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7

【轉載】關於《愛情剖面》


我動作慢,想寫的評論人家快手快腳就寫好了,是真的寫「好」了,益發懶得寫,直接轉載。

簡介:《愛情剖面》由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k Dimech)執導。從2010年起,迪麥可每年一齣和台灣演員合作的演出,包括《孿生姊妹》、《沃伊采克》、《Preparadise Sorry Now》。這次由兩個劇本一半一半拼貼再予以解構:十八世紀法國劇作家馬里伏(Pierre de Marivaux)的《爭執》(La Dispute)+當代英國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新文本《渴求》(Crave)。

簡評:解構的文本加解構的劇本成為一片就地瓦解的現場。


《愛情剖面》嚴格講是一齣政治劇,……《深化為飼養者與受飼養者的主奴關係,導演通過人的存在於這種兩極化關係之中,將兩造置身於一種危顫顫的互動(造反與馴服)狀態,卻因如此而讓我們感受到權力的命定關係。
法蘭克在與台灣合作的戲,一向都是走向奇觀化的身體劇場作為他的法/台跨文化美學觀……
在跨文化行動中,最難解决的問題即是在文化的疏隔下,因對身體反射運動的自然感覺(如速度的時間性)必須重新認識,而若不小心以全球化概念將其一體化,而炮製異文化/導演的主觀設定,結果只能將其身體動作高度符號化,表演亦因如此而消耗大量符號指涉的能力,就會將身體的實質性變得愈來愈疏隔。
構思有其大膽之處,卻也由於前後文本的割裂與對比,在一次詩性的突轉之後,造成邏輯斷錯,反而讓後半的《渴求》變得鬆散乏力,再也收拾、凝聚不起來。
.......迥異於十八世紀想要為人類行為尋求公式的理性主義,省略《爭執》的結局,其實是把解答放在莎拉肯恩的憤怒、不安、失落當中。然而被拆散了的《渴求》,內裡的辯證性隨之失去,反而被化約成一種情緒而已。得失之間,恐怕還可以好好計量。



《渴求》那四位只有符號沒有身分的角色,複製於其他四位沒有台詞的演員;《爭執》裡那四個被實驗的年輕戀人,現在變成叛逆憤怒的聲音,不斷控訴與告白

     這篇索性只評前半部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