統計上的偶然。」這項發現和他過去的研究結論剛好相反:帕波和同事在1997年率先完成了尼安德塔人粒線體DNA的定序(粒線體是細胞中負責生產能量的胞器,擁有不同於細胞核DNA的獨立DNA),當時的分析顯示,尼安德塔人對現代智人的粒線體DNA並無貢獻。不過,粒線體DNA只佔一個人基因組成的極小部份,因此不能排除從細胞核DNA得出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儘管如此,其他遺傳分析研究都讓科學家認為,源自非洲的智人在散佈到其他地區時,並未與其他古人類雜交,而是直接取代了他們,這就是「出非洲替代說」。
但顯然他們混血過。當帕波團隊檢查現今人類基因組變異模式時,他們發現有12個基因組區域的變異只發生在非洲地區以外的族裔,而不見於非洲族裔,這些變異可能源自生活在歐亞大陸的尼安德塔人。研究人員比較這些區域與剛完成定序的尼安德塔人DNA,發現有10個區域吻合,意味在這12個變異中,有10個來自尼安德塔人,不過這些區域在功能上並不重要。
有趣的是,由於尼安德塔人在歐洲活動最久,直到2萬8000年前才消失,我們可能會預期歐洲人和尼安德塔人的血緣特別親近,但研究人員卻發現,現今法國人、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和中國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序列相近程度不相上下。研究人員的解釋是,雜交可能發生在8萬~5萬年前的中東地區,在現代智人散佈到舊世界的其他地區、演變成不同種族之前。
某些古人類學家對這個雜交的概念並不意外,他們根據化石基礎,很早就提出「早期智人曾與歐亞的尼安德塔人和東亞的直立人等古人類物種雜交,這些古人類應該也是我們祖先」的觀點,也就是現代人類起源的多地區演化說。因此對這些古人類學家來說,在現今人類基因組中找到尼安德塔人的DNA是好消息,倡議該學說的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沃波夫(Milford H. Wolpoff)表示:「這是多地區演化說的重要證據。」資料來源:http://sa.ylib.com/news/newsshow.asp?FDocNo=1623&CL=63

附註11:【自由電子報2008/1/2】氣候證據顯示 尼安德塔人是現代人老祖宗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新研究中,加拿大魁北克省拉瓦爾大學人類學教授莫林指出,在現代人的工具與洞穴繪畫開始出現之際,西歐長期的惡劣天候,使其無法受到新移民的青睞。……在存亡全繫於數量不穩定的馴鹿情況下,當地尼安德塔人的人口密度急遽減少……造成「人口瓶頸」……。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2/today-int5.htm

附註12:《科學人》中文版<尼安德塔人的慘烈滅絕>2011年1月號 NO.107:
讓尼安德塔人全體覆沒的,可能是火山爆發。人類的最近親尼安德塔人為何滅絕,一直是個難解的謎題,而北高加索山脈的一個洞穴可能藏有關鍵之鑰。擁有高額頭和桶狀胸的尼安德塔人曾在歐亞大陸生活了將近30萬年,度過的冰河期比我們祖先遭遇到的更嚴酷。然而大約4萬年前,他們的人數開始減少,到了2萬8000年前已消聲匿跡。古人類學家爭論,他們的滅忘究竟是與後來居上的現代智人競爭,還是快速動盪的氣候變化所致,但新發現顯示,火山爆發可能才是尼安德塔人滅絕的原因,讓現代智人有機會取而代之。
俄國聖彼得堡安諾史前實驗室古洛婉諾娃(Liubov Vitaliena Golovanova)領導的團隊,研究了俄國西南部瑪茲梅斯卡亞(Mezmaiskaya)洞穴的沈積物。這個洞穴是考古學家在1987年發現的,先有尼安德塔人居住,後來現代智人也住過。科學家分析不同的地層後發現,有些地層的地理化學組成和火山灰吻合,他們認為這來自4萬年前高加索地區爆發的火山。在洞穴中,比火山灰層早的地層保存了尼安德塔人長期活動的記錄,較晚的地層則不見他們的蹤跡,研究團隊推測火山爆發摧毀了這裡的居民。研究人員再將範圍擴大到整個歐亞地區,發現大部份地區也有火山爆發與尼安德塔人消失符合的現象,僅有南部少數群體倖免於難。這項研究發表在《當代人類學》,研究人員推測火山爆發引發了所謂「火山冬天」,導致尼安德塔人和他們的獵物大批死亡。然而尼安德塔人的不幸卻是現代智人的契機,由於現代智人住在未受火山影響的南方地區,一旦尼安德塔人消失,理論上現代智人就可暢行無礙地往北拓展。
有些研究人員質疑該團隊對洞穴資料的詮釋,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的費德爾(Francesco G. Fedele)就在同期刊的評論中指出,火山灰的定年不夠準確,無法提出這樣的結論。但包括英國雪菲爾大學派提特(Paul B. Pettitt)在內的其他學者則認為,這個新的「滅絕和取代情節」,確有可能。要解答尼安德塔人滅亡之謎還很早,但火山爆發理論可能激起研究競爭。
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ant2009/post/1321907948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