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6

價值和價格

向Bati訂布丁,Bati說:打折,兩百五就好,但我準備了三百塊。

我說沒關係,理應轉身就走,但不知怎地我呆呆站在原地看Bati掏零錢,恰好又找不到零錢。我又說了一次沒關係。

我玩味著腦中一片怪異的糊塗:首先,我要是不覺得價格合理就不會訂購了,所以打折,暗示著我心目中的合理價格其實還可以再調整嗎?第二,究竟是因為我買得多所以有折扣,還是因為我們是朋友Bati不好意思賺我利潤?前者的話我卻之不恭,後者我敬謝不敏,但是我現在不曉得。

不管怎麼說,愣在當場都是很蠢的做法;由此可見我十足是一個笨拙的人。

在《甚麼是小劇場示範說明會》末尾,牆上投影打出各項價格表:整體演出、劇本授權、單獨邀請演員、訂做道具等等,對,藝術是需要成本的,我們也必須有合理酬勞。但猛然地有人問我多少錢可以請我們重演時,我還是讷讷寡言,吞吞吐吐,渾忘了自己熬夜做的字幕。

我不得不反問:是否我真的準備好面對,為自己,或為自己的作品標價這件事呢?

記得剛進社會時,曾十分不平做老闆的以為每個月三萬塊台幣,就可以買一個人的生命精華時段那種理所當然、頤指氣使的態度,覺得人的價值和價格根本不成正比;尤有甚者,你的上司覺得他買的不只你的時段,你的投入工作,連帶你的眼神、你的意志、你的表情和態度都要歸他所有,沒道理是不是?但換個角度想想:誰會喜歡眼神冷漠、心意不明,卻能確實完美執行任務的下屬?倒寧願有群不太聰明、有點小懶,但是很聽話對自己服服貼貼的可愛小呆瓜,在麾下領導著呢。

年輕氣盛時的菜鳥不懂:憑甚麼那麼一點兒月薪就可以操勞死人還要人陪小心看臉色呢?殊不知決定價格的不是客觀的「剩餘價值」,而在主觀的不可取代性。

轉眼間菜鳥已出社會十多年,當初的憤怒隨著成為SOHO族自己做自己的老闆,自然慢慢轉淡,不過,我仍然常常迷惑於價格和價值的不對稱:自覺有價值的事,往往無法轉換成價格,認得是用過即丟的消費無聊垃圾,反倒可以理所當然換成銀兩——人還是要銀根過活的不是嗎?還是應該把生命揮霍在值得浪擲的地方上?是意義失落,還是窮困潦倒,哪一種比較令人恐懼?總之當社會並不按照你心中理想的價值譜系,就算你不想隨波逐流,也難以螳臂擋車,偶爾順水推舟,偶爾自我犧牲,忽東忽西,搖擺無常,別問我原則是甚麼。

我曾認真閱讀整本村上隆的《藝術經濟學》還煞有其事做筆記,然不代表我真的能面對給自己的作品標定標格這件事。但我終究要面對:我希望,做一齣戲不要再凹朋友,我希望,有才華的夥伴可以不要四處兼差而專心精進專業,我希望,劇場藝術有天能讓人安身立命,我希望…… ,但說這些有甚麼用呢,最實際的是還要從議價打預算填表格報帳這類的瑣事開始吧,價值和價格的問題,明天再想。

1 則留言:

小火雞 提到...

讓我想到週六在巴黎看fiac,一年一度的當代藝術展,參展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朋友說這裡是有錢人的超級市場。藝廊「銷售員」的態度將藝術品的價值侷限在只有價錢可以理解的框架裡。可以將一座雕塑作品定價一千多萬台幣的藝廊,對看似不起眼的日本老太太上下打量的眼神似乎是約定成俗的舉措,即便她身上的三宅一生也沒替她換來絲毫基本的禮貌。這這個社會,凡是都是有價錢的。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