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3

保生文化祭~重溫廟會前板凳看戲的老風景

大龍峒保安宮【2010年海峽兩岸保生文化祭家姓戲】展演日程表(免費)

介紹文原載於【文化快遞】
從民俗廟會變城市文化節
閩南文化的多元展現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西北角,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原是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舊地,乾隆年間,大批福建同安人移入墾殖,閩南語諧音「大隆同」,又改稱大龍峒。在台北開發史上,大龍峒晚於艋舺,而先於大稻埕。

廟宇的建立與移民的歷史息息相關¬--人的身體安居了,精神也隨之需要信心。保安宮最初創建者來自福建同安,西元1742(清乾隆7年)肇建,西元1805年(嘉慶10年)重建,「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兩百多年間,大龍峒保安宮從一間木造小庵,發展為三殿三進式三千坪的大廟,也從一鄉一籍聚落的信仰中心,變成庇祐所有人的重要廟宇,現為國家二級古蹟。

話說保生大帝:神醫變成了醫神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又稱吳真人。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韜),北宋閩南人士,福建泉州同安明盛鄉積善里白礁村(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人。相傳他能起死回生且能「醫虎喉、點龍眼」,還曾治癒明成祖皇后的乳病,被明仁宗賜以「保生大帝」聖號,是個醫術如神的大夫,死後被當地人追封為神,正是「從神醫變成了醫神」。

乾隆年間因漢人移民大龍峒因普生瘴癘,特由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希望故鄉的醫神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聖誕,前一天晚上的『保生大帝出巡』,可是和艋舺『青山王祭』、『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並列為台北三大民俗廟會,也是台北地區的觀光盛事。

今年,民國九十九年,是保生大帝一○三二歲生日。

保生文化祭:從民俗廟會變成城市最夯的文化藝術節

今年保生文化祭從將於四月十八日(農曆三月五日)起舉行,包含聖辰法會、民俗戲曲演出、巡遊遶境,以及導覽、講座、研習等活動,和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全部活動到六月十三日(農曆五月二日)為止,歷時近兩個月,是規模大、活動層面又廣的文化藝術節。

一手將廟埕文化轉型為宗教民俗藝術盛會的重要推手,是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他從民國六十八年起擔任保安宮董監事,歷任總幹事,直至六年前擔任董事長,他別於傳統的經營觀念,使民俗廟會經營成為現今城市最「夯」的文化藝術節。

他說轉型的契機從民國八十三年開始,當時行政院文建會舉辦全國文藝季活動,由保安宮主辦了「保生文化節」系列活動。到千禧年以後,保生文化節擴大規模成為「保生文化祭」。

本身喜歡油畫和建築藝術的廖武治,認為廟會不只是民俗,還是一個地方的文字語言、圖形色彩、音樂舞蹈、建築形式、典章制度、經濟行為、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多元面貌的展現體。正藉由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將民俗廟會提升到民間戲劇與傳統藝術表演的層次,從此保生大帝的聖誕日不再只是傳統的酬神祭典,而是一場匯集了藝術與宗教的饗宴。

家姓戲:最受歡迎的民間劇場

舉例來說,「保生文化祭」保留了「家姓戲」的傳統,但轉型為更切合現代社會表演文化的「民間劇場」。

何謂「家姓戲」?從前廟會祭典時,各氏族輪流出資演出的酬神戲。以往保安宮自農曆三月初五到三月二十八日,依照福建同安籍大宗姓:張、陳、黃、蔡、杜、連、鄭、王、周、林、李、楊、葉、許、吳,如此順序輪流請戲酬神,連演二十四天。不過進入工商業社會之後,宗親會間的聯繫也逐漸疏遠,家姓戲也自然逐漸沒落。

「保生文化祭」演出者則不再局限於傳統「家姓」,而來自職業劇團、保安宮社團、戲曲專科學校,由民俗戲曲專家、老師組成評選會,從送來的表演計畫中甄選出其中佼佼者,同樣連演二十多天,形式更為豐富,表演精采程度更有增無減。像榮獲國家文藝獎的歌仔戲名旦廖瓊枝女士、全台最古典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小西園掌中戲團,都是「保生文化祭」的常客。

何以一般廟會酬神的野台戲,經常乏人問津,真只演給「神」在看;而大龍峒保安宮的家姓戲,連演二十多場,一千個坐位,卻場場客滿?廖武治說,一般廟宇請一台戲三萬塊,保安宮請一台戲十萬塊。經費合理,要求也嚴格:服裝道具等一定都要正式,一定有文武場,不可以放錄音帶,一定要有字幕……。

然這使得參與演出的團體更覺得受到尊重,自我肯定,演出更賣力,加上大龍峒保安宮的名聲,漸使得入駐「保生文化祭」成為一種榮譽。這證明了野台戲並非沒有好演員,更不是沒有觀眾,這幾年許多想體會舊日廟會野台戲風情的市民,和渴望觀察台灣在地文化藝術的外地客,都慕名而來,在春末夏初的夜晚,不拘穿帶甚麼,一手拿著烤香腸,一手拿廟方提供的板凳,老老小小欣賞一台傳統戲,正是最輕鬆自在的看戲經驗。
今年亮點一:今年保生文化祭家姓戲,從4月18日(星期六)晚間7點拉開序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歌仔戲社、師大歌仔戲社、蘭陽戲劇團、河洛歌子戲、明華園玄字戲劇團、尚和歌仔戲劇團、宏聲歌劇團、延樂軒北管劇團、明珠女子歌劇團、漢陽北管劇團、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勝秋戲劇團、秀琴歌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國光歌劇團、陳美雲歌劇團、春美歌劇團、保安宮杏壇歌仔戲社、小西園掌中劇團及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共二十一個團體參與演出,內容包含歌仔戲、北管戲、掌中戲。
其中,在四月廿六日演出的漢陽北管劇團,是1988年在宜蘭羅東成立的民營戲曲劇團,在新美園歌劇團解散後是目前台灣為一演唱北管戲的職業戲班,2008被文建會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
壓軸的小西園掌中劇團,創立於1913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具國際知名度的掌中劇團。口白古樸典雅,表演型態精緻細膩,完整保存台灣布袋戲藝術的典雅風貌。現任團長許王先生是第五屆國家文化藝術獎得主,台灣國寶級偶戲藝術大師。小西園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瑞典、荷蘭、德國、美國、加拿大、南非、澳洲、日本、泰國、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南韓、巴拿馬、尼加拉瓜、哥斯黎加等三十幾個國際城市。今年小西園除了廟方邀演的節目外,自己又加演一台戲,表現對保生文化祭的熱情支持。

放火獅:比蔡國強還早的火藥藝術

「保生文化祭」最的高潮在保生大帝聖誕前一天農曆3月14日(今年為4月28日),白天有保生大帝遶境出巡和藝陣,晚上遶境回程後,還有媲美鹽水蜂炮的『放火獅』,這是「保生文化祭」特有的儀式。

所謂火獅,是在紙黏的獅子外型底座與獅身綁上數以萬計的蜂炮,燃放時火光四射、炮聲震天,非常壯觀。傳統宗教習俗中放炮是為了驅除瘟疫,除煞保安,今日放炮更多為了製造戲劇化的氣氛,甚至形成一種火藥藝術。

廖武治說,台灣南部和北部的廟會儀典,其實已發展出不同的流向:南部講究鬧熱滾滾、輸人不輸陣的幅員和排場;北部因應城市興起和人口密集,講究肅穆莊重,儀式濃縮而精緻。像台南鹽水是蜂炮四射,全城亂竄,讓所有人不管願不願意都沐浴在蜂炮的洗禮中;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的放火獅,蜂炮從獅身向空中發射,相對安全(但也因此要向松山機場塔台事先報備),另一重點則在火獅身上表現了紙糊藝術的精緻華麗。

事實上遶境內容也南北有異,南部以熱鬧的陣頭取勝,北部則以繡篷、藝閣為主。「藝閣」又稱「花車」,以車裝閣,車上安排民間傳說故事之人物。「陣頭」指的是民俗表演隊伍,包括八家將、宋江陣、花鼓陣、龍陣、舞獅、高蹺陣等等,各祭祀團體或信徒共襄盛舉,助陣表演,除了酬神的意義外更有暗地較勁的意味。「保生文化祭」吸收了南北台灣的精華合成「藝陣」--即藝閣與陣頭的合稱,精采可期。
今年亮點二:大陸福建供奉保生大帝的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及漳州龍海白礁慈濟宮,今年兩宮的保生大帝聖駕及信眾、與宮廟代表團人員二百餘人,首度來臺參與遶境巡禮。從2006年起開始舉辦「保生慈濟文化節」與「保生大帝文化節」的青礁慈濟宮和白礁慈濟宮,和台灣宮廟取得共識,從2010年開始「保生文化節」活動將擴大由兩岸輪流舉辦,第一屆「2010年海峽兩岸保生文化祭」盛會外由最具規模和舉辦歷史的大龍峒保安宮做東,同時大陸保安聖駕,亦將至臺灣中南部遶境巡禮。

全球保生大帝信仰中心

除了宗教和藝術活動外,整個保生文化祭的壓軸是「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聚焦在道教及民間信仰神祇的探討,同時也將深入討論古蹟的裝飾藝術。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說,到了今天,保生大帝的信仰仍不曾落伍,因為處於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和高齡化社會的現代人更能體會,榮華富貴不可恃,健康平安才是福。

廖武治說:作為真正的信仰中心有三要素:經典、科儀、練養,三者缺一不可。徒有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作為觀光景點,或一年撥出三五周舉行場面浩蕩的慶典活動,都不足以代表一宮廟信仰的精神內涵。放眼全球華人世界,福建、台灣、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香港,都祭祀保生大帝的宮廟。大陸宮廟雖是源頭,但在社會歷史的變化中,實質和日常練養上,反不及大龍峒保安宮蓬勃綿延,與常民生活熱絡相連。

做為全球保生大帝信仰中心的形式和實質條件,廖武治對大龍峒保安宮有極大的信心。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