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9

創作稍縱即逝的蝴蝶--高前與《她還會再來》

「廣播電視劇劇本的壽命,不如一隻蝴蝶。」貢敏說。

高前接著說:「蝴蝶大約活一星期,劇本一集演半小時或一小時之後就沒有了。」

那麼度過六十年編劇生涯,寫了三千本劇本的前輩劇作家高前,等於創造過三千隻蝴蝶,在螢幕、舞台或電台上綻放光彩。

然而,劇本真的是朝生暮死、用過即丟的東西嗎?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五百年後還不斷被朗誦、被搬演、被討論著嗎?費穆的電影《小城之春》不是使十八歲的李行深感震撼,歷史上因而才有這麼一個縱橫台灣電影三十年的導演產生嗎?一部真正感動人心的電影或戲劇,演完了,播完了,還會一遍又一遍在我們心靈深處重播,影響著我們對人生世界的看法,決定著我們要成為甚麼高度或視野的人,就像香港散文家馬家輝說的:「戲看久了,人也變了。」

於是我明白,高前說的是劇本的常態,而非最高境界;在最高境界上,無論戲劇、音樂、詩、畫、文學、雕刻、建築,所有精神創造都是永恆的;可作為文化工業的娛樂消費品來說,產品是越新越快越多越好,速速消費掉,新的再補上。然而拍戲的班底很不容易說換就換,明星的養成更非一朝一夕可致,於是劇本成為工業體制內最快被消費掉的一環。寫劇的大多是文人而非角頭,吃了悶虧不吵不鬧,為錢爭吵更覺俗氣,這就是六十年老編劇的場邊觀感:「當用到編劇的時候,都會說:『節目的成功完全靠編劇!』『編劇是節目的靈魂!』嘴巴這麼說,卻不肯給編劇較高的待遇和尊重。……台灣電視公司第一批基本編劇和第二批,早已被刷下來,公司一毛錢都不給……。」

高前出生於河北,在南京讀戲劇學校,1948年來台,他的寫作歷程是:先寫舞台劇,再寫廣播劇,然後寫電視劇,最後回到廣播劇。在軍中擔任戲劇教官,二十四歲就寫歷史大戲《鄭成功》,戰士們在大操場司令台下坐小板凳看演出,巡迴全台灣一百多場。六零年代台灣電視公司陸續成立,高前是最早的電視編劇和電視劇製作人之一,同時在廣播電台組成廣播劇團。他曾以九十分鐘電視單元劇《吾愛吾師》為台視贏得一座金鐘獎,話劇《性本善》獲得國軍文藝金像獎最佳編導獎。廣播劇《女強人》(朱秀娟原著)、《生命的光輝》為漢聲電台奪得最佳戲劇節目金鐘獎。以《牆頭記》再榮獲78年度金鐘獎最佳編劇獎..…..。

但好漢不提當年勇,這本自選集除《生命的光輝》外,其餘得獎作品都未收錄。這本自選集總共有二十個劇本,其中三部電視劇,十七部廣播劇。高前說他的擇取標準有二:一是選最近的作品,以往有再好的也不選了。二是選富有現代感和鄉土氣息的作品;也就是說從中反應台灣人情風土,對高前來說是很重要的創作價值。

高前的戲著眼處頗細膩,往往在日活生活瑣碎細節中鋪陳故事發展的關鍵;他的主人翁幾乎都是我們身邊接觸得到的普通人:小鎮待婚的孤男寡女、在鄉下種水果的農家、賣麵線賣肉圓的小販、離開農村到大城市求發展的年輕人、隨經濟起飛而事業有成的鄉村青年、留學返國卻貢獻於窮鄉僻壤的精英份子…..。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父子兄弟情人,行業則遍及各行各業,從男思婚女思嫁事業愛情求兩全的小民庶事,間接反映大社會的變化—約莫七零、八零年代的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城鄉差距拉大,隨之而來有股票泡沫化,以及環保意識抬頭…..。

以廣播劇《清水溪之戀》為例:叫莊青水的年輕人出身農家,雖然功課很好,高中畢業就輟學進工廠做工,自感與同村往城市讀大學的邱淑蕙身分懸殊,漸行漸遠。然而母親死後,莊大姐鼓勵弟弟重回學校半工半讀,女主角淑蕙這時已出國留學。隨著莊清水的努力上進,大學畢業後順利搭上正火紅的營建業,最後獨當一面開建設公司,這時邱淑蕙學成歸國正巧進入莊青水的公司發揮所長,周折一大圈之後,男女主角終於克服身分的懸殊結成連理。單線敘事主線明朗單純,戲劇張力強,並富於樂觀進取的精神。

同名的《她還會再來》也是部廣播劇,主角「她」竟是一隻灰面琵鷺,這是部關於愛護生命保護生態的故事。《生命的光輝》則是以海上遇難在竹筏上漂流的船員為題材,內容較為灰暗傷痛,曾獲得最佳廣播戲劇節目金鐘獎。

不可否認,就創作材料上,一本書會會比一齣戲容易被原封保存,細水長流地被閱讀。高前就在「延長劇本生命」的心理下,將這批電視、廣播劇本挑選出來付印出版成書冊。戲結束後,劇本留下來了。就好像《老殘遊記》裡的王小玉說書,後人靠著劉顎的文字去追想、幻想,那在舞台上活靈活現的形像和聲音該是如何?閱讀劇本時,讀者必須更為主動參與想像,這也是劇本的特殊閱讀方法。

其實高前的劇本,無論電視劇、廣播劇、話劇,體格上屬於一脈相傳,都是一種以對話為主體的文體。除了簡單的場景或音樂氛圍暗示,讀者必須從對話中去理解對話者的關係、性格,以及故事發展。去年高前又出版一本《編劇的前置作業—六十年廣播電視編劇經驗實錄》,關於編劇的經驗談。

近年來高前膝關節退化,較少對外活動,不過仍定期出席教會活動,閒時讀書看電視,特別喜歡有豐富史料根據的大陸歷史長劇。

高前:1925年生,原名高寶忠,字鑑和,河北省任邱市北門家塢村人,少時即離開家鄉隨叔父出外謀生。南京國立戲劇學校第十屆畢業,1948年到台灣任職陸軍演劇隊隊長、女青年工作大隊教官等。台視、華視編劇班講師。從事專業劇本寫作六十年。1972年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仍寫作不輟,估記至1990年為止,寫過話劇25本,廣播劇300多本,電視劇100多本,著作等身。

本文原載於《文訊》第300期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