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0

楊世彭之三

刊載於<新觀念>雜誌2006年11/12月號封面人物
2005年秋,楊教授應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之邀,擔任「姚一葦劇場美學講座教授」,將「原汁原味」的莎劇帶來台灣,帶領北藝大師生於 2006年6月台北城市舞台售票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

排練場上

幾十個人各就各位,排練一分鐘也不差地準時開始。楊世彭在導演位置坐定,助理緊鄰著他準備記下他的每一句指示。楊博士清清喉嚨,聲音平穩而洪遠地:「各位,這上半場戲,我們上一次用了1小時34分,這一次請給我1小時28分好不好?」

我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排練場邊,聽到楊世彭給演員們的第一句提綱,不禁暗暗吃驚:楊博士對戲劇節奏精準之要求是計分算秒的!

楊世彭後來進一步解釋:「一般公認莎劇標準,英文演出一千行台詞要一小時,中文由於語法不同,大約一小時八百行。《羅密歐與朱麗葉》原劇本共兩千九百行台詞,我將之縮緊成為兩千一百行,加上舞蹈和打鬥場面,上下半場如果演成三小時就表示節奏太鬆散,得收一收了。」

楊世彭重視戲劇的節奏,因為流暢的節奏才能使佳言妙語音樂般流入觀眾耳朵,成為享受;也才可使四百多年前的故事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地復活,重新鐫刻在觀眾心版上。許多來修楊世彭導演專題的博士班學生驚訝地發現:「莎劇權威」楊教授第一堂課就是教學生如何「刪節」莎士比亞劇本,絕非食古不化的基本教義派。

翻譯劇本兼顧理論和實務

在貓頭鷹出版社及木馬出版社的促成下,楊世彭陸續將他翻譯莎劇的中文本出版成系列。翻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劇本是項大學問,尋常人等不敢輕舉妄動,流通於中文界的莎劇全集至今只有朱生豪、梁實秋、方平三種譯本。楊世彭的譯本跟這些譯本比起來,從裡到外都特別地「賞心悅目」。

除擁有流利的中英文造詣及相關學術研究基礎,楊世彭比三位前輩更見長的是他的實務經驗。他的譯本無不在他執導下經過職業劇團多次排練、修改、公演、巡迴演出,以票房和掌聲護送過關,非僅供案頭欣賞,而是能搬上舞台的「演出本」。

楊世彭兼顧舞台效果和學術研究的嚴謹,在演出時刪去和修改的文句,以其他顏色標示,回到文本原來的位置上。加上中英文對照,一併提供給研究者比較。對於莎劇研究者而言,這不僅是一本翻譯的研究,也是一本表演的研究。為了楊世彭這個兼顧雅俗的翻譯創舉,英國國際莎劇學會會長還特地致信表揚、稱許楊世彭的做法。

劇本附上印刷精美的彩色劇照以及演出光碟,影音圖文紛陳的形式,相當符合現代媒體傳播特性,也擺脫莎翁劇本一向給人的學院色彩。

嚴謹之外的柔軟心

莎翁劇在今日已屬於世界公產,改編成電影、改編成京劇、改編成舞劇、改編成歌劇……。在劇場上,忠實於原貌演出,或以前衛手法創新詮釋,皆各擅勝場。楊世彭應邀來台擔任客座,也曾考慮過莎劇的其他演出可能,但經再三考慮,決定還是讓學生嘗試「原汁原味」的莎翁劇表演,因為無論對經典的從實考究,或學習職業劇場的製作和排演方法,對戲劇生徒們都是一次可貴的經驗。

他選擇莎士比亞作品中最洋溢青春感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男女主角和大部份配角都是血氣方剛的少年人,適合年輕的學生扮演。回到自己成長的城市擔任客座,看著與自己當年一般年紀的學生,於他戲劇生涯啟帆岀發的地方學習,楊世彭說他回饋的心情勝過一切。他說:人生行此,他已經不需要再藉這齣戲多贏一頂桂冠,或博取更多掌聲來肯定自己。

按照職業劇團的標準,所有主要角色都會有後備演員,以防突發狀況發生。楊世彭特地讓這次的後備演員成為另外一組演出陣容,下午場一組羅密歐與朱麗葉生死相戀,晚間場另一組羅密歐與朱麗葉壯烈殉情。他說:「甄選時我就覺得兩組同學的素質其實差不多。年輕人需要機會,我想我只消多花一點精神和時間,就可以讓他們都得到正式上場磨練的機會,何樂不為呢?」

事實上,楊世彭在香港話劇團就有同一齣戲有粵語組、國語組兩組演員卡司的經驗,同時訓練兩組演員對他來說,是駕輕就熟的。

服裝設計陳婉麗頗富創意地將原住民的手織紋融入《羅朱》角色身上,也得到楊世彭的支持。不料新式改良古裝,與原味的文藝復興風格舞台設計發生視覺上的衝突,楊博士充分發揮「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的精神,特地修改原來的舞台設計,變為現代極簡線條風格的佈景,使此劇的演出在視覺上有了該有的「統一性」。這種甘願改變既定方案、以期協調製作團隊間的和諧,也是他多年主掌職業劇團鍛練出來的「應變本領」。

台灣與香港的現代戲劇環境比較

北藝大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強調這次《羅密歐與朱麗葉》製作動用該校前所未有的製作規模,但對於一向執導經典劇目、與職業劇團合作、一生沒做過小劇場的楊博士來說,這樣的經費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香港話劇團一齣大型製作的製作費約一百五十到兩百萬港幣,合台幣六百萬以上,還不包含全職演員、技術、行政人員的人事費用。在台灣一年難得碰上一齣這種規模的自製戲劇。香港官方資助的香港話劇團,一年經費相當台灣音樂、舞蹈、戲劇、傳統戲曲等等整個表演藝術界「共享」的官方補助總額。香港話劇團有二十幾個全職演員,一年六到八齣舞台劇演出,前一檔正上台演出,後一檔已經如火如荼在排演。台灣還沒有一個「職業」演員,能僅僅靠舞台劇演出的收入維持生計,一年好不容易演出兩齣舞台劇,其他時間就要去找兼差……。

我想台灣難以有養像楊世彭這樣一條大魚的池塘。台灣藝術家靠的是單打獨鬥、勇敢衝撞、出奇致勝;台灣的戲劇觀眾也無緣享受有系統、大規模的世界主流戲劇洗禮。劇場精英和大眾之間的美學距離,猶如兩岸多年以來遙遙對望……。

如楊世彭說:「經典是經過歲月淘洗,文化中最優美、精萃的部分,理應也成為公民生活的一部分,演藝傳統的一部分;經典劇目應該經常上演,讓觀眾有機會定期反芻。」台灣這個鬧熱熱的小島,活力有餘,但何時能成為安謐反芻經典的樂土?

行雲流水般的人生

猶如楊世彭博士的導戲節奏,我覺得楊博士的行事為人處處都流露岀行雲流水般的優雅節奏。 
  
  楊世彭自詡導演生涯七十齣戲,只有兩齣曾在彩排時中斷,其中一齣在1975年的科州莎翁戲劇節,也是《羅蜜歐與朱麗葉》。那齣英文演出只有98小時的排練就進入「技術合成」及三次彩排(這次的《羅朱》用了200小時),自然略感不足。另外一齣是在1993年的香港,執導原創音樂劇《城寨風情》,幾噸重的佈景,因負責舞台工程的公司裝置不當,機動滑台在彩排時出軌卡住,讓他不得不叫暫停……,可見楊世彭導戲時,由於設計嚴謹準備充分,總是順順利利一氣呵成的。

  楊世彭導戲一面是理性和嚴謹,一面則是對戲劇熱情洋溢而充滿感染力。在還沒有觀眾的排練場上,楊世彭彷彿第一號戲迷,專注盯著年輕四五十歲的少男少女,略感生硬地揣摩著楊導演早已爛熟的《羅朱》角色詮釋。如果以每齣戲一兩百小時的排演計算,再加上國際各大莎劇劇團的不同演出版本,相信楊世彭看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恐怕要上千小時了吧?但隨著劇情,楊世彭的眼神流露好奇、緊張、期待、興奮、入神、癡迷……,彷彿還是第一次欣賞到這齣戲。

  戲落幕的第一個禮拜三,他大方追問每個走進教室的學生:「看過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沒有?」亟欲知道觀眾反應,讓人感到楊導演對戲的熱情一如第一次導戲的導演,毫不因為這是一齣學生製作而打折扣,即使他早已「功績」彪炳,這一齣《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他的新寶貝。

   對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沉思默想的我而言,楊博士像是一個站在高峰傲然四顧的學者。剛開始想到要採訪這麼一個人,不免略感膽怯,但跟他在北藝大義大利餐廳初次見面後,卻感到這位先生居然相當親切,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越過國際莎翁戲劇節藝術兼行政總監的身份,越過香港話劇團十三年藝術總監的資歷,越過世上最難買票的華格納樂劇聖地「拜羅伊特樂劇節」(Wagner’s Bayreuth Festival) 每年特邀貴賓的地位,越過與華文漪、李薔華同台飆戲的輝煌「戰績」,楊世彭跟我卻談起台大附近的美食小吃及二輪電影院,一時之間讓我覺得無比親切,雖則巨人近在眼前……。

我想楊世彭特別懂得理性和感性、認真與放鬆、愛人和愛己之間的拿捏,具有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魅力。除是戲劇界的一流導演,楊世彭也是他自己人生的最佳導演,他的人生有種水到渠成的雍容,卻樣樣卓越,而絕無冷場。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