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4

【戲外拾瑣】身體記憶


看完《白色巨塔》後,我一度追山崎豐子小說改編的長篇電視劇,但《華麗一族》、《不毛地帶》都令人失望,其中關於日本人戰後精神尊嚴與經濟社會的重建,沒有任何超越民族的視野。

譬如《不毛地帶》描寫日本軍官在滿州國投降後為蘇聯俘虜,在西伯利亞遭不仁道的勞改奴役,十年後返回日本社會,投入商業戰爭,重新尋找立身之道。主角昔為國家菁英,今為身心俱殘初老人士,返國後與社會脫節,與家人形同陌路,反而與當年一起在不毛地帶受煎熬的戰友,宛若至親。

並非不明白戰爭對每一國家的個人來說都是悲劇的道理,但畢竟立場造成視角迥異,就像叫猶太人看德國納粹軍人的自傳電影一樣,我們無法忘記是誰挑起戰爭、害無數無辜者喪命,看他們一味以戰爭的受害者姿態出現,自憐自艾,不知反省,實在肉麻;即使男主角是帥氣的唐澤壽明。


其中有一幕戲,還算有點意思。那是主角的長女出嫁前夕,她是家中唯一對父親還有點記憶的孩子。婚前拜謝父親,父親無言可贈,只提出一個要求。

「請讓我背著妳走一走。」父親卑微地懇求。

於是二十幾歲的成熟女人,爬上五十多歲老人的背,讓父親馱著她在窄矮的房間內吃力步行,氣喘吁吁,卻激動得淚眼漣連,連聲感謝。可能有行為的文化意義,但畫面絕對稱不上美觀。要彌補十一年的空缺,明明可以選擇看照片,長談三天三夜,重遊從前一起去過的地方……,何以偏偏要用選擇用腰背、膝腿、疼痛和壓迫,來紀念或記憶女兒和他的最後一次獨處?

十一年的記憶空白,生命必要時刻的不在場,在心中反覆縈繞的思念,睽違多年未洩的話語,都不比牢牢實實的身體記憶,而必須用這種笨拙、吃力、樸素、原始的方式回填、彌補。

那一刻,超越人與人的國籍、身分、立場,甚至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渴望聯繫卻又往往失之交臂的楚痛,無法形容;再創造一段身體記憶,是為了永遠烙印在自己的身上。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