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7

[轉載]政府窮 藝文體驗券今年發不出

來源: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2010/07/07

藝文界高度關注的文創法將在8月公告實施,但攸關學生權益的藝文體驗券,發放時程恐再延後。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今天上午表示,近來多次向行政院爭取預算,但國家財政困難,預算編列不易,藝文體驗券可能要延後一年才能發放。

根據規畫,藝文體驗券發放對象為國小到高中學生,文建會在文創法三讀通過後,密集與藝文團體舉行座談會,並向中央爭取預算,發放方式與金額原訂今年8月公布,以明年2月發放為目標。

不過盛治仁坦言,最近多次向中央爭取預算,但國家財政困難,藝文體驗券國小到高中各發一個年級,就需要4.6億元,恐怕要等到國家財政較充裕時,再向中央爭取預算。

文建會初步規畫,藝文體驗券非全面發放,而是國小、國中與高中各挑一個年級,發放金額分別為400 元、600元與800元,發放人數約80多萬人,經費要4.6億元。

盛治仁強調,他是鄉下出身的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欣賞藝文表演,擔任文建會主委後,可以接觸不同藝文演出,也了解藝文應該向下紮根,所以藝文體驗券還是會發。另外,補貼藝文團體下鄉計畫,今年也會如期推出。

延伸閱讀:
【聯合晚報╱社論】1.6億與4000億之輕重

4000億是國光石化案的投資金額,可說是無可動搖之重。相較之下,1.6億元只能算戔戔之數。但如果這1.6億代表了民眾三萬人參與認股買地、希望保育白海豚的心願,則同樣具有「不可承擔之重」的意義。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2010/07/12(文建會漠視藝術圈)五萬票要投給誰? 藝術界:我們要自己的文化立委
從文建會今年度的預算書來看,今年國際文化交流業務整體經費近2億7千8百萬,「兩岸文化交流推展」從「國際」中獨立出來。針對獎補助費的部份來看,對國際的「對外之捐助」是350萬、「對國內團體之捐助(指前往國外)」是6789萬;在兩岸文化交流部分,「對國內團體之捐助(指前往中國)」是4116萬。補助政策有沒有傾斜?

2010/07/26

[轉載]畸形的重商症候群

作者:資深財經觀察家許啟智
來源:蘋果日報
經濟成長率是個迷人的數字,以往亞洲四小龍競相招商比較經濟發展能力,如今多了亞洲大老虎中國進場,進出口成長、外匯存底、國民所得數字比也比不完,為了輸人不輸陣,台灣來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新加坡開了賭場,中國鼓勵企業開發大西部,香港成為世界富人密度最高的地區,窮怕了的華人,要有錢才有安全感,才能是大爺!

台灣去年上半年金融海嘯導致成長趨緩,為政者對於工商大老禮遇,期望多些投資無可厚非,但過度的卑躬屈膝,讓營建財團有恃無恐大舉獵地,部分富豪們對台灣投資環境不滿政府得立刻安撫,但農民等弱勢者的抗爭則不予聞問,缺乏對社會弱勢層次的同情心,比較其他各國,台灣政府的重商症候特別嚴重,必須好好療養了!

重商症候群的第一特徵就是對富爺有求必應,有些在中國被整得滿臉麻花的大款,回到台灣就是另一個樣,只要下個條子,政府奉若神明有求必應,圈了幾塊大地等到他們高興再來動工;與富爺備受禮遇相較,對被徵地的農民政府就板出一張臭臉,台灣每年高達五百件以上的土地徵收案,大約是日本的五倍,動不動就用公權力徵地提供工商業開發,不重視平民百姓的安居權,民間抗爭不斷是重商症候的第一個後遺症。

重商後的第二大特色就是盲目招商,以農業大縣苗栗而言,已經有九個科技及工業園區規劃,各地方政府全面拼經濟,其實只要中央出面統籌整合,各縣市多得是閒置的工業用地,足夠應付返鄉台商的投資需求;如今各縣市盲目開發土地的手法,與大陸20年前拼經濟的土法煉鋼階段相似,最終千萬頃良田變廢地,今日的華中、華南大水災,中國嘗到了濫開發後、工業地及廢地無法蓄水的後果,但台灣卻無法從中得到任何啟示。

追求短利,不計長效更是重商邏輯的直接反射,以台北松山機場開始虹橋對飛一事,它確實是帶來台商商旅的便利,但對台北市民而言,這塊土地開發成綠地或工商發展區,除了可以減少飛機空污和噪音,更可以取消限建讓不少臨近土地恢復活力,提高市區的土地供給,不論就生活品質和實際利益而言,顯然此項決策欠缺良好的評估與精算,只計短利的作為,如今卻被炫耀為政績,真是讓人搖頭。

台灣九成以上的優質企業經營者,不用特權,努力打拼,才造就了今日的成長,就算有金融海嘯,如今進出口也已經回復活力,政府已經可以稍喘口氣,應該在土地政策、招商政策、產業發展策略進行長遠規劃;過度傾斜的重商走向,最終得利的並非正派老實的企業主,只能讓喊空包彈的商人予取予求,同時更犧牲弱勢民眾的利益。

亞洲四龍一虎走不出經濟數字的迷思,高成長的新加坡開始有不少人染上賭癮,韓國及香港百姓貧富懸殊,中國的長三角及珠三角良田減損驚人;台灣經濟最輝煌的民國六十及七十年代,政府官員和財團負責人通常不相往來,但企業營運毫無窒礙,經濟高速成長,台灣一度是全世界少數財富分配最平均的地區,可見得官員只要適度的協助商人即可造就經濟成長。

馬總統以蔣經國為師,深知蔣經國有十多位深交的農民、小攤販等民間友人,歷任總統民間評價最好,但如今上班族買不起高價房,農民動輒需抗爭才能保住祖傳的耕地,如果行政團隊不作改變,選舉到了,上班族、農民都是一人一票,這些人屆時可能會讓這種奇特的重商症候群得到徹底治療!

延伸閱讀:
【2010/07/28 中央社】審計部:逾2成園區土地閒置

審計部指出,行政院累計已核定開發新竹、竹南、台中、雲林、台南、高雄、龍潭、新竹生醫、銅鑼、宜蘭、后里、二林、中興新村等13個科學工業園區,截至98年底,已完成開發可出租設廠土地約1478公頃,尚未出租土地面積約323公頃,閒置超過2成;其中,銅鑼園區閒置率為64.96%、高雄園區為53.47%、虎尾園區為47.43%。

審計部表示,尚未開發的土地面積預計以徵收方式取得者(含已公告尚未徵收)644.92公頃,約需徵收補償費新台幣145.74億餘元,顯示完成開發的園區土地面積已呈現供過於求,政府又計畫投注鉅額資金新增園區土地。

審計部說,已函請國科會督促改善,國科會函復稱,為避免土地徵收爭議及耗費公帑開發後,園區發生閒置,考量開發園區時,將審度國內外經濟情勢及廠商用地需求等因素,並將閒置工業區一併納入評選,以充分運用國土資源。

另外,審計部決算報告也針對健保財務提建議,報告指出,截至98年度止,全民健保納保人數達2302萬餘人,大部分國民都享有醫療保障;不過,從民國88年度起,全民健保保費收入就不敷支應保險給付,而且歷年提列的安全準備已於96年3月用罄,98年度財務缺口擴增至316億餘元,截至98年底止,待填補的保險收支短絀遞增至582億餘元,舉借金額達1365億元。

審計部說,雖然民國99年4月起,健保保險費率調漲至5.17%,並調高投保金額上限,不過,現行調漲的費率,仍比精算民國99年至103年的平衡費率5.65%低,而且僅能維持2年的收支平衡,健保應積極檢討開拓財源,杜絕醫療浪費,加速推動健保改革,以維健保長期穩健及永續經營。

針對ECFA部分,審計部指出,依據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簽訂ECFA的影響,對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進出口、貿易條件、社福方面均有正面效益;其中受惠產業以石化、機械及紡織中上游等產業最為明顯。

審計部表示,惟根據經濟部預估另有毛巾、寢具、織襪、內衣、毛衣、製鞋等17項傳統產業將受到衝擊;因此,應針對競爭力較弱及受貿易自由化衝擊的產業,就產業升級、補助、風險控管及行政支援等擬訂完善、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以及對受影響的勞工,採取必要的勞動轉業、輔導或訓練措施,以確保衝擊程度降至最低。

2010/07/23

[預告]2010大學戲劇聯展-仲夏夜之SHOW

從2006年起舉辦的「大學戲劇聯展-仲夏夜之SHOW」已經連續舉辦四年,今年已堂堂邁入第五年,而參與的學校也由原本的四所年年增加為六所學校七間系所。今年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辦,中華戲劇學會協辦的「2010六校七系大學戲劇聯展-仲夏夜之SHOW」,從南台灣到北台灣,六校七系,共七檔演出,自7/24(六)起每周兩場(周六晚間七點半,周日下午兩點半),均免費索票,逢周日場還有劇評會。

原則為預先電話索票,現場開放兩百張,12歲以下需家長陪同。場次如下:

7/24(六)7/25(日)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天亮以前我要你》:周慧玲劇本,王婉容老師領軍,道具特地從台南旅運上來裝台完畢,這週就要演出了。

7/31(六)8/1(日)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洛希極限》:對還沒裝台的團隊來說,就只能在紅幕前show,學生原創劇本,聽說靈感來自天文學的洛希極限,不過現場看到的片段像八點檔家庭倫理劇。




8/7(六)8/8(日)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家庭生活》:許正平劇本,分崩離析的家,好像每個人都出走了。台語演出。






8/14(六)8/15(日)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Proof》David Auburn美國劇作家劇本,綠光曾演過兩次。包含親情、愛情、自我追尋的寫實劇,這種戲就是看演員演技。



8/21(六)8/22(日)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WHY木蘭今晚排不成》:國劇系的同學主演,讓戲曲身段與現代動作同台對話。





8/28(六)8/29(日)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Knock!Knock!》:從當代英國劇作家Ray Cooney《Out of Order》改編成國民黨民代與民進黨秘書的偷情幽會喜鬧劇。距離演出還有一個月,先派出兩個人做對口相聲。

9/11(六)9/12(日) 19:30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Play Games》第十二屆台北文學獎優選劇本,關於不再長大的母親與不斷老去的女兒的故事。講話的是導演。

《蘇格拉底之死》讀書筆記

看完《波羅塔哥拉》乾脆把晾在書架上很久的《蘇格拉底之死》翻出來重讀。西元前399年雅典,蘇格拉底被起訴並被判死刑的過往,透過柏拉圖的「記述」重現眼前。

柏拉圖(Πλάτων,B427-B347)並非以故事體或報導體重現這個事件,而是以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B469-B399)長篇獨白式的自我答辯辭,他在獄中與朋友柯賴陀(Crito)的對話,以及臨刑見證者之一費多(Phaedo)在答覆朋友時的一五一十的追述,三篇「記述」呈現這件事,以「事證都攤在眼前,自己判斷吧」的姿態,將作者自己的聲音完全退避隱藏。

當時希臘已經有法庭,有起訴者,有陪審團,並以投票表決做出審判,還規定死刑不得在一天內定讞。不過沒有辯護律師制度,被控罪者必須親自答辯—想必這是古希臘人對辯論術趨之若鶩的理由之一。作為哲學的外在技術和應用功用,卻被大多數人拿來取代內在精神,像蘇格拉底被很多人視為辯士(Sophist)的代表,背後的意義是「雄辭狡辯者」。

前一篇提到的波羅塔哥拉,藉著講學授課累積財富頗豐,被視狡辯者之最的蘇格拉底反倒拒絕收徒,一生過得兩袖清風,也不從政,也不到處旅行發表演說,除了打仗出征和參加運動會外,不曾離開雅典。很晚婚,七十歲時大兒子才將屆成人,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在言論開放自由、信仰體系也鬆散的雅典,蘇格拉底被人起訴的理由是:「不敬神」和「腐化年輕人」,相當莫名其妙,想必蘇格拉底自己也覺得相當憤慨,答辯時態度措辭強硬,毫無討饒、求情的意思,這使得欲加之罪者更恨得牙癢癢,欲除之而後快。第一輪投票,二八一票對二二零票,被告有罪。

從這裡看來,蘇格拉底不是真正能「說服別人」的辯論家,倒像是相當「堅持已見」的演說者。他說自己奉了阿波羅的神意來啟蒙雅典人,說自己沒有智慧,但至少知道自己無知,還勝過不知自己無知者;這番說辭絕不可能化敵為友。這時蘇格拉底似乎心灰意冷,想自己一生淡泊名利,孜孜矻矻所為何來?說自己七十歲已白髮蒼蒼,懶得被放逐到異鄉過活,也沒有錢繳罰款,這番態度害他流失了更多同情票,第二輪投票,三百票對兩百票,蘇格拉底被判死刑。

這時蘇格拉底說:「不義跑得比死亡更快,我垂垂老矣,死亡已趕上我;原告生龍活虎,不義已趕上他們。……我去赴死,你們求生,哪條路好走只有天知道。」頗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感慨。

這些是《申辯篇》的內容,接下來《柯賴陀篇》。柯賴陀(Crito)是雅典富商,與蘇格拉底同年,他賄賂看守員到獄中找蘇格拉底,說明知有辦法破財消災,把蘇格拉底弄走出逃,卻讓這無可取代的朋友死掉,這將讓他丟臉丟死了。但是蘇格拉底不為所動,反而說服了柯賴陀:死才是他正確的選擇。這時,蘇格拉底恢復了他辯論家的水準,讓柯賴陀一步一步不自知走進蘇的邏輯,終於像是自己同意了蘇的觀點似的。

最後一篇,蘇格拉底另一個朋友費多(Phaedo),巨細靡遺講述了蘇格拉底臨終前那一天的情形,包括一整天所有陪伴在蘇格拉底身邊有哪些人,蘇格拉底說了甚麼話,甚麼姿勢,甚麼表情,如何先送走妻兒,如何對待送毒藥來執行死刑的人,如何安慰依依不捨的朋友們,如何喝止情緒崩潰哭泣的他們--這些討論著哲學設法再從蘇格拉底身上得到金玉良言的男人們,強自鎮定,保持風度,但到親眼看蘇格拉底喝下藥汁後,都再無法克制地落淚了。

不知道為何這時我也落淚了,不只為一個無辜人的死,也為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許發現作為城邦的進步和榮盛的準繩和指導--理性,在人性激情慾望面前顯得如此無能為力,蘇格拉底的死對柏拉圖影響甚深,他對政體完全失望,開始出外遊歷尋求知識,在四十歲那年返回雅典,創立了自己的學校—學院(Academy),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高等學府,後來大學的前身。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AD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學院培養出了許多知識份子,其中最傑出者為亞里士多德。

2010/07/12

從《波羅塔哥拉》談小劇場在幹甚麼

因為停演的關係去退通告,不料電台主持人說,想聊聊小劇場對社會藝文教育的貢獻。我為這題目想了又想,該如何講得輕鬆有趣,同時又表達我的想法。唯一想到最近重讀的《波羅塔哥拉》,這是一本柏拉圖對蘇格拉底言行的記錄式創作。

哲學家一詞源自希臘,意謂「愛智之人」,雅典更是其中有名的愛智之邦,人們在露天聚會中討論和思辯哲學,蔚為風氣,甚至有人為此開班授課。波羅塔哥拉(Protagoras) 是當時一位知名智士,非雅典人,但智慧和德行在城邦間已享聲譽,甚至開班教學,頗有資財。距今約兩千五百年(西元前四三二年)時,德劭的波羅塔哥拉來到了雅典,盛年的蘇格拉底特地趕來,與波羅塔哥拉進行一場辯論。

蘇格拉底的辯論方式常先不表明自己的觀點,而從別人的立論出發提出問題,直到對方發現自己的回答與原先的立論互相矛盾,不得不承認錯誤。蘇格拉底這麼做並不是為了挑釁或耍嘴皮子,而是想藉此探索真理的所在。你可以說他揭示了真理必須在不斷自我懷疑之中完成;但也可以說凡事宜持中庸之道,過頭則危,蘇格拉底因愛智過了頭,懷抱一片「純真之心」到處探求真理,不知不覺得罪不少人,最後甚至因此而死—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總之,辯論剛開始時,波羅塔哥拉也被蘇格拉底詰問得有點下不了台,而怏怏不樂再答,逼使蘇格拉底不得不致歉並退席,表白因為尊重波羅塔哥拉身為德行教師的身分,所以特來請教德行是否可教、可由學習得之,絕非有意找碴。

蘇格拉底被聽得熱鬧的旁聽眾給強力挽留下來,波羅塔哥拉於是不便違拗眾意答應,這是書中一段插曲。

蘇格拉底的辯論路徑如下:先從為了賢明的人卻往往有凡庸的兒子,凡庸的父親卻可能生出賢明的兒子,質疑智慧和德行的可教育性。接著又從人們講到泥水、木工、醫學、彈琴等技藝時,無不聽從專家的意見,鄙棄門外漢說三道四;然論及公民應有的政治德行時,人人皆可發表意見,並無門內門外之分,懷疑德行是否為跟知識一樣必須通過練習和教導而得之。

波羅塔哥拉斯提出德行包含智慧、勇敢、節制、公正、虔誠五項,蘇格拉底又問這五項和德行之間整體和部分關係--像眼耳口鼻之於臉孔,還是像一部分金子之於一大堆金子?這一問又再度問倒了波羅塔哥拉。

最後蘇格拉底精彩結辯:「儘管許多時候一個人具備了知識,他們卻不認為是知識而是別的東西主宰著他:有時是激情,有時是快樂,有時是痛苦,偶然會是情慾,經常的是恐懼。他們把知識看成奴隸一樣,受其他一切牽來扯去。......」與其說人受知識所支配,不如說人受快樂與否所支配,選擇快樂,趨避痛苦。然而,當衡量快樂是否超過了痛苦之時,便有了「同樣大小的東西,看起來近的似乎大些,遠的似乎小些」的迷思,或要「當前的快樂或日後的快樂」的選擇,或「表象的快樂或深層的快樂」的釐清--而既有計算和分析,就是一種知識。智慧或德行正是這種知識。

辯論到這裡,波羅塔哥拉已對蘇格拉底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蘇格拉底卻發現自己也許錯了:智慧或德行既然是種知識,理當可以教導和學習。

從這個討論中其實可以發現蘇格拉底其實不純愛智,更關心智德對人生對社會的影響是甚麼,但這麼熱血於人世應用的哲學家最後卻被控敗壞人心而死,我想柏拉圖一定對此抱著巨大的不平才不斷透過書寫還給一代聖哲之本來面目......。

從《波羅塔哥拉》的結辯,我不禁想到類似的問題:欣賞藝術對人生到底有甚麼作用呢?劇場憑甚麼要觀眾付費欣賞呢?我也很想問:市場邏輯當道,既有豪華製作高票房的大劇場,為什麼偏偏有人仍鍾情小劇場?現實裡虛假的演技到處可見,人們再付費進劇場又為了看到甚麼?

如果說大劇場就是為了演繹一般認定的「表演」,並力求精準和美麗;那麼小劇場或許就是唯一會質問、反省、破立「表演到底是甚麼」的地方吧--有時竟會以反表演的姿態確定表演的需要。小劇場是對那些「大家覺得理所當然之事我卻感到質疑」的人而設的地方,付費觀賞也因為認同「質疑」是一種價值。雖然小劇場因為門檻低,品質有時並不整齊;太開放,所以甚麼樣的形式甚麼樣的居心都可以被收納進來;但小劇場的真正精神在於一種超越表面的美,只有足夠自由開放的社會才可能蓬勃的一種藝術形態。然而台灣社會對從八零年代至今為止一點小小的成績,顯得陌生又漠然。

這些話我都沒辦法在廣播節目裡說出來。和主持人聊了一點文創、聊了一點表坊和雲門、聊了一點幼稚園的畢業典禮,聊不到《波羅塔哥拉》,兩千多年前的故事畢竟太遙遠。傳說中,斯巴達人經常保持沉默,必要發言時則扼要精短、寓意深遠;我想我還做不到。

我看曉劇場曉戲節《第一夜》

曉劇場《第一夜》
時間:7/2-7/11
地點:曉劇場藝文空間(和平西路三段 218巷三弄三號一樓)
部落格

從文林北路(明德站)到和平西路(龍山寺站),曉劇場一直都有在自家團址辦曉戲節的傳統。老公寓打通,地板鋪黑膠,架上簡單的音響和燈光,就成了排練場兼劇場,一年排出好幾齣戲,揪左右促厝邊來看戲,只要50到150塊錢,還有涼水可以喝,看戲跟買鹽酥雞一樣便宜。

據說有歐巴桑跟團長反映,說上國家劇院看戲動輒花上千元,有如從外野區看本壘板上的一顆乒乓球;到小劇場花一百五,就可以近距離聽演員呼吸,「很划算」。我將曉戲節看做一種社區戲劇教育,沒大廣告,大陣仗,但綿綿長長的,可以做很久的感覺。

《第一夜》的故事是這樣的:母女相依的單親家庭,姐姐大學沒畢業大姐就到大陸去發展事業,雖然賺錢寄回家,心靈卻離家人很遠。宅在家裡的妹妹則始終陪伴著媽媽,跟媽媽無話不談,夾在媽媽與姐姐的不歡之間。
一走進《第一夜》的現場,像走進一個居家現場:沙發、茶几、廚房、飯桌、電鍋、瓦斯爐……。兩姐妹各分東西多年,因為母親的喪禮而共聚一夜,一起煮飯、吃晚飯、擦精油、幫對方按摩、聊天,回憶小時候的點滴往事、吵架、計較媽媽對誰比較好……。

出於對「寫實」的嚴格要求,起油鍋爆香都完全來真的,從廚房飄出的氣味是貨真價實的,全場不分區的白燈管應該也是仿自現實中的家庭現場。最妙的是隔壁住著一個學音樂的鄰居,老喜歡把音樂放很大聲,隨著兩姐妹的談話內容,音樂情境很有sense跟著轉變——在劇場中我總是接受這類現實所無的「巧合」。

生死一向是曉劇場偏好的議題。《第一夜》乍看彷彿無關,其實母親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兩姐妹的談話中,就像壁上那座神龕,從開場五分鐘以後一直晾在那裏,但仔細想想好像是作為象徵的必要。

導演鍾伯淵說:曉劇場的表演路線,並沒有非意象或非寫實不可,每齣戲的目標不同,而這齣戲是希望把最寫實走到極致,讓表演猶如生活。有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劇場性和生活的關係,但是看了《第一夜》之後,我覺得這問題還沒有答案。

2010/07/08

美國的小劇場運動

香港劇評人小西拿公費到紐約晃悠,到外外百老滙的小劇場重鎮「La Mama」考察,窺見美國五十至八十年代「外外百老滙劇場」運動,以及美國實驗劇場史的縮影。詳見「La Mama」:一部美國實驗劇場活的歷史(紐約)。從沒去過美國的我,只能借小西的文章想像,揣摩美國的「小劇場運動」:
1961年,藝術總監Ellen Stewart所一手創立「La Mama」。「La Mama」地處屬於紐約下城東邊(Lower East Side)的「東村」(East Village),是美國戰後實驗劇場與小劇場(所謂「外外百老滙劇場」)的重要發源地。
現在,「La Mama」擁有三座劇院(面積較小的The First Floor Theatre與The Club,以及空間較大的The Annex)、一所藝廊以及一棟六層的排練室。除此之後,「La Mama」還擁有一所偌大的檔案室。
進入「La Mama」檔案室者可以上網(archives@lamama.org)預約。你可以在那裡找到「La Mama」歷年演出的資料、海報、錄像、道具、服裝、佈景、剪報、出版,甚至最初以開咖啡店作幌子經營地牢劇場(The Club的前身)時所使用的餐牌。

小西說:
「La Mama」以至整個「外外百老滙劇場」運動誕生的社會背景,不是什麼迷惑人心的創意文化產業論述(雖然紐約百老滙劇場早在二十世紀前半期已高度產業化),而是六、七十年代燒遍整個美國(以至全世界)的反越戰運動、黑人、女性主義、同志等等民權運動。要知道,當時還沒有黑人劇場、女性主義劇場、同志劇場,而因緣際會,「La Mama」正正為各路的騎呢古怪份子,提供了可貴的創作空間。Ozzie一再強調,Ellen Stewart重視的,是來的人「有什麼話要說」,這固然是時代使然,而搞「外外百老滙劇場」也不會發達。
「有什麼話要說」是小西認為重要的小劇場精神,是一種「回應這個時代」的熱情,而非創造「被動的文化消費」的計算。

想想台灣這些年來「專業主義」、「文創概念」的聲浪甚囂塵上,同業間每每相詢:「有沒有賣點?」、「有沒有市場?」、「如何操作行銷?」;公家策展單位動輒拿「結合本土文化並與國際接軌」當標準做出一堆大而無當的製作,還有:「沒有劇團你如何申請專業創作?」、「沒有行政就不可能創作。」的殷殷告誡。以及從大一就被教導寫企劃案、用臉書和部落格宣傳等都是「文藝創作」一部分的數位文藝系學生。還有一面說羨慕舊時代的做小劇場方式一面發出:「你給我多少錢叫我做多少事?」怒吼的新人類,在在都使我認為時代精神早已移形換位,不可輕語理想。

很不想再說,不願顯出「前朝遺老」的陳味兒,每一次回顧都是為了把將未來看得更清楚。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