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劇場導演。1954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
查著兩岸劇場交流資料,無意間讀到兩人對香港、台灣、大陸,兩岸三地最好戲劇時代的看法。
賴:台灣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整個走向解嚴、自由化。劇場是在一個帶動的位置。以我自己的作品來講,我自己覺得,它們除了演出之外,它還有一個論壇的功能。
林︰就大陸來說,我非常懷念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最好的時期,而且是很少有的。為什麼呢?因為四人幫跨台了,新的威信還沒有建立起來,幾乎是一片空白,做什麼都可以。儘管那時的劇場也好、文化也好,還會想我對社會有一些承擔,啟蒙,或思想引導,今天看起來也是烏托邦,但卻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
香港最好的時期是回歸前後,尤其是回歸之前,那個時候看香港的小說也好,劇場也好,給我的觸動最大。因為香港以前很多戲都是外國戲,都是借別人的情節、借別人的感情,很少表達香港人自己的情感。那個時期,是最模糊的時期,大家都尋找一個自我的身份。這個身份不同於英國的管治,但是也始終不同於你中國大陸。這是一個從來沒有明確過的身份,要憑空建立起來的,所以這裡頭有大量的討論,他們的努力,就是要建構一個香港自身的身份,那個時期的戲劇作品是最好的。
林克歡還預測:
一百年前,是作家的時代,五十年前,是導演的時代,今天是商人的時代。你不承認這個是不行的,因此,藝術部門、藝術人員,都要進入一種市場推銷,就是說今後不見得是導演說的算,而是製作人說的算。我估計今後很多的藝術演出,很快要走進製作人的時代。
對談時間在2004年,所以,預測中的「今後」,「我們」都將是時代的見證人。
摘自:《藝術地圖》二零零四年四月號林克歡 - 賴聲川 的對談
《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書評:多餘的話:林克歡和他的問號
3 則留言:
賴聲川的第一句話就非常像商人了。
林克歡的預測,耐人尋味,
但一百年前商人是不是就在藝術界扮演著
相對不重要的角色?我想不是。
Grotovski曾說:
以前的演員常被類比為妓女,如今的演員,已經成了淑女。只是,如今的淑女,已經和妓女分不清了。
同樣地,作家、導演、商人,這些角色必然扣在各個時代裡。產業化的領域,早已經是製作人的時代(如「好萊塢」)。林氏所言,難道是在指:「尚未產業化」的劇場,即將要邁入「產業化」的時代嗎?
邁向產業化,似乎也不足為奇。
我是作家,我是導演,我是商人,我也是見證人...
謝謝回應
這篇就是資料 挺有趣的資料
我還不知道該有甚麼感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