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8

從雲門大火開始,我們討論……

每周看戲俱樂部夥伴們的資訊轉寄整理。


Zen 發展文創,文化團體得先求活:「對台灣文化演藝團體無法走向商業化,無法自負盈虧,只能期盼政府或企業單位補助的現象,深感憂心。」我相信是出於一番好意,也代表很多人的想法,但台灣文化演藝團體真的「只想」期盼政府或企業單位補助嗎?又怎麼給予大眾「只能」期盼政府或企業單位補助的印象呢?

雲門排練場大火,社會大眾才「驚覺」到:台灣拿最多國家補助、頂著「台灣之光」的光環、經營上也可圈可點的舞團,竟長年以違建鐵皮屋裡為排練基地,更別談常駐表演廳了。但雲門的狀況,其實在台灣藝文圈還算頂好的了,而台灣並非只有林懷民一位卓越的藝術家,更有許多具有潛力的年輕表演藝術工作者,他們的待遇比雲門差十倍、百倍之多,他們該如何生存下去呢?

這也就是雲門一把火不僅燒出雲門的問題,也燒出藝文界人士之共憤的主因(共憤中又夾帶「沉痾已久」的無力感)。

中時記者陳淑英專題報導(20080226)一個「錢」字 壓垮表演藝術界 :「我們從不認為政府要養我們,但藝術真的不是營利事業,不是製造業,它不一定有買主。每齣創作背後就是成本,這是宿命。……」

就在此刻,劇院龍頭兩廳院宣布:場地租金漲幅在二○%至三○%間,持平之論:「在沒有與藝文界團體溝通下,斷然漲價,突顯強勢心態,如果執意反應成本,只會反應出受轉價使用者的苦處,衍生出表演藝術團體的生存問題,也間接影響表演藝術工作者之生計問題。令民間表演團隊的經營更雪上加霜。」

藝文最前線雲門大火燒出政府沒有文化政策!藝文團隊苦撐! :「四年來我們換了四位文建會主委,沒有連貫有效的文化政策,.....」

表演藝術聯盟誰令表演藝術成丐幫?呼籲政府拿出良心!,列舉香港和台灣性質類似的表演團隊經費補助數據比較,得出一個令人汗顏的結果:「(台灣)表演藝術只能「活著」,是因為政府和企業、投資家,沒有真正認清表演藝術的產業價值,造成生態嚴重貧乏。」

表演工作坊賴聲川也說政府忽略文化程度 不可思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年補助文化團體的經費總共才新台幣一億元,要分給六百多個團體,像表演工作坊還是比較幸運的,每年填表、去報告,也才拿到三百萬元的補助,而香港一個小型表演團體一年就可以拿到香港政府補助兩千萬港元到五千萬港元。就像林懷民說的,台灣的文化團體拿到的補助實在低得「可笑」。」

但問題真的只是錢?還是用錢的方式?是場地不夠?還是經營場地的模式?

用錢
【聯合報文化園區新聞群2007/2/11】250個地方文物館 蓋完後沒人管……

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文化預算加碼 壯觀的儀式表演:「以一個文化展演空間來說,完工啟用只是跨出第一步,未來營運計畫,包括組織定位、人事、財務管理、發展策略,以及創作展演人才的培育,才是每天面臨的挑戰。一座新的文化空間,最少要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才能建立文化風格與聲譽,但在政府主計、研考、經建部門眼中,文化機構往往只是一個「單位」,最好的經營策略就是委外經營(OT、ROT、BOT),在三、五年內自給自足。」委外經營這幾年成了文化主管機關化身包贏組頭的金鐘罩鐵布衫。

網友Cathysswu 雲門大火後的文化政策省思:給錢是唯一的方式嗎?「比較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發布之< 2003文化政策回顧與前瞻> 與<表演藝術扶植團隊補助方案>就不難發現政府文化政策之不平衡處。對於僧多粥少的表演藝術環境而言,第一項政策對團體沒有直接幫助,第二項政策傾向於齊頭式平等,人人有份的狀況下,團隊僅能分享到非常有限的資源。一個完整的藝文環境需要軟硬體並重的條件下,硬體建設可以編列上百億的預算,但是表演藝術團隊的扶植卻只有一億的預算。兩相比較之下,就可發現台灣藝文環境的嚴重落差。」

漢寶德在中國時報(A22/時論廣場2008/02/22)文化預算解決不了問題:「明智的運用文化經費,要有明確的政策,有具體的實施方法,也就是要建立好的制度。在今天,一切向錢看的氣氛下,清晰的思維特別重要。近幾年,自從把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念引進之後,「文化是好生意」的說法漸占上風,而且漸被誤解為好生意的文化才是好文化,而改變了價值判斷的基礎,把藝術正式列為產業之一。這樣的觀念,在文化已融入生活的歐洲也許不會有負面的影響,在尚須努力進行生活文化提升的我國,確實使人不免有早熟的顧慮。」

試問:在普遍缺乏欣賞純藝術的生活習慣(不像先進國家),缺乏買票看表演的生活習慣(不像先進國家),缺乏將贊助藝術視為責任與榮耀的企業(不像先進國家),缺乏為觀光文化而來的外來觀眾(不像先進國家),而闊談文化藝術成為「創意產業」(像先進國家)、藝術家和藝術團體自負盈虧(像先進國家)--會有甚麼結果?

文化定位
結果是:一方面扁政府「文化治國」喊震天,一面北管界赫赫有名的亂彈嬌北管劇團宣布走入歷史。矛盾嗎?不,其實並不矛盾。

邱婷向北管說再見,做自己!

網友EYE WITHOUT S一把火燒出台灣文化弱勢問題用經濟方法分析了這問題:「跟現在主流的產業相比,高科技產業、金融業、服務業都可以創造大量的GDP,因為高科技產業的「投資」以及「出口」是GDP的正項,金融業較為複雜,他們透過貸款可以創造「消費」,還有其他項目增加現金流量的「投資」等等,另外一方面服務業透過提供服務讓使用這「消費」,這些產業對於GDP創造的功能不言可喻,很明顯的在國力透過GDP衡量的情況下,自然會受到更多的重視。

文化產業對GDP的影響不夠「直接」,會這樣說明是因為文化產業可以產生太多的間接影響,但卻遭到大家忽略。消費面,文化產業一場的票房大概不超過百萬,我們以兩廳院平均1200座位來看,每張票總值大約1500,一場的票房約180萬元,加上表演團體自己的消費、場地租金,粗估總消費計250萬元;投資部份,這部分大多是屬於耐久財的消費,所以文化產業基本上這部份的投資微乎其微,因為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人」,不是機器;政府消費支出這點晚一點討論;出口,這項在文化產業幾乎趨近於0。......」

延伸閱讀:重新定位台灣:文化價值


林懷民事件後拒絕企業大筆捐款,只接受個人小額捐款,他接受商業周刊專訪說捐款不應變救濟 它應是文化行為:「這個社會過去鼓勵大家買LV、Tiffany跟豪宅,但文化這個東西,使我們這個家園有更多可能性,裡面我們得到一種尊嚴;這個東西不只是給自己、而且給整個社會,以及自己的小孩。

大家能不能夠一起來營造這個盛事,來投資一個不會賺錢的行業,它的股息只是空氣,是尊嚴跟自信。 」

社會回應
說句公道話,雲門大火後社會並非沒全反應,還反應快得令人驚訝--火燒雲門鐵皮屋政治秀——論林懷民的藝術政治經濟學(江冠明)”: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文化意識最高的兩位縣長,能在一個舞團火燒後馬上辦的處理方式,要是台灣的所有國民黨官員都如此有行政效率,那台灣文化發展還有什麼問題呢?從報章媒體連續報導林懷民兩三天的追蹤新聞,彷彿台灣文化馬上提升上來,真的雲門一個排練場燒了可以讓台灣產生文化奇蹟,立即成立文化部嗎?文化部會像環保署不敢管工業區而變成一個橡皮圖章嗎?一個經建會可以掌握那麼的多預算?文建會卻連個童養媳都不如?也釭L懷民應該呼籲各報紙老闆,改改版面把社會版多放一點文化新聞,比照雲門火燒事件那樣,也許台灣文化會慢慢提升!」

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立即提政見開支票:文化補助4年內增到4%,謝長廷加碼到5%(只不知道這兩個人能不能保證文建會主委可做滿四年?或人換政策不換?)。據報載 文建會允諾 調查可用閒置空間-將明訂計畫 釋放給表演藝術團隊使用,台北市文化局也宣布 北市釋出12處藝文空間

況且文建會「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預備在全省北中南東五個城市蓋文化園區,看來即將是一場大興土木。

我們的文化建設常被簡化為土木工程。

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應是最了解政府運作的人了吧?前文說:「台灣社會平常不重視文化議題,但每逢重大政治事件,或發生社會危機,總有重要人士出面呼籲重視文化,對社會大眾而言,也算是一種「展演」,儘管很快就會落幕,但已然成為我們的文化「傳統」」。他又說:「一九七九年六月廿八日前蘇聯藝文界人士抗議文化預算僅佔全國預算一點二%,許多地方缺乏劇院、博物館,在文化部長古班柯(N. Goubenko)領導下舉行示威集會,當晚所有劇場表演中斷五分鐘「致哀」。」

那台灣呢?龍應台說:2008年,台灣文化預算一塊三毛(1.3%)。依照年代比例,我們歷任文建會主委至少也該領導集會默哀、劇院斷電五整天吧?華山藝文特區被中央收回經營(成為華山文化園區)之後(2003-2006)被評估為「四年10億預算、零產值」又見哪一位主管因此下台?

依循台灣的政治傳統,誰知道會不會又是一場「壯觀的儀式表演」?

用錢的人
錢是人在用的,用錢的人決定用錢的方式。

延續邱坤良文:「解嚴以來的政治人物則處處選舉至上,只關心立竿見影的文化政績。在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爭取下,各地以藝術節、文化季為名的藝文活動多如牛毛,比比皆是,藝文活動頻繁並非壞事,但多倉促成軍,熱鬧有餘,內容貧乏,未能就五年、十年的節目內容與發展方向作妥善規劃。」

一場活動不管辦得好辦不好,吸引幾萬人次,在為政者眼中俱是「政績」、「選票」;真正的文化建設,做起來擲地無聲,沒人稱謝,很難成為政治資源,謝謝再連絡----這是以政治腦袋處理文化建設。
代表作之二:在「政治資源」假平等的考量下,表演團南下巡迴每必虧損,卻是政府宏大劇院預定地;在藝文最密集的台北市,則二十年來(除民間自建新舞台)沒有新增任何國際級大劇院--表演場地荒 政府應負起責任。

如果用錢的心態不改,文化政策缺乏真正的文化人監督,政府編列再多的預算,也不見得挹注在真正的文化投資上,反有可能成為權力者的政治籌碼,並假文化之名逃避監督。成立文化觀光部或文化體育部都不是解藥。

政治領導文化近期代表作之三:任用私人 安插助理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成為李永萍禁臠

政治領導文化近期代表作之四:楊其文:兩廳院 要守法

只見物,不見人
人才是文化藝術的根本。錢財是產業的根本。許多人看文化藝術,用產業化思維,只見錢,只見物,不見人心(因為無法評估)。

人心是無形之物,思想是無形之物,文化是無形之物。2003年林懷民曾發表有人才再談產業,才是負責任的文化政策,忽忽五年過去,台灣的文化政策與藝文生態沒有進步和改善,東施效顰的「文化創意產業」毫無成績。倒是雲門再度掀起一陣公議動盪,起因竟然是「雲門的排練場」被燒成灰燼--到頭來還是因為有形之物,感官性地刺激大眾的耳目! !這真是對中華民國台灣文化最大的諷刺了。

其他報導:
扶植經費 表盟盼增至五億。
文化補助假平等 制度有問題。
文建會三億被凍 藍綠踢皮球

推薦網站: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My Spirit,SoulandBody
活動預告:
「種植藝術」談會系列(一)已於3月15日舉行。
系列(二)將於3月29日舉辦。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