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7

小劇場考古篇(鍾明德)

職業病所害,無論甚麼議題我都習慣先找找資料,關於”小劇場是甚麼?”我雖不想跌入「話當年」的窠臼,卻無法不重讀台灣後現教主鍾明德教授1999年出版的《台灣小劇場運動史1980-1989》

鍾明德將1980年蘭陵劇坊在第一屆實驗劇展推出《荷珠新配》作為小劇場運動的里程碑。這個「運動史」就本書所述,1980-1989為期十年;之後尚無續論。

小劇場的”小”字怎來?此劇場類型肇始於1887年法國安端(Andre Antoine)成立自由劇場(Theatre Libre)「非主流、反商業劇組織及演出方式,在1880年蔚為西歐的獨立劇場運動」,美國也受到這股戲劇運動影響而產生新的小劇場運動(P.7)。中國戲劇界出現”小”字,見於1919年北大教授宋春舫一篇介紹文<小戲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當時中國對西洋戲劇的想像還大都僅止於等同話劇的「文明戲」,宋舉「小戲院」的特色為:一反營利主義,二重實驗精神,三容易舉辦。1929年余上沅、熊佛西以北京大學(當時稱北平大學)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生為班底成立「北平小戲院」以推出「反對營利主義」、「重實驗的精神」的「藝術戲劇」。

台灣首度出現「小劇場運動」一詞由1960年李瑰曼教授提出,但未能引起太大回響,演出成績也不甚理想,便無疾而終。現普遍談的都是80年代後蘭陵之後的新形態戲劇,事實上蘭陵稱之為「實驗劇」,1984之後小劇團雨後春筍出現,馬森逕呼為小劇場,這字眼也越來越常出現於報章媒體,慢慢就叫開了。(P.10)

總而言之,小劇場可說和搖滾、RAP、R&B、MTV……一樣都是西潮東漸的產物。鐘教授做了一個大小劇場在指涉和意涵上的對照表(P.12),小劇場包括了以下別號:實驗劇場(experimental)、前衛劇場(avent-garde)、另一種劇場(alternative,也稱另類)、藝術劇場(art)、邊陲劇場(fringe,也稱藝穗)、激進劇場(radical)。(p.12)

之後鐘明德在本書給台灣小劇場的定義是:一300座位以下「另一種場地」演出(那是一開始的替代空間,現在已有實驗專門劇場,就型態和精神而言,尺寸大小不一定是標準),二製作預算常在五萬以下(.....救人喔),三編、導、演、設計多是沒沒無聞的年輕人(君不見連Peter Brook都做小劇場?),四演出很少有成為熱門新聞的機會(在台灣,文化藝術全部都不會成為熱門新聞),五觀眾多為知識份子(其實很多對象為工人、社區民眾、性工作者、身心挑戰者……,還有不拘甚麼人的小劇場),六整個劇團類似同人組合,很少人受過專業訓練,多係同好結合的非營利劇團(在北藝大、台藝大、台南大學、台大戲劇系所等等學校紛紛成立並產出多屆畢業生之後,很多小劇場工作者都來自「專業」教育),七它們在藝術上傾向於實驗或前衛劇(不少小劇場也只算迷你型話劇,迷你音樂劇,純娛樂脫口秀),八在政治上傾向於批判、反省甚至「反體制」和「顛覆」(在經歷二次政黨輪替,而且一樣都烏煙瘴氣之後,除了政論節目和全民最大黨,誰還在鳥政治?)。(P.13)

括號裡都是2009年的我發出的反問,但我不能說鐘明德有錯,畢竟他書寫的小劇場運動史是20年以前的。至於20年後小劇場發生了甚麼事?至今還沒有人寫成另一本書。

《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書評--楊璧菁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一反營利主義,二重實驗精神,三容易舉辦』
也許,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吧!

只是在台灣,掛上了過去的時代背景下造就的包袱吧!而渾沌不清,混淆不清了吧!


關於『台灣的文化藝術全部都不會成為熱門新聞』這點我有質疑!
如果懂行銷,用媒體還是可以成為一個熱門新聞的,比如很多演出就用藝人或想辦法製造話題啊!
安迪沃荷不也說過經典名句: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
我想是要使用﹝善用﹞媒體吧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