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2

流水速記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於1988年創辦,每兩年一屆的「中國戲劇節」,被稱為是「中國戲劇藝術領域最高規格、最高水準的演出」,與中國文化部主辦,始於1987年,三年一屆的「中國藝術節」齊名。「中國戲劇節」和「中國藝術節」皆為全國性的活動,每屆在不同的省縣城市舉辦。本屆中國戲劇節,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廈門市政府共同主辦;從2009年11月28日至12月13日在廈門舉行。

佔地利之便,中國戲劇節首度有台灣來的劇團參演,分別是國光劇團的《金鎖記》(京劇),台北藝術大學的《吶喊竇娥》(現代劇,在大陸稱為話劇),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的《李香君》(崑曲)。另外,還有由廈門歌仔戲劇團與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聯袂,海峽兩岸藝術家首次合演的歌仔戲《蝴蝶之戀》。我因此有機會隨團參訪中國戲劇節。(圖為《吶喊竇娥》)

出發前我搜尋到廈門市政府發佈的新聞稿說:「第11屆戲劇節創下了六個第一,第一次在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舉辦;第一次實現多題材劇目參演,第一次實現台灣劇目整體參演,第一次實現兩岸地方戲劇團共同合作的劇目參賽,第一次實現企業參與中國戲劇節的舉辦,第一次由保險公司免費為全部參演人員辦理人身意外傷害險。」

再翻開承辦、協辦單位: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戲劇家協會、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文化局、廈門市文聯、集美大學、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福建中煙工業公司、廈門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協辦。預計有28台戲,56場演出。其中,藝術表演團體人員約2500人,賓客5000人。演出是對外售票的(票價從60-380人民幣不等)。

除了台灣3部(台)戲之外,其餘25台戲是從全中國17個省127台戲中精選而出,涵蓋了戲曲、話劇、歌劇等共21個劇種。想來不同的劇型要放在一起評選,想必非常不容易。聽說評選員大都從北京老遠來待十六、七天連著看戲。戲劇節期間平均一台戲演兩場,幾乎天天有兩個演出,其中夾有四次點評會,也就是將所有表演分為四個階段做點評,最後再評選出優秀劇目、編劇、導演、舞美、音樂、表演等獎項。

來自大江南北的劇目包括話劇類:總政話劇團的《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上海保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梅蘭芳》、浙江越劇團的《紅色浪漫》、瀋陽評劇院的《我那呼蘭河》、黑龍江省龍江劇院的龍江劇《鮮兒》等;戲曲類則有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大樹西遷》、河北梆子劇團的《女人九香》、揚州市揚劇團的《縣長與老闆》等等等,音樂劇有:廈門市歌舞劇院的音樂劇《停一停,等等我們的靈魂》、包頭市九原區烏蘭牧騎的二人臺《西口好人》、總政歌劇團的歌劇《太陽雪》。

我隨團的《吶喊竇娥》劇組共七十三人,第一梯次技術人員26日已先行從台灣飛往廈門蓮花影劇院裝台,導演以及演員在27日抵達。這一天,吃完中飯之後全體立即進劇場。蓮花劇院的舞台屬於鏡框舞台,面積比北藝大表演廳大,但燈桿和燈具種類卻不如北藝大多。據知燈光組自己提了五十隻燈跨海,然後舞台組和燈光組又為了該掛幕或該掛燈協商不停,最後壓斷一支桿子。(圖還是《吶喊竇娥》)

29號演出,28號下午開始修cue。上午導演陸愛玲、服裝設計靳萍萍、劇場設計主任王世信、展演藝術中心主任詹惠登,前往廈門大學參訪並介紹《吶喊竇娥》。廈大是全中國十三所重點大學之一,嘉庚式上中下西的建築體令人印象深刻。魯迅曾在廈大講學,所以校園內有魯迅的雕像和以他為名的紀念館。附帶一提,知名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林語堂、顧頡剛、陳萬里都在廈大名人廊上。我已故的指導老師姚一葦也是廈大畢業的。

《吶喊竇娥》取材自元曲名劇《竇娥冤》,讀中文系的無不知曉。其實留法的陸愛玲導演大學時也讀中文系,她說閱讀關漢卿的本子時感到其中,關於竇娥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還有很多空白處,有很多想像空間。創作從想像開始,這齣戲以影像、裝置、肢體等現代手法,交錯處理著竇娥的生活姿態和哲學思考。

想不到廈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也有好幾名來自台灣,專攻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他們和中文系的學弟妹組團隔天就要以一齣原創話劇《日租房》去福州參加第四屆福建藝術節。這雖然是一個業餘型的「青春話劇」,也僅演出兩場,但觀眾數預估可達六千人,這是台北小劇場所望塵莫及。(《日租房》後來還繼續到漳州巡迴)

《吶喊竇娥》年輕的劇組人員被劇院的大嬸稱為「國家的棟樑啊」。趁「國家的棟樑」們在做最後的技排之時,我去參加戲劇節的開幕式暨開幕表演《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這是我第一次看所謂的「政論體」話劇。這種劇起源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德國,經俄國發揚光大,然後傳到中國。觀眾席中有中國劇協副主席、廈門副市長、國際劇協主席拉門度•馬珠姆達、台大教授曾永義等嘉賓雲集,因而舞台前攝影機一字排開,氣勢相當磅礡。

接著連兩天我又陸續看了廈門歌舞劇院《停一停,等等我們的靈魂》和金蓮升高甲戲團《阿搭嫂》的排演--剛好話劇、音樂劇、戲曲各看一種;順便打探一下大陸觀眾對已演出的兩台台灣戲《金鎖記》和《吶喊竇娥》的風評如何。大陸觀眾看完戲不會三緘其口,往往還沒走遠即開口跟朋友講戲。依我觀察觀眾群分兩類人,一類是行家,也就是場外「立評」的主角;另一類是湊熱鬧的一般市民,他們就像進茶館聽說書一樣,會自動走進走出上廁所,在座位上拍照,錄影,吃東西。

雖然已經是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廈門的天氣和煦如春,陽光瀲灩。七個表演劇院分佈在廈門市六個行政區的其中五個,從濱海的小白鷺到離得最遠的同安文體中心劇場搭taxi要一小時左右,不能算近。中國大部分的劇院不管省級、縣級,都是公家劇院、公家劇團,職業化的程度令人羨慕。又或者因為能參加這個戲劇節的都是斥資上百萬的製作,同省只有一兩團能入選,所以都是相當具規模的團隊。舉例來說我看排的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有超過六十年的歷史,他們有自己的演員、舞美、導演,但也同時可以外聘舞美、編劇、導演來參與製作。像參賽的這齣《阿搭嫂》就邀請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的導演來共同執導。這台戲從去年到今年已參賽過地方戲曲,並在廈門市各鄉鎮巡迴多場。由於他們屬於公家劇團,這種下鄉巡演都是免費的。

觀眾普遍對《金鎖記》評價很高,女主角魏海敏已經得過中國演員最高榮譽梅花獎,中國戲迷們對她並不陌生。《吶喊竇娥》的形式叫中國觀眾感到驚喜,很多人認為下半場竇娥上刑場比上半場竇娥青春期的刻劃「戲劇性」更強。當他們知道演出者都還是學生時不禁大吃一驚,嘆服北藝大的學生竟與職業劇團拼場,實力不弱。

直到截稿日,戲劇節尚未閉幕,不知結果如何。舞台上的比較是簡單的,但戲劇環境的比較則是複雜的。不管如何這次中國戲劇節,兩岸戲劇的交流,在許多人心版上都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相關新聞:
http://www.ccdy.cn/pubnews/563892/20091121/590814.htm
<文化傳播網>第十一屆中國戲劇節至少有四大看點
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323248
<新華網>台灣戲劇作品首次亮相中國戲劇節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2464/2009/11/17/4465s2678394.htm
<人民日報>中國戲劇節將開幕 台灣劇首次參評
相關網站:
中國戲劇家協會:
http://www.chinavista.com/experience/theatre/
金蓮升高甲劇團:
http://www.xmjls.com.cn/
日租房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izufangjuzu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