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7

潘惠森[單人表演文本編作坊]

[單人表演文本編作坊]首天記錄
時間:2012年531日晚
地點:北藝大戲劇系305教室

寫作二十八年、編創五十幾部作品的香港資深編劇潘惠森先生,趁劇作《在天台冥想的蜘蛛》在台灣演出的機會來台,並在北藝大開了[單人表演文本編作坊],事先甄選五位同學的單人表演文本,以三天九小時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實作發展;由於機會難得,於是再開放十五位同學申請從旁進行觀察紀錄。

潘惠森個人高高瘦瘦,國語很好----雖然在學校的盛大歡迎下,自稱嚇得「倒退」了一點兒----但仍掩不住他的潘氏幽默。

潘惠森妙語一:「每齣劇我都不以寫得偉大為目標,但一定要寫得cool——尤其是夏天。

潘惠森妙語二:「以上意見都是我個人偏見,可學校叫我來就是要聽我的偏見。

打開投影幕,立刻秀出同學的文本,以及潘老師的手寫批註。五個文本主要由主修表演的同學編寫,由他們自己詮釋。想不到第一個交上來的文本被老師稱讚是:”perfect意思是寫得很好了,沒甚麼編作(devising)空間,自動晉級,剩下四個文本要工作。

文本一:高跟鞋講到美人魚的雙腳,影射女人的成長:我選擇的是雙腳,而妳不過是變成泡沫消失。

文本二:在丹堤咖啡店的自我對話,有如小說意識流似的描述。如何發展成適合表演的文本?

文本三:一個記憶力過強的女生,因此失去的編創能力,因為她無法遺漏任何細節。據說這種「過度記憶症候群」的患者,全世界只有五、六例,美國有三例。文本裡面還剪貼了一段腦神經科學的報導。

文本四:對成長地方的自述--蓮霧樹旁的老木屋,包含對父母的感恩,帶著南洋的溫暖氣息。

潘Sir給的意見包括:對空間的描述可更細緻或特別,比方丹堤是甚麼樣的咖啡館?夜市是甚麼樣的夜市?人稱的問題,清楚知道敘述者在「你、我、他」甚麼位置。哪一段可以直接抽掉以免失焦。哪一段可以加入細節,或深入編作發展。哪幾段敘述可以對調。如何隱藏動機,維持戲劇的懸念。

意見相當直接、具體;而且都是用英文寫的。

他提供三個編創原則。第一個原則援引巴赫汀(Mikhailovich Bakhtin1895-1975)對話理論(dialogism),潘sir說:所有的solo(獨白)都是一種dialogue(對話)」,參考書為大陸學者董小英的博士論文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

巴赫汀是俄國文藝理論家,他有很多重要概念:對話理論、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狂歡荒誕(carnivalesque)互文(intertextuality),複調(polyphony),歧義(ambivalence)時空觀(chronotope)等,關於對說話主體有精彩的論證。用在編創上,潘sir:所有的獨白都是作者腦內的自我對話,都是雙聲、複調。

第二原則,他引用美國劇作家大衛.馬密(David Mamet1947-)的創作觀點人物的語言透露的不是這些角色的真實面,而是他們如何在隱藏自己。(威廉.狄馬司蒂斯(William W. Demastes)語),潘sir說:戲劇就是兩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的衝突,如果兩人要的都一樣,上舞台幹甚麼?如果不是我要從你那邊拿到甚麼,你也要從我這邊拿到甚麼,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話,還有甚麼可演?通常我們寫人物,他們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達到目的,但他們絕不會把真正的慾望說出來。

第三原則潘Sir稱為Devising(編作),他說一般Devising theatre(編作劇場),要先做比較充分的research(研究)paper work(書寫)thinking(思考),而非普通的improvising(即興)並建議我們編作時要盡量使用道具幫助自己。他希望分組工作後,大家打破專職分工的觀念,平等地編作。

他一再提醒大家:不是要抱著做masterpiece的心態創作,但寧可cool,不要general





我被分到這組的工作文本是關於一個有過度記憶症候群」的女生。老師的總評是:In general,但很好改作。他的建議如下:

1.     第一段腦生理科學描述,包含很多Terms術語、資料的羅列,不要放到opening而是ending
2.     主角AJ的動機無需交代,從敘述電話內容開始,鉅細靡遺地,細節多到吐,然後結束在怪胎這句話。
3.     我記得……電影…..,刪掉。
4.     跟創作課教授談話這段,結束在:沒有上帝賜給我們人類最大的恩典,就是遺忘。
5.     關於腦生理科學描述,要用很cool很有距離的方式講話。

接著我們約分組工作時間、訂排練教室,繼續後面四天的工作坊。


參考資料

1.         潘惠森老師的個人簡介:
2.     我住7A潘惠森作品《示範單位》
3.         潘惠森專訪:
4.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
5.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2005
6.         The Bakhtin Center,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GB :http://www.shef.ac.uk/bakhtin/
7.         中央大學劉紀蕙:克莉絲蒂娃專題
8.         世新大學巴赫汀研究網:http://www1.pu.edu.tw/~bakhtin/main/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