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我看曉劇場曉戲節《第一夜》

曉劇場《第一夜》
時間:7/2-7/11
地點:曉劇場藝文空間(和平西路三段 218巷三弄三號一樓)
部落格

從文林北路(明德站)到和平西路(龍山寺站),曉劇場一直都有在自家團址辦曉戲節的傳統。老公寓打通,地板鋪黑膠,架上簡單的音響和燈光,就成了排練場兼劇場,一年排出好幾齣戲,揪左右促厝邊來看戲,只要50到150塊錢,還有涼水可以喝,看戲跟買鹽酥雞一樣便宜。

據說有歐巴桑跟團長反映,說上國家劇院看戲動輒花上千元,有如從外野區看本壘板上的一顆乒乓球;到小劇場花一百五,就可以近距離聽演員呼吸,「很划算」。我將曉戲節看做一種社區戲劇教育,沒大廣告,大陣仗,但綿綿長長的,可以做很久的感覺。

《第一夜》的故事是這樣的:母女相依的單親家庭,姐姐大學沒畢業大姐就到大陸去發展事業,雖然賺錢寄回家,心靈卻離家人很遠。宅在家裡的妹妹則始終陪伴著媽媽,跟媽媽無話不談,夾在媽媽與姐姐的不歡之間。
一走進《第一夜》的現場,像走進一個居家現場:沙發、茶几、廚房、飯桌、電鍋、瓦斯爐……。兩姐妹各分東西多年,因為母親的喪禮而共聚一夜,一起煮飯、吃晚飯、擦精油、幫對方按摩、聊天,回憶小時候的點滴往事、吵架、計較媽媽對誰比較好……。

出於對「寫實」的嚴格要求,起油鍋爆香都完全來真的,從廚房飄出的氣味是貨真價實的,全場不分區的白燈管應該也是仿自現實中的家庭現場。最妙的是隔壁住著一個學音樂的鄰居,老喜歡把音樂放很大聲,隨著兩姐妹的談話內容,音樂情境很有sense跟著轉變——在劇場中我總是接受這類現實所無的「巧合」。

生死一向是曉劇場偏好的議題。《第一夜》乍看彷彿無關,其實母親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兩姐妹的談話中,就像壁上那座神龕,從開場五分鐘以後一直晾在那裏,但仔細想想好像是作為象徵的必要。

導演鍾伯淵說:曉劇場的表演路線,並沒有非意象或非寫實不可,每齣戲的目標不同,而這齣戲是希望把最寫實走到極致,讓表演猶如生活。有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劇場性和生活的關係,但是看了《第一夜》之後,我覺得這問題還沒有答案。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dear乃文,感謝你的迴響。不知是否方便轉錄這篇文章到曉劇場的部落格上。謝謝你。曉劇場育伶

naiwen 提到...

沒問題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