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壹週刊就以為香港只有八卦雜誌,其實香港的文化雜誌很令我驚艷。想想台灣以前並不是沒八卦周刊(對啊我也會看),只是那些八卦雜誌徒有道聽途說立場沒有道聽途說的專業,理所不堪一擊。所謂嚴肅雜誌,同樣也是政治立場掛帥,出資老闆的立場掛帥......作為走狗,哪有「權威性」可言?所謂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現只有商業雜誌,還算能撐場。張鐵志這篇文章出現時,余心有戚戚焉,經常想起,乾脆將它轉貼出來。文章來源【2010/06/25 聯合報】
周末去了花蓮,看到兩間令人驚艷的二手書店,「舊書鋪子」和「時光」。書店本身是老房子,其存在的姿態就飽含詩意。延伸閱讀:
同行的香港友人說,台灣真有文化氣息。
我說,未必。
香港朋友常常表示對台灣的文化氛圍的景仰,台灣人也常以為香港似乎是個文化沙漠。但是,姑且不論如何去比較所謂有無文化,起碼以文化媒體來說,台灣並不見得比香港好。
這幾年,香港出現許多優質的文學和文化刊物:《字花》、《文化現場》、《META》。《字花》以文學為主,但有文化論述,也關注社會議題。另外兩雜誌則是文化評論為主。台灣雖然有《印刻》、《聯合文學》等在華人文學界執牛耳的文學雜誌,但是卻幾乎沒有文化評論性質的刊物。
何其諷刺。曾經文化評論是台灣的重要文類,並在社會以及文化改革中成為批判的火藥庫,但是過去十年,這種文類幾乎死亡,或者更精確的說,在主流媒體上宣告死亡。文化評論消逝的原因,當然一方面是網路的興起,讓許多人轉向部落格;但為何這些評論全面從報紙上撤退,卻是一個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香港的信報、明報都有精彩的文化副刊版面,明報的「星期日生活」更是一份十幾頁的周末文化增刊,且具有尖銳的批判性;但台灣報紙的周末增刊幾乎都是生活娛樂型,而不是思考性。
同樣消逝於媒體的是書評。在美國,主流報紙上書評版面的萎縮也是文化界的重大議題,然而,香港幾份主要報紙至今幾乎都還維持書評版,台灣卻只剩下一家報紙有。(更遑論中國幾個主要報紙的周末書評週報都是厚度與深度兼具。)此外,香港有一本免費的書評刊物「讀書好」,每月發行數萬冊(雖然是由地產公司所支持),台灣卻早已沒有書評刊物。
香港文化界朋友常常表示無法理解,台灣是如此有文化氣質,有人潮川流不息的大型書店,和許多精彩特色的獨立書店,怎麼會缺乏書評文化呢?
台灣當然不比香港文化貧乏,但是我們也不能自我膨脹認為比其他華人地區更有文化。重要的是去自我觀照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根源之一顯然是媒體的嚴重文化貧血症。在台灣的不同角落,從大城到小鎮,從北到南,從西岸到東岸,都有許多人在創造、推動各種文化與藝術實踐,但是他們很少出現在主流媒體的視野中。如果一個外星人來到台灣,首先看到的是媒體(尤其是可悲的電視媒體),他將會發現這是一個何其庸俗化、瑣碎化、反智的社會。
我們的這個時代確實日益輕盈媚俗。我們更喜歡輕薄短小的文化產品,而不是能深刻刺激思考的作品。我們的媒體更專長於意義的消解,而不是價值的建立;更關注於政客的廢話、明星的八卦、教人賺錢的計畫,而不是豐富的思辨。沒有好的文化評論與書評機制,那些弱勢的、欠缺資本可以在商業市場中搏鬥的書寫、電影、音樂、藝術就很難有被更多人看到和認識的可能,而這個社會也會缺乏反思與批判的力量。
不是台灣沒有豐富的文化創造,而是媒體領域的貧血使得一個只看到台灣主流媒體的外星人可能會深深疑惑:這個島嶼真的有文化靈魂嗎?
(張鐵志為作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營利以外缺乏的社會元素--從資助文化雜誌看香港藝評環境(文/樊婉貞)......養一本文化雜誌如同養一個劇團 .....
我們偉大的文化建設在這裡:
【2010/04/07 聯合晚報】衛武營藝文中心動土 馬:不會變蚊子館
近20年來政府最大的文化建設投資、耗資99.65億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今天上午動工,總統馬英九、文建會主委盛治仁、高雄市長陳菊、縣長楊秋興、屏東縣長曹啟鴻等首長、地方人士,與國內上百團表演藝術團隊代表都到場祝賀,期待這座2013年要竣工的南部四廳院,成為帶動台灣藝術表演的新據點。
上午動工典禮由馬總統擔任主典者,國內重要表演藝術團隊也以演出表示慶賀,傳統表演藝術代表「明華園戲劇團」及「台灣豫劇隊」共同合作,由當家小生孫翠鳳及「豫劇皇后」王海玲率領百位演出者,以不同劇種跨界聯合演出傳統慶典中的「百仙齊賀」,象徵敬神與祈福,場面熱鬧壯觀,喜氣洋洋。
馬英九致詞說,在台北中正文化中心使用30多年後,南部終於有世界級表演藝術場所,規模不亞於台中中正文化中心,衛武營藝文中心演藝廳席位2200個,比台北1522個大,「這也代表政黨輪替,但對文化關懷不打折扣」。
馬英九表示,雖然景氣剛復甦,政府預算仍很緊,但支持文化建設仍不遺餘力,文化需要軟硬兼施,像文建會這麼多年來在主委盛治仁手裡通過文創法、引進很多新制度包括票價補貼、藝文體驗卷等,讓民眾養成觀賞藝文活動的習慣,不會讓藝文中心日後成為蚊子館。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指出,衛武營藝文中心完成後將成為東亞最大藝文中心,有5984個座位,「終於台灣有一個世界都能看得到的指標」,衛武營藝文中心四廳院未來無論在營建或營運,在地方支持、中央配合下共同完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則說,人才培養、經理人的養成及藝文人口的培養都很重要。
陳菊致詞表示,衛武營藝文中心將展現南方藝文界的表演能量,讓全世界感動,達成南北平衡,台北兩廳院每年有十億預算,政府也應照顧南部優秀藝文團體,很多制度面有待建立,她同時感謝民間團體、楊秋興縣長的努力,「才能美夢成真」。
楊秋興說,衛武營藝文中心位於縣市交界,「縣市合作功不可沒」,高雄過去被譏為文化沙漠,經濟發展與台北不能相提並論,歷經9年努力的衛武營藝文中心終於動工,他內心既感謝又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