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

談創意市集

點子的競技場,創意的嘉年華
你逛過創意市集嗎?一個個小攤位擺著手藝人的創作物,稀奇古怪、別無分號的大小東西,都是忠於原創絕無仿冒。而攤位旁就站著滿腦子怪想法的攤主,或靦腆或熱烈地為你解說生產過程。在某個溫暖悠閒的假日午後,在某個古蹟建築的周邊巷間,遊逛創意市集的樂趣不只在購物,還享受著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充滿個人風格和鮮活時尚的生活氛圍。

創意市集的崛起
台灣創意市集之風肇始於「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牯嶺街位於臺北的老社區福龍里,曾為二手書集中地,七○年代才讓位給重慶南路和光華商場。2000年社區自辦書香市集時,原意在「藉著老一輩人帶領著年輕一輩來牯嶺街,將過往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如此一來大家有了共同的記憶。但作為與時代結合的社區嘉年華,光二手書攤是不夠的,從2005年聯合臺北教育大學和南海藝廊,邀請年輕創作者加入市集,同時在名稱中加入「創意」兩字,以表達牯嶺街將走向一個更新潮、更多元的新形象。「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首辦即吸引了上萬人潮參與,成效良好,因此一年一度地續辦下來,去年已辦到第八屆。

同年,民間創意團體CAMPO,則以DJ mixing 和藝術空間的概念,啟辦「生活藝術狂歡節」。最初CAMPO以影像與音樂的發表交流為主,並選擇西門町的電影公園等地舉辦。由於場地空曠,感覺少了一些熱鬧的人潮,便興起新增市集的想法,尋找藝術創作相關的朋友或學生在此展售自己的作品,結合電影卡片、二手音樂帶跳蚤市集,形成了屬於CAMPO的創意市集。2005年7月24日在臺北市建國啤酒廠舉辦活動之後,CAMPO逐漸打響名號,日後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舉辦活動,成為臺灣第一個「固定時間」舉辦的創意市集。

從路邊攤業者提著皮箱跑給警察追中,汲取「皮箱」的意象,2006年誠品書店敦南店舉辦了第一屆「一卡皮箱SHOW自己」,每週五、週六就在書店外的新光大樓廣場,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從報名的70多個創作者中,篩選出30個優秀創意人參加,標榜的是「創意」和「獨特性」。參與者和顧客同以年輕人和學生為主。固定的時間、頻率和地點,比較接近理想的創意市集生態。

是美麗的意外,還是文創產業的先聲?
曾參加過2005年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也入選過誠品一卡皮箱創意市集的「貳拾陸巷」,團隊除了創意設計者,還包括經銷、活動策展的專業人才組合,在大部分為創作者校長兼撞鐘的創意市集經營者中,特別突出。「貳拾陸巷」甚至獲選進駐誠品書店賣場和百貨公司設櫃,現於西門鬧區有自家店面並附設別緻的咖啡空間(Somebody Coffee)。但「貳拾陸巷」經理MAX回想創意市集在2005、2006年的蓬勃,卻說是場「美麗的意外」。

MAX認為,創意市集起於臺灣設計人才供過於求,但市場和產業尚未成熟,許多創意人受限於業主、成本、市場目的,創意往往不得伸展。創意市集提供了創意人與顧客直接溝通的管道,雖然資源少、接觸點小,但儼然是一群創意人和點子的聚會,身在其中,MAX曾感受到一股夢想的力量,帶給人感動。

同樣也在創意市集發軔期間就加入的玩詩合作社以及簡單創意工作室EZ-STUDIO,也曾被創意市集那股創意的活力感動過。和「貳拾陸巷」自創品牌的目的有所不同,玩詩合作社想復興的是被大量消費的商品所腐蝕掉的創意,及被媚俗掉的生活方式,原應有細緻。後來據此開發出詩在生活的空間、詩口罩、詩膠捲、詩的抽抽樂之類的手作物,「玩味」十足,也創意十足,不過卻未必有大眾市場。EZ-STUDIO的淑容也說,一開始投入的心態只是好玩,她原擅長木繪烙畫,醜得可愛的木偶人和充滿創意的詩拼塊是她的傑作,從2006年在寶藏巖創意市集開始,原只是獻寶,到誠品一卡箱子創意市集時,驚見其他手作人的創意,使她對自己的手作物燃起「精益求精」的雄心。一群創意人的互相切磋和交流,是她至今仍懷念不已的創意市集重要元素。

從民間到官方、企業的投入
早期創意市集完全是民間力量的展現,官方持懷疑和旁觀的立場,從CAMPO欲長期以西門電影公園為駐地卻被以「非藝文活動」,申請不果可見一斑。CAMPO從此出走臺北,「流竄」到高雄西子灣、臺南海安街、臺中舊酒廠等地,甚至遠赴北京、香港;這樣一來也將創意市集的風潮向外擴散。

2007年起,創意市集以新鮮、琳瑯、活潑的場面,獲得地方政府和企業活動部門的青睞,成為許多地方「文化節慶」的附屬項目之一。據說2007年上半是創意市集最氾濫的時期,全臺灣大約平均一個禮拜有10個創意市集登場,其中臺北市就有4個。這也令創意市集產生了「夜市化」、「園遊會化」的隱憂。

但另一方面創意市集卻也越來越與地方結合,產生一些新的樣貌。譬如天母中山北路底每個週末舉行的創意市集,越來越向二手跳蚤市場傾斜,卻與當地外國居民較多的民風若合符節。雖已偏離創意市集原本標榜的「手作」、「原創」,但對大部分不是創意人而是普通人的社區居民來說,交換他們的過剩物資和生活記憶,似乎更為貼切。

半官方經管的西門紅樓,從2008年開始,每週六、日下午2點到晚上10點擺攤,是臺北市另一有固定場地、固定時間和頻率的創意市集,現仍定位在創意,與批發、跳蚤市場有所區隔。在紅樓本體建築內,更有16家長期駐店,從週二擺攤到週日,一期攤約三個月,店面式市集名為「十六工房」

2009年,臺北市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對「十六工房」展開扶植文創產業計畫,目標在扶助優秀的創意市集創立自有品牌,除比周邊商圈低廉的場租外,還有產業扶植的進修學習課程,講座、專屬顧問團與案例分享。

企業的通路和行銷市場專長,曾使臺灣的創意市集創造出2008年統一集團在臺北華山舉辦「簡單生活節」的高潮。有的企業基金會則擴大創意市集的意義和範圍,像中華電信基金會「點.台灣」計畫,以具原住民文化、工藝性、手感設計的本土原創市集為扶助重點,假臺北師大路的南村落,今年還舉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夏日文創市集。

創意市集與永續經營
曾是創意市集的重要傳播者、CAMPO創辦人林欣儀說,CAMPO為長久永續的經營,曾和民間企業、地方政府合作辦創意市集和藝術節,但最後CAMPO卻決定回歸民間經營的型態,目前根據地在台南。林欣儀說,行銷雖然重要,但保有自己的活動特色,仍是創意市集最重要的本質。未來CAMPO仍會以音樂和電影為主軸,並以此規畫今年7月25日在臺南舉辦的CAMPO PARTY。

「貳拾陸巷」當初也為了怕創意市集產生蛋塔效應,未雨綢繆地開了店面;然而,特色鮮明的「貳拾陸巷」,還是要接其他業主的設計案和政府活動的企劃案,進行多角化經營來維持。MAX說,店面帶給他們最大的成就感不是營業額,而是可以比較完整地展現自己的創意空間。

EZ-STUDIO也有成立品牌的企圖,經常在假日去西門紅樓廣場創意市集擺攤,但是對入住「十六工房」,小河卻有點猶豫。他說,典型的手作創意人,大部分時間投注於創作和製作上,怎麼可能把自己綁在一個店面上?要是為了「業績」頻頻擺攤,被過度消耗的結果,創意商品漸顯雷同,也就失去創意市集的特色了。創意市集的概念,恐怕並非只是賣場的概念而已。

MAX說,創意市集本質上類似農夫市集「靠天吃飯」的本質,他憂心的是媒體過度渲染創意市集一天營業額2、3萬元的奇蹟,將使許多設計科系畢業的學生在不曾受到職場的淬煉和市場的磨練下,率爾投入,忽略了(??)人生的長期定位。

創意市集=創意+市集?
回歸原點思考,創意市集本是創意+市集,若成就了市集,卻喪失了創意,那還能叫做創意市集嗎?當初策畫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之一的臺北教育大學黃海鳴教授曾說:「創意市集裡面必須要加一些不為了賺錢,純粹為了交流、為了獻寶,所以參與的動機,這些攤位要佔有一定的比例。」

但另一方面,創意市集若不具市場性、無法作為一項永續事業經營,也就難以留住人才。而是否,將年輕人從市場邏輯裡釋放個性出來的創意市集,朝向資產階級對「小而確定的幸福」的需求操作,是唯一的出路?

創意市集最初原是在城市裡一個特別的空間狀態,一個特別的時間狀態,一種常規違反的活動。但如今創意市集走進一種永續經營的、市場經濟的常規裡,因為唯有常規才能永續、複製、大量生產,進而產業化;這正是創意市集目前的尷尬所在。(原載於<文化快遞>)

相關資料:
台大城鄉所顏寧<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
台大城鄉所朱俐穎<手感如何經濟-台灣創意市集的消費、經營及其問題>(2008)
中山女高林彥瑜,唐瑋,蔡欣芳,賴頤兒<「創市紀」—探討臺灣創意市集之生根與深耕>(2008)


台灣藝術市集協會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