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6

關於文化觀光部


早在520以前,就有人預言文觀部不但不可能「馬上好」,而且前景悲觀。一群關心文化政策、仔細研讀馬總統文化白皮書的藝文青年,立刻組成「興青年文化聯盟」走上街頭。
2008/05/18 苦勞報導

文化≠觀光,文化創意產業不是文化建設的全部 
關注文化政策,文藝青年站出來九問馬政府

程彩倫/苦勞網特約記者
針對馬政府承諾一年內成立「觀光文化部」,並完成「文化創意產業立法」。興青聯質疑,「文化觀光部」並沒有經過充分的公開會議討論,文化創意產業法缺法整體配套,恐怕成為圖利財團的惡法。興青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選項,非全部,除了提升「觀光產值」的政策思維,文化建設應該具有更深廣的內涵,除了興土木蓋硬體,「軟體建設」更為基礎。

興青聯的九問陳情書親手送到馬英九手上,馬先生還很有禮拜問發言人要不要回應?
要。
但是五個月過去,回應還沒有收到。

新政府上任一個月後,這樣的報導出現了:
2008/06/19 自由時報
一年內文化觀光部 馬上跳票
趙靜瑜
對於總統馬英九在競選期間端出的文化牛肉,一年內要設立文化觀光部的支票,已鐵定跳票。黃碧端說,現在確定行政院將會退回「行政院組織法」給各部門,大幅度調整之後才會重新提報立法院,時間點最快也要明年7月後。

對於目前沸沸揚揚的華山議題,黃碧端說,現在華山才在試營運階段,到今年11月滿一年後,會有委員會進行評估,她個人認為現在的經營團隊很努力,不應全盤抹煞。

但是,所有資料顯示,所謂「 會有委員會進行評估」是黑箱作業,至今尚未公開委員名單、評估標準;甚至連跟「很努力的經營團隊」簽訂的ROT契約也宣稱機密不能公佈。

九月,原本支持文化觀光部的前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嚴長壽(
嚴長壽談觀光:台灣有條件,但不會包裝
)在釐清文建會業務和政府組織體質後改變想法,說了文化和觀光整併,結果恐怕整倒文化和觀光:要整併的文化觀光
類於「經建會」的架構,由經建會主導國家固定年期發展計畫,協調財政部與經濟部各相關單位的工作分配與協調。初期文建會的工作執掌亦同,居於內政、教育部門之間,策應相關文化政策工作的推動。是以當時,關於古蹟保存與維護工作由文建會擬定「古蹟保存法」,交由內政部執行;關於文化場館的管理,則劃歸教育部執掌;關於出版事業的監督管理,則交給新聞局。然而隨社會發展加速,文化工作者日漸成為固定職業與專業領域,古蹟維護與管理逐漸有其文化本位的思考與執行要求,文建會也必須開始如同部會一般,在文化人士的強烈期盼下,扮演日常行政管理的工作。因此專業而獨立、扮演文化行政事務管理的「文化部」,有其成立的必要。

更迫切的問題則來自近期文建會所扮演的政府角色:成為活動煙花造勢單位。原本應該強化對文化、藝術團體的扶植培養工作,上一個政府時代,僅僅編列一億元的藝文補助款,最後卻分配給二百多個藝文團體使用,說是「杯水車薪」還算客氣,相對於口號喊得價響的「扶植文創產業」,這樣的金額補助其實連最克難的「貧窮劇場」都無法維持。另一方面,假文化之名,行選舉造勢綁樁之實的「文化節慶:一鄉一活動」這類曇花一現嘉年華會式的經費補助,卻佔去文建會大部分的預算。這樣的預算分配充分顯示,率由政治勢力甚至意識型態干預的文建會,連最基本的照顧、協助文化團體的任務都無法勝任。甚至最關乎文建會與各地方文化局人員晉用,都缺乏專屬的「文化人員任用條例」,現階段還得沿用「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更不要說早就胎死腹中的「藝術家三法」等關乎藝文工作者權益與定位的相關法令。這些積弊除了再一次彰顯:即便馬總統有心以文化立國,願意放手讓文化工作享有不受政治黨派意識的干預,也願意給予更多的資源分配,僅僅革除前述弊端、專心一意為文化環境而努力,「文化部」所要面對的是一個百廢待舉的局面,光只文化專業的行政管理就足以讓「文化部」自顧不暇,又如何能分心於另一個高度專業與複雜處境的觀光業務呢?


嚴先生的話引起比興青聯更大的迴響:文化.媒體.觀光部? 
——從嚴長壽「要整併還是整倒」說起
劉坤億/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首先,政府視機關整併為萬靈丹,忽略跨部會功能整合才是政務成敗關鍵。只求降低機關協調成本,明顯無視於公共政策複雜、多元和動態本質。
再者,政府仍迷信「由上而下」的文化推動方式。筆者認為,既然馬總統已宣示「文化優先」、「文化領政」,那麼文建會就應該先搭建各類文化論壇,「由下而上」廣納文化界聲音,正確釐清文化內涵和發展願景,及文化部門的核心任務,而非利用幾位社會菁英,在媒體上替政府的文化政策行銷或背書。
最後,「文化媒體觀光部」之名看似面面俱到,實則不顧文化本質與日俱增的包容性。
然而,言者諄諄,文建會仍一心想擔任整併的主導,在一場開放媒體參加的產官學界的座談會中,不論來自觀光或文化的民間代表全數反對,只有官和學在打哈哈,麵線都掉到漂亮的紙上作業。

影響國家重大文化政策定位與命脈的政策,竟變得跟學生趕作業交的報告一樣。南方朔直接拿起現場的「文化及觀光部組織系統圖」,冷冷說:「大家手上這份資料都可以直接丟掉了。」
2008-09-24 23:05:11【大紀元報導】
組織再造 學者專家對文化及觀光部無共識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四日電
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在會中表示,蒐集全球主要二十四個國家相關資訊,發現其中二十二個國家設有類似機構,命名「文化部」多屬歐洲國家,亞洲南韓、印尼、馬來西亞、土耳其則與觀光結合。
2008-9-25自由時報

文建會文化觀光部提案 民間代表重砲反對
記者凌美雪 
 


昨天參與座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共六人,分別有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張謂君、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文化評論家南方朔、新象藝術總監許博允及台灣觀光協會會長張學勞等人。
張學勞首先發難,砲火猛烈地爆料說,早在總統大選前、馬總統的文化白皮書出爐時,他就直接跟馬總統表明文化與觀光部絕不可合併,但馬英九卻以「現在講來不及了」為由,表示選舉迫在眉睫,將觀光併入文化已成政見,勢在必行。
.......張學勞認為這份組織系統草案「是少數人輕率武斷的自行決定,唯我獨尊地就訂下這草案。」南方朔則批評「馬政府很沒出息,」他說,「這是少數人根據世界趨勢擬出來的東西,裡頭有很多大問題。」

最後有人對這則新聞進行媒體分析:
組織再造 學者專家對文化及觀光部無共識
這個重大組織改造的消息,位於報紙何版?自由有、中央社也有(中央社不太算,因為他比較類似發稿中心),所以嚴格說三大報,只有自由有專題報導,但是就版面來看,自由也只是藝文版,當然凌記者當然只跑藝文,綜觀下來:這麼重要的文化行政大事,先期探討,兩大報毫無興趣,對自由而言,也上不了綜合、焦點,而只是跟其他藝文活動一起並排的新聞一則。
可見文化行政在台灣不太重要。
對於媒體報導的步調為何如此不一?自由時報後來有爆料說明:馬政府之文建會-買報導藏異見 黃碧端為馬政見硬幹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