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7

[讀書劄記]從《深紅》與《告白》.

一般來說,命案推理小說總以血腥殺戮為高潮,以兇手是誰為懸疑點,命案動機水落石出時,正是故事終點。然而《告白》和《深紅》兩本小說,一起始已揭曉謎底:謀殺動機、兇手背景、發生過程,簡直反高潮,然你越讀越不寒而慄,原來真正恐怖不在外表的殘暴,而在人心的複雜。

那陣子我正在為易卜生一部冷門劇作《羅士馬山莊》寫報告。其實以佳構劇的標準來說,這劇本寫得不算好,也是高潮早早發生,男女主角懷著不能明言的罪惡感,談論著他們善良高貴的理想,期待傳播世人自由、進步、愛的思想,最後有志難伸雙雙以自殺作結,情節令人覺得溫吞,即使十九世紀的觀眾都覺得悶,首演反應欠佳。然而它贏得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激賞,說這種罪惡感是伊底帕斯情節作祟,講白一點兒就是人皆有亂倫的衝動,按捺衝動導致現代人發生種種精神疾病……。

教授告訴我,為文論述不能只因為「我想我認為」,而應該從「誰說過甚麼」出發,因此我那時為了「罪的意識」四個字翻江倒海引經據典。有一天,偶然跟依馬媽午餐,問她:「可不可能把一部劇本當本小說來讀?」,依馬媽很誠實告訴我:「小說比較好看。」

嗯哼,就完整度來說小說已善用盡它的載體文字來表現,但是劇本還要加入一種對戲劇的想像力來閱讀--我正打算這麼解釋時,依馬媽提起《深紅》這本小說:「你想過滅門血案裡唯一倖存的孩子會怎麼想嗎?」

「怎麼想?」

「總覺得自己有甚麼資格一個人得到幸福?懷疑自己當初為何沒跟著一起毀滅?有意無意毀滅自己得到幸福的機會。」

這不就是罪的意識.....比佛洛伊德說得這麼簡明,比易卜生說得有魅力。

「當死者的女兒知道兇手也有一個跟她同年齡的女兒活時,她忍不住想知道她是否活得比她自己幸福……。」依馬媽又繼續問我:「那妳知道兇手的女兒會怎麼想嗎?」

「怎麼想?」我已放棄自作聰明。

「她潛意識繼承人們對她父親的譴責,跟一個家暴虐男結婚,把受虐挨打當作命運的懲罰。」

我覺得不寒而慄,不幸的循環該如何終結啊。

立刻我決定去把這本小說找來看,也不管報告沒寫完,不管室友幽幽警告:「熬夜以後眼袋會浮腫喔,皮膚會變得暗淡,明天早上對著鏡子時,又會唉聲嘆氣說我看起來好老……」,徹夜竟讀。讀完後我覺得就文字技巧來說,《告白》更為簡練精湛,而《深紅》結局似乎還可以更銳利,不過整體仍算引人入勝的小說。《深紅》作者野澤尚也是多部知名日劇《戀人啊》、《沉睡的森林》、《水曜日的愛情》的編劇,四十四歲在東京自縊而亡,真實人生的懸疑性不輸於小說啊。

那一夜起我對自己寫的報告有了深深的懷疑感,因為像《深紅》和《告白》這樣的小說,要比易卜生的劇本、佛洛伊德的亂倫分析說,更能引發人們對「罪」的探索、對善惡的反省。當然我可以辯解說易卜生是一百多年前的古人了,他的問題意識已稍嫌過時,然而今日的現代劇作家,是否提出甚麼更精湛的透視和剖析呢?姑不論小說和戲劇不同媒介難以比較「好看」的標準;然當我說《深紅》尚不算一流小說時,我又能推薦出幾部在人性的深刻度上勝過《深紅》的當代戲劇呢?做一部戲耗費的成本那麼高,也不缺優秀、努力、又有才華的劇場人,可是台灣觀眾看到一部好戲機率為什麼總比不上讀到一本好小說、看到一部好電影呢?說來汗顏,應該是我們寫劇本的人,虧欠當下台灣社會一個真正的好故事、一部看完之後令人內心翻攪不已的戲劇啊.....。

P.S.:這兩本小說都已經有電影版發行,許多人因為電影才注意到優秀小說的存在,影像果然是當代的強勢媒體。不過我很慶幸自己先看過小說,在我腦海裡另有一套不同於電影版的畫面。

延伸閱讀:

[擺盪於冷眼旁觀之間]深紅的劇評+書評

野澤尚的官方網站

深紅電影片段

告白電影預告

2 則留言:

依馬媽 提到...

昨天我看了告白的電影
我覺得最恐怖的事情是
犯罪的人不覺得自己有罪的那種〝理直氣壯〞
我還在等告白的書
怡潔說她看完第一章
就覺得後面都在重複(看不下去)
可能因為她要寫閱讀心得
還問我有沒有電影可以看
我想應該跟她說沒有...
我有得等了

naiwen 提到...

不用等了
直接拿看電影跟她換小說吧
對她來說這本小說還太困難
倒是我到現在還沒去租片子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