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2

台灣劇場「西遊記」--表坊篇

首登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觀點》2008年4月號,34期

1.表演工作坊:沉穩低調多元化經營

1998年聖誕節北京,由中國戲劇影視研究院製作、演出,賴聲川導演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林連昆(68歲)、鮑占元(73歲)、韓靜如(60多)、孟慶良(70歲)、唐紀琛(70多)、嚴帆帆、秦焰、李梅等演員合作演出大陸版的《紅色的天空》。這齣戲除北京,在上海、天津等都市演出了數十場,後再回台灣演出,參加1999年台北藝術節。

九年之後,表演工作坊的作品:《暗戀桃花源》、《他和他的兩個老婆》(大陸版叫《他沒有兩個老婆》),以及《這一夜,WOMEN說相聲》、《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等相聲系列,都陸續到大陸演出過。2006年,大陸版《暗戀桃花源》席捲北京等10多個城市,巡演60場,觀眾人數超過12萬。2007年,《這一夜, Women說相聲》接力了《暗戀桃花源》舞台。

2008年3月上海大劇院預定舉辦長達一個月的「賴聲川戲劇季」,同時介紹賴聲川新作品《如影隨行》。目前賴聲川和表坊在大陸,是知名度最高的台灣導演及劇團。

回想表坊到大陸的初期經驗,劇團經理兼製作人謝明昌說,內地多數劇團擁有專屬劇場,工作人員支領國家薪水的狀況,跟台灣非常不同。劇院設備和專業水準上不差,最大的差別是觀念。台灣走美式系統,現場演出由舞監一人統籌所有技術走位,各部門分工,只要舞監一個人熟悉整場表演節奏和技術點即可。但內地採用蘇俄系統,不設舞監,演出時燈控走燈控的、音控走音控的、布景走布景的、道具走道具的,各行其是,但因所有人員皆駐劇院工作、每日看排,卻不致於錯套。這套差異在當表演節目渡海遠來時,便彰顯出來,因為當地劇院人員不可能看排看到爛熟,從台灣帶人過去又太貴,表坊因此在當地召募訓練一批專業舞台技術人員,其中也培養出表坊在北京的忠實盟友。

演員亦然,表坊吸收當地優秀演員,加以訓練,漸漸代替台灣整組演員演出。當內地巡迴起來大江南北地跑,演員也可彈性調整,各場陣容皆有變化,比例沒甚麼一定。

另外,表坊也有僅僅授權劇本,全由當地劇團製作演出,收取授權金的合作模式。謝明昌表示,表坊採多元化經營,不拘泥任何合作模式,不排除各種可能性。

表坊許多劇碼都已為大陸群眾熟悉,《暗戀桃花源》和相聲系列的光碟更是到處看得到。曾到大陸工作的人劉小令回憶在北京四年裡:「大街小巷不管是中央戲劇學院旁邊,掛著布簾曲徑通幽的小音像店,或是清華大學西門奔北一百米外,那家內行人才找得到的藍羊書坊,架上都少不了表坊的作品,數量甚至不比當地大導演孟京輝或是林兆華遜色……。」

不可諱言,大陸無遠弗屆的盜版光碟,無意中成為表坊戲劇作品正式登台的宣傳先鋒。表坊的光盤到處看得到,某種程度上,也是節目火紅程度的地下民意探針。連賴聲川本人巡迴內地城市時,從記者身上親手收到一整套表坊全套精裝DVD的「致贈」(當然是盜版的),請求簽名。用紅緞面錦盒裝著,裡面還附贈一把紙扇,背面有不知打哪弄來的賴聲川簽名筆跡,翻面過來寫著「笑口常開」!犧牲了版稅那塊,賺進難以估計的知名度。

表坊擁有自己劇場的夢曾在北京短暫實踐過。2000年坐落於北京北兵馬司胡同原青藝小劇場,因青藝併入國家話劇院而出空,表坊進入投資並更名為北劇場,為大陸第一個民營劇場,雖然後來功敗垂成。

謝明昌說,就表坊這樣一個百分之九十靠票房收入的劇團,不思索不力圖走向更大的市場,將作品推銷出去,劇團如何生存維繼?台灣製造,世界演出—自然包括華文世界,將是表坊繼續深耕的大路。
(待續......)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