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兩岸戲劇教育~~專訪北藝大戲劇系主任黃建業

今年(2009)秋天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任黃建業率領林國源、姚海星、林如萍、劉守曜幾位表演老師及一名研究生,和高雄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李季紋和杜思慧等,參加由中央戲劇學院舉辦的兩岸戲劇教育交流活動,並觀賞第二屆北京大學生戲劇節的演出。隨著兩岸戲劇交流越來越頻繁,戲劇教育的交流更為基本而深入,為此筆者特別採訪帶隊的北藝大戲劇系主任黃建業。

北京大學生戲劇節從10月16日至26日,來自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19所大專院校、25個劇目展演並正式競賽,還特邀請來俄羅斯聖彼得堡藝術學院学院、韓國中央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分別以《哈姆雷特》、《哈雷彗星》、《趙氏孤兒》作為展示劇目。

黃建業說:此行收穫最多是中戲戲劇課程的實際觀摩。整個行程上沒有太多官式拜會,而是貨真價實的交流與學習。中戲的老師們也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極誠懇熱情地交換意見,讓他感到非常愉快。

六十年歷史的中央戲劇學院,前身是延安鲁迅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及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50正式成立後,奉行史坦尼斯拉夫斯系統的表演訓練,在寫實表演系統上道地而紮實,是全中國排名第一的戲劇學校,鞏俐、章子怡、黃磊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校友。做為全中國排名第一的戲劇學校,從各省而來的學生都是一時之選,男的帥、女的美,兼之聰明靈巧,學生素質高且整齊,是黃建業主任的第一印象。

台灣的教師團們實地參觀了中戲表演的基礎課程:台詞、聲音、形體、表演四門,每一門課都是分別開課。聲音課包括了發音和歌唱,形體課包含了宮廷舞、現代舞、芭蕾舞等各式舞蹈和國劇身段、武功,台詞課則包含呼吸、吐氣、單音,到繞口令,然後進入台詞的抑揚頓挫和不同情緒….. ;表演課著重於角色的心裡分析和表現手段。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紮實訓練到。

另外老師們也參訪了導演課程,讓學生各自選出名劇的一小片段做實地演出與互相講評。與北藝大不同的是,導演系的課程呈現,是由同班同學互為導演和演員,而不從表演系找同學幫忙,這一方面是由於中戲導演系的學生也要修相當學分的基礎表演課,另一方面藉由這過程,導演也親身體驗做為演員,與別的導演溝通工作時的感受和技巧。在戲後講評時,幫忙演出的同學也會提出質疑。

和台灣的戲劇教育相比,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大陸是套餐,台灣是自助餐。因為大陸有非常明確而精準的表演系統核心—史坦尼夫斯拉斯基,台灣則吸收了各式各樣的理論體系,史坦尼、方法演技、葛羅托斯基、歐洲形體默劇……,不同的老師教授不同的體系,課程多樣可挑選。於是前者單一而深厚,後者多元而活潑。中戲表演教育是一條鞭式的,對核心技巧掌握精準,套句俗話就是基本功好,但課程的選擇性就不若台灣多,但相對地台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焦點分散,功夫不夠紮實。

黃建業將參訪拍攝的錄影帶帶回北藝大,放給學生看。親眼所見,自我比較,比老師們苦口婆心諄諄提醒要有用得多。建業老師說大陸教育面對的課題部分和台灣類似,就是新生代都是在物質較為優渥的環境下成長,較為嬌慣。然而現在中國大陸的社會宛如八零年代的台灣,正處於一個社會鬆綁、理想和資源都向上提升的黃金期,學生們普遍充滿對理想的高度渴望,以及對外求知的活力。

反觀台灣現在的學生專注力不足,散漫,不夠努力,熱情裡面缺乏溫度。這或許是整個社會的氣氛影響,有人說台灣人正陷入政治過度發燒、歇斯底里後的空虛。「發現真實是這樣令人沮喪,我們有種經歷世故的空虛,年輕人便也更集中於追求現實享受。」

面對未來,台灣年輕一代是否完全沒有優勢?建業老師說,現代文化的精緻和人文層面,台灣人是真的懂得精髓,同時也真正瞭解沒有禁忌的自由,要努力在藝術上把握這點傳達出來。最怕的是在浮誇不實的口號底下打混,弄得商業不夠商業,藝術又不夠藝術,甚麼都半調子、水中間,那就真的沒甚麼可說了。
實際上這趟參訪對北藝大的課程安排上會有甚麼影響?黃建業說,實際上北藝大戲劇系的學生課程是很吃重的,各種課的學期呈現,學製、畢製,經常排練到深夜。因此他覺得重點在於整合這些呈現,貴精不貴多,讓學生的精力更為集中,朝向更精確和更紮實。
(刊載於中華戲劇學會第18期會訊)
中央戲劇學院
台北藝術大學
第二屆北京大學生戲劇節閉幕 各獎項最終揭曉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