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2

台灣劇場「西遊記」--劉小令

首登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觀點》2008年4月號,34期
4. 台灣小劇場:創意和超越的能量保持者

2000年到2002年冬天,二十歲出頭的台灣女孩劉小令因工作關係,隻身到北京駐點。她像台北時髦的文藝青年,學生時代也玩小劇場。她在北京覺得樣樣新鮮樣樣有味兒,唯有一樣不及台北,那就是小劇場。

台灣小劇場自80年代崛起,解嚴前後社會轉型迸發出強大能量,在青年—尤其愛好文藝的青年身上,激出具前衛、叛逆、創新思想特質的小劇場運動。而中國大陸這邊,千禧年前後,伴隨經濟開放社會脈動加速,也有類似的蓬勃朝氣。千禧年前後,正逢先鋒劇導演孟京輝、張廣天導演小劇場作品《戀愛的犀牛》、《切.格瓦拉》得到市場上爆紅,而北京人藝大導林兆華剛成立戲劇工作室提供子弟兵做戲劇實驗的時候,能量沸騰的社會節奏與劉小令的澎湃青春若合符節,1993年她便豪氣地策劃、促成了台灣小劇場,以五部風格迥異的作品《收信快樂》(親愛的劇團)、《黑洞之外》(身體氣象館)、《可愛冤仇人》(金枝演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早安夜車》(外表坊實驗團)「整體輸出,套裝行銷」到大陸的壯舉。她希望,大陸觀眾能認識什麼叫台灣小劇場。

劉小令覺得某程度上,台灣小劇場難以複製到大陸小劇場。大陸小劇場的「小」主要意義在場地上----約五百人座位上下的小型劇場,小規模演出;但台灣小劇場的「小」意義在精神面上----以小搏大、甚至以小為傲,藐視傳統和體制的大而無當,得心應手的無聊,在美學上銳意創新,是一種「Off」、 「Experimental」的小。

在大環境上,中國大陸於意識型態和經濟鬆綁後立刻擠身為全球化貿易的最大市場,「國家市場化、市場國家化」,全體向市場經濟看齊的結果,前鋒劇場也不免除剛掙脫舊傳統懷抱便立刻被市場機制擁抱的命運。促使台灣小劇場誕生的那種社會,並不存在中國大陸。

但是,一個檔期五場演出、通常一次只有一個檔期壽命的台灣小劇場,透過海外巡演讓同一作品得以續演加演,如何讓小劇場的藝術性藉由更多演出經驗而錘煉成熟?而台灣小劇場界源源不絕的創作人才,旺盛的創意,也都急需覓尋更大的出口。秉著「戰場太小?那我們年輕人自己想辦法另闢戰場!」的豪氣,2005年,劉小令繼續套裝輸出《請聽我說》(莎妹劇團)、《交界》(外表坊)、《在外婆的死之前》(瘋狂劇場)、《二女》(百樂門大戲班)、《從零之後—片刻的延續》(古名伸舞團)與青島市話劇院自製的九個劇碼,聯合成首屆「青島台北小劇場戲劇演出季」。

這些年個別團體已經累積出了一些知名度,如創作社《驚異派對》、《嬉戲》、《不三不四到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作品《2000》、《Movement-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請聽我說》、《ZODIAC》,和外表坊實驗團《早安夜車》、《交界》、《暗殺Q1 Go! 》近幾年都到上海、北京、青島等大城市演出過。李清照私人劇團《白素貞》、《曹七巧》去年在北京巡演。另外,有才華的個人創作者也開始受到矚目,如《K24》、《暗殺Q1 GO! 》的主要演員徐華謙,已開始有一批粉絲,北京青年報也以專版評論他。台南人劇團《K24》演出之後,立即有知名商業演出公司詢問編導蔡柏璋執導賀歲大戲的可能。

小劇場的組成與規模,不若商業性大型團體,有專屬人力與財力規劃,至中國內地巡迴;而中國大陸又沒有如台灣的藝文補助機制,一切都皆由市場機制主導,是小劇場西進最大的隱憂。劉小令說目前多為對岸主辦方出落地之後的食宿、場租、演出證照等費用,而台灣小劇場向補助單位申請機票補助(但常不足額),至於最關鍵的製作費,則付諸闕如,雖說因對岸演出審查機制,演出者幾為舊作,但往往道具佈景服裝仍需重製作,也需要重新排練,經費的籌措仍是她目前最常頭痛的問題。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被指SM女王 算命師告作家

【聯合報╱記者熊迺祺/台北報導】 2009.06.16 03:21 am


近年聞名於海峽兩岸戲劇圈、被稱為「劉小令」的劉毓雯,前年給算命師梁復崴論命後,在部落格發表文章指梁是「SM女王」被控誹謗,台北地檢署昨天依加重誹謗罪起訴劉毓雯。

這篇「Web2.0,算命要升級」文章,是劉毓雯前年6月到梁復崴工作室論命後,發表於前年7月,內容主要描述整個算命過程及感想,文章目前仍在她的部落格內。

檢方及梁復崴認為爭議的文字,是劉毓雯提及介紹她算命的學姊曾指梁老師主觀且咄咄逼人,她自認頂多就像是辯論社的態勢,隨即評論指「但是這個梁復崴老師啊,用強勢根本不足以形容了,說是SM女王還差不多。」

檢警偵訊時,劉毓雯供稱SM是指「SMALL MIND」,若梁復崴另有解釋,應負舉證責任,她強調絕不是一個容易妥協的人。

劉近年奔走兩岸從事戲劇交流,目前是策展人,曾策劃2005年青島台北小劇場展演、2007年首屆華人城市青年戲劇節及2008年兩岸青年戲劇季。

轉載於:http://www.udn.com/2009/6/16/NEWS/SOCIETY/SOC6/4964718.shtml

匿名 提到...

反雪紡紗之反社交厭煩症。

學妹周六中午結婚,好不容易克服了連假不想出門的怠惰(兼肩負要幫別人送紅包的大任),但一到婚宴會場,我就開始頭暈。

好多的好多的好多的雪紡紗呀!!

然後,我就想溜了。

可能是野慣了,這一年多來就算穿裙子也是長短牛仔裙,一下子看到這麼多飄逸的柔美的粉色的普普風的,雪紡紗,我突然意識到我多麼不適合這種場合。

雖然同桌都是以前社團的,雖然不一定是同一個分會,但都算是認識,不管當年發生過什麼衝突或是開心的事情,於今理論上都應該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相隔了,但是不知道是因為假期的初始,還帶著某種明明想好好睡覺卻被逼起來的起床氣,還是脫離財經雜誌以後、人際來往圈子都大異其趣,面對這樣的場合,我突然一肚子不耐。

尤其因為新娘家庭背景的關係,許多政要都來了,謝長廷講完換馬英九上台,光是等待跟致詞就拖了一小時,勉強靠著跟好朋友討論她的未來婚禮撐下去(莫名奇妙接了生平第一個友情婚禮策劃案子),等到看到笨到不行的上菜秀(大紅燈籠加閃光燈乾冰,還好沒放《今天我要嫁給你》….),我真的決定,我,要,走,了。

我不知道,再坐下去撐到吃完,也都是跟這群相似的人談相似的事情,與其塞飽飽長肥肉,不如趁著剛開始的大好下午,去買書回家看,晚上還有品酒會呢。

其實這種厭煩中產階級嘻嘻哈哈天氣好社交的症狀,出現好陣子了,尤其有幸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後,認識很多在以前絕對不可能遇見、更遑論密切合作的人,習慣了很多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後,反而很難習慣這種思考相似的場合。

三十歲上下的中產階級/上班族想的東西,有時齊一的簡直有點貧乏。

轉載於劉小令之部落格:June 19, 2007

http://www.wretch.cc/blog/shiaolin/20383553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