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9

人人是藝術家時代來臨了?《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時間:​1030
地點:新北市三重區
製作:原型樂團

1030日到1121日三個周末晚,一群表演者及觀眾,跟著大台北地區三條垃圾車路線,沿街與群眾互動;還有一台小巴隨清潔隊員出勤,終站與遊行隊伍會合。原型樂團策劃的《跟著垃圾車遊台北》,「把握民眾丟垃圾的片刻」出擊,自我定位為包含「行為、戲劇、裝置、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行動公共藝術計畫」[1]。計畫「空前」的創意蓋無疑義,然其性質到底是「行動藝術」,還是有藝術工作者參與的「公共行動」?值得玩味。

比起研究京都議定書、跟著綠色和平組織去「守護北極」、拒用「全氟化合物」(PFCs)、抗議工廠排污、參加護樹聯盟、推動綠能產業政策,保護一塊荒野、復育一座森林等等;每日例行的倒垃圾行動,很可能是多數都市人對地球環境唯一有所接觸的時刻吧。事實上,便利、清潔的現代都會生活,是以能有效排泄垃圾並強迫土地吸收作的方式為代價。在垃圾車優雅的音樂聲下,隱藏著生命與環境的倫理命題,垃圾的處理方式,乃至於運送工作的勞動與安全條件……等議題,常隨著垃圾一起打包被人丟出視線外,習而不察。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本有機會誘使市民冷漠的眼光移返垃圾,重新將垃圾納入生活結構中重新思考。活動第一晚我搭乘垃圾小巴,從清潔員的觀點,確實看到不同於市民的垃圾車觀點:不像台北市垃圾車定點停靠,新北市垃圾車幾乎貼著民宅,邊走邊收,增加不少行車險況及零距離的危險「親密感」。接著乘客下車,隨垃圾車步行一段路,垃圾車旁的表演隊伍中有業餘小丑、回收物扮裝者、二手物創意傀儡、簡單裝飾的單車客等,吹打蹦跳如一場歡樂遊行。只見提著垃圾出門的居民睜大眼睛,半疑惑地看著這熱鬧滾滾的隊伍;也有居民在里長的解釋下,若有所悟地說:「這就是文化喔?!」,整體看起來一個同樂會式的踩街活動。

不過遊行隊伍裏有個暗樁演員,扛著翻板計算垃圾袋數,頗似台灣選舉期間候選人跟著垃圾車一起拜票,計算握到的手越多越好那樣;到最後的遊行終點(略微寬敞的垃圾收集地點),熱舞與綜藝秀之後,果由模仿豬哥亮風格的主持人出來宣布今天收到的垃圾袋數。這個計袋秀將本是人人從家中排除、丟棄、不歡迎的垃圾,變成多多益善的好物似的,確實翻轉了垃圾的「污化」形象(雖然我們無法率爾解釋這是製作團隊在鼓勵市民們多多「製造」垃圾;抑或更加強人們「髒的丟出去,家裡越乾淨」的自潔意識);不過可確定的是:這一整個充滿善意、有禮貌的行動。包括垃圾、垃圾車、清潔隊員、倒垃圾的市民的事事物物,都撒上一層可親、可趣的糖粉;在魔幻糖粉的催眠下,彷彿出門倒垃圾也可以沾上「藝術」色彩,跟著遊行者理所當然地搞「藝術行動」。於是,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天國,忽焉將至。

但這是真的嗎?

記得一個後現代哲學家曾批判人工智能的思維下,藝術將不再是創作,而是反應,一條反射神經式的工作[2]。這個預言好像在這裏應驗了:藝術創作者與普通市民,宛如站在同一個社會文明的反射方程式上,使用同一條神經的反應機器,因此自然而然,歡樂嘉年華不假思索挪用最常見的小丑形象,綜藝主持人不假思索地挪用了豬哥亮的形象;零距離的感受系統,零距離的表達方法,沒有穿越,沒有轉化,沒有反思;藝術彷彿拋棄自己的語彙,無異義擁抱了對社會現象不假思索的素人反應。

但在追求同頻的共振中,又似乎預設著一個非常需要放鬆與開心的集體社會;例如,在每日例行的垃圾時光,被親切可掬地提醒:要快樂地倒垃圾這樣。與其說這是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探見藝術的機會,不如說是藝術工作者/志工探索生活的一場行動。



[1] http://www.prototypeparadise.com/gt_about.html
[2]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5157&Pid=2&Version=978&Cid=521&Charset=big5_hkscs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