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7

兩岸行為藝術,用身體對話


九月一個秋陽豔豔的下午,以「水田部落」為主的八名藝術家,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舉行「進北京,去澳門」的分享會,侃侃而談這趟行為藝術交流的心得,並發表錄影紀錄。結伴參加的好處是互相支援,當其中一位藝術家表演時,就有人幫忙攜帶道具、布置展場、協助引導群眾動線、並做錄影紀錄。台灣藝術家參加北京OPEN國際行為藝術節,從北京離開後,部分續轉往參加澳門現場行為藝術表演節(MIPAF),與澳門藝術家吳方洲等做交流,地點在牛房倉庫。

這天也是王墨林新書《台灣身體論》的發表會。談到中國大陸市場之大,如李銘盛等早年在台灣成名的藝術家如今轉往內地發展,他反倒心平氣和,說:「別再搞藝術英雄主義,這次參加北京OPEN,我的看到意義不是『倍數』,而是『集結』的力量。」台灣藝術家走出境外,要的不是市場,而是連結。

現場藝術無法收藏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s)是視覺藝術領域中頗獨特的一支:它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創作媒介,發生在某時、某地、某種行為,並有觀眾見證或參與互動;也叫做行動藝術(Action Art)、現場藝術(Live Art)、偶發藝術(Hapenning) 。行為藝術不像雕刻、繪畫等由單一物件組成,它船過水無痕;也不是像戲劇、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有特定的語彙和結構。行為藝術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發生時間長短,猶如在時空長流中介入一宗爆炸性的行為,衝擊觀眾的觀念,從而重新審視他們原有的藝術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行為藝術與崛起於西方20世紀初,幾乎與達達主義、未來主義同時;在中國大陸卻在千禧年才開始繁榮。OPEN--「打開國際行為藝術節」 自2000年開始,一年一屆,是中國第一個非官方的民間國際行為藝節,也是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行為藝術節。今年第十屆OPEN從8月3日到9月23日,啟用八位國際策展人,共集聚全球優秀的行為藝術家近四百人,以每周五十個表演的密集頻率,為期兩個月。台灣行為藝術家包括瓦旦塢瑪、王墨林、陳憶玲、鄭詩雋、陳佩君、葉怡利、葉子啟等都應邀參加。

兩岸行為藝術風貌殊異

「水田部落工作室」負責人同時為資深劇場人的陳憶玲說,她在北京兩周,一天也沒「進城」去,都留在北京東北郊的798藝術特區和宋莊兩地,連看六、七十個行為藝術,並激烈地在自己的心中以及與同行的藝術家對話,衝擊頗大。

另一位青年藝術家葉怡利則說,在台灣算是「小眾」的行為藝術,在北京竟可蔚為三、四百名藝術家匯聚的大型藝術節,她驚嘆的是「倍數」的對比。同時,一個藝術家在北京發表作品一年可累積的觀眾數量,可能在台灣要做十年。

中國藝術市場目前正如日方中,行為藝術雖然是現場藝術無法「收藏」,但作品的海報有人收藏,一旦被看上交易量仍相當可觀,因而更激勵新的行為藝術家投入。今年剛滿三十歲的年輕藝術家鄭詩雋,他觀察中國大陸行為藝術家的水準高下低落差頗大,但都有一種「拼命」和「奮不顧身」的氣質,命題上頗為一致在掙脫壓迫,或許由於社會箝制的源頭一致的關係。

相對地,台灣藝術家的題材和手法都顯得多元化。像王墨林以格瓦拉的頭像T-恤和可口可樂諷刺資本主義社會下,無所不在的消費行為;陳憶玲則從女性自身的身體意識出發;葉怡利的作品有種繽紛、夢幻的泡泡氣質;陳佩君的作品則從生活細處挖掘感受的幽微之處。鄭詩雋此次以台灣八家將的造型、肆無忌憚地改造人和空間的宰制關係,被王墨林讚譽有「將平靜的空間搞亂,變得不可收拾」的才華,呈現的是活潑的政治性格。(圖:王墨林[我愛切格瓦拉])

身體的解嚴,意識的解放

台灣的行為藝術興起於七○年代末、八○年代,幾乎與台灣小劇場運動同時。多數人都承認,以「戒嚴」和「解嚴」為時間分界點,台灣當代藝術家在此前後開始探索身體藝術,以身體做為現實與觀念對立的測定器,開發身體的界限和可能。經過三十年,行為藝術和小劇場運動,都已得到學術界的正視和釐定,但在社會一般人印象中,兩者仍屬「前衛」和「難以理解」的事物。(右圖:鄭詩雋作品)

對此,著有《都市劇場與身體》和《台灣身體論》的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大聲疾呼:「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印刻出自己的話語」!他拒絕身體成為學術理論、意識形態、社會體制的禁臠,說:「解嚴至今二十年後,當台灣人隨著政治民主化而愈來愈思考到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時,來自政黨不斷把創造的各種政治口號搪塞給我們,使得身體的存在意識卻愈來愈空洞化」。

他同時批判台灣的非主流意識,除了多元化、活潑化,欠缺批評和評論意識。王墨林認為九零年代之後,國家補助機制加上集中式的表演藝術廳,收編、蠶食了藝術的獨立性:「文化被邊緣化了,除了樹立幾個樣板人物」。

小道消息:「水田部落」團長陳憶玲即將在溫羅汀一帶的小巷子,八零年代小劇場運動根據地「甜蜜蜜」對面,開一家叫「小地方」的小酒館,作為藝術工作者的聚會所。
(原載於新新聞第1178期)

北京OPEN「打開國際行為藝術節」第十屆
澳門MIPAF2009

延伸閱讀:

《台灣行為藝術檔案》
姚瑞中/編著(遠流,2005)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
黃寶萍/著(藝術家,2003)
《台灣身體論》
王墨林/著(左耳文化,2009)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