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文化前瞻論壇-金融風暴下,文化何去何從?
議題二:如何提昇社會大眾的文化素養
時 間:4/18(六)14:00-16:30
主持人: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吳清友 誠品(股)公司董事長
李仁芳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程記錄
原本我以為很沒「梗」的題目,因為大眾文化素養是甚麼¬--問題很浮泛;但是聽完之後我有些感動。
像吳清友年輕時在聽到一條在台灣製造四塊二毛利潤的褲子,賣到美國定價變成四十塊美金那一刻,從由然的感情裡發現自己從血統到心靈都屬於台灣人。又比方當大家都盛讚誠品怎樣怎樣走在文創展業之先、「未卜先知」的時候,吳清友反而說:二十年前創誠品「完全不是從一個產業的態度來出發」,而是他個人經歷一個心臟手術之後,想做一份「心」的事業使然。想想當初如果他以產業出發動念,斷然不該去賣一本定價幾百塊錢而已的書,直接去代理進口一件二十萬塊的名牌服飾、皮包、家具不就好了?
老實說我亂不欣賞一些拼命誅伐藝術家文化人缺乏「產業」概念的「藝文人士」,不是我自視清高,視賺錢汙濁,而是如何利用文化賺錢,自應有完善的經紀制度、製作公司等中間機制為之,方為正途。經紀人不出大概因為缺乏誘因,缺乏誘因就要因勢利導、創造誘因。就像幾米能畫,也要加上李雨珊能幫他賣,才可能構成文化產業的產銷機制。簡單地說,我實在難以想像當一個畫畫的人邊想著如何「有市場」邊構圖,一個寫作的人用「成本概念」去構思大綱,這樣的「文化錢景」是甚麼樣的「文化前景」?這種「生產藝術」的模式會生產出哪一種品級的藝術?
台灣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人文藝術,五十多年來都是功利主義當權;有賴八零年代後經濟穩定、社會鬆綁,才漸漸有創造力的個人冒出頭來;現在一祭出新的經濟理論,頭戴文化冠冕,不少人就失心瘋了;拿半路拼裝不成套的理論當政策,強姦剛萌出一點根苗的文藝,讀書人幫著假時髦之名行倒退之路,做官的美其名為文化立國,都是自欺欺人、是非不分、顛倒因果。
眼看「文創產業」已是大勢所趨,如何「利用」文藝一向是為政者所喜好,如何賺錢又讓企業家愛聽,一切都是順水推舟。那麼,請有關人士就去想想如何釐定台灣強項,布樁產業系統,按步就班,大家祝福。至於文化,就去自求多福,莫效殺雞取卵。
李仁芳教授直言「設計業救台灣」之論調是胡扯,還不如「鑑賞力救台灣」,他說:若顧客不欣賞,好的設計有何用?在我們這個知識進口的國度,因果總很容易被顛倒著解釋。台灣是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我想也是普遍的人心如此,而非政策所致;同樣的道理,一個凡舉造街築屋都不以美感、和諧、人文思想為原則的國家,不重視鑑賞力、學藝術就等於餓肚子的國家,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拿文化藝術做為觀光重點?
李仁芳教授喜歡從街道、空間的形,考察當地的人文素養所在。我沒去過京都、泰國深度旅遊,不過就淡水老街一整條街都賣阿婆鐵蛋,和九份觸目都賣九份芋圓這點來說,確實心有戚戚:代工製造業模式深化台灣人心。最近看到不少其有來自、充滿鄉土味的地名,為了拿經費改成XX文化創意園區,造成舉目都是文化創意園區,看了就噁心。就像我走進有錢人聚居的社區,難道會處處看到XX豪宅、XX富邸、XX名門大院的金字招牌嗎?
「台」已經變成我們日常詞彙,但究竟甚麼是屬於台灣人的生活哲學、立身之道,並普遍為全球所認同?似乎還沒有。與其猛往自己臉上貼金,不如誠誠懇懇面對自己,不卑不亢面對別人。
這場演講最令人玩味的地方:與政府官員、大企業主都關係良好的大學教授,不斷強調聽眾不要去期待政府,要從民間自覺做起--這代表著甚麼呢?全程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