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0

楊世彭之二

刊載於<新觀念>雜誌2006年11/12月號封面人物

新加坡實踐劇團藝術總監郭寶崑曾如此形容楊世彭:「吃透了東西方戲劇精粹,而矢志要把彼此的精華盡量原汁原味地送上雙向交流的輸送帶。」

指揮洋人演莎劇

完成《烏龍院》第三輪公演後,楊世彭毅然決然轉向莎士比亞戲劇的製作演出,四年內連導三齣大型莎劇。1973年他執導的莎翁喜劇《第十二夜》得到科州莎翁戲劇節有史以來最賣座的佳績,顯然西方經典交到楊世彭手上也毫無遜色。

楊世彭的戲劇學術事業,可說一帆風順。1967年拿到博士學位前,已經有三所大學的邀聘在等候,他選擇到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任助理教授,八年後升為正教授,還不到四十歲。後來擔任科大戲劇舞蹈系系主任及劇場主任,並執掌全美知名的科州莎翁戲劇節 (Colorado Shakespeare Festival),擔任它的藝術及行政總監,前後長達十年,也曾多次指導外國資深演員演出《羅密歐與茱麗葉》、《威尼斯商人》、《愛的徒勞》等大型莎劇。

一個亞裔戲劇工作者,要在歐美主流戲劇圈擔任要職,何等不易?以1987年科州莎翁戲劇節三十週年慶為例,楊世彭破例請到全球知名的莎劇明星演員東尼‧邱區先生 (Tony Church) 從英國飛美國,擔綱主演他親自執導的《威尼斯商人》。這位先生曾任英國皇家莎翁劇團主要演員28年,經驗豐富;為了「對付」這位莎劇明星,楊世彭和助理事先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大量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從劇本歷史背景、角色詮釋,古今各家對這齣戲的演法和批評,猶太人在中古時期及莎翁時代的商業地位,高利貸在基督徒心中的惡劣印象,劇本中重要隱喻、意念、象徵等等,歸納前人觀點,並逐步新添個人創見,做出長達四十頁的準備成果,立刻叫邱區先生刮目相看。

《威尼斯商人》的演出結果也令人刮目相看:十四場公演的座券全部售罄,一千零四個座位爆滿之外另售站票,劇終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美國權威莎學季刊Shakespeare Quarterly登載的劇評贊譽交加;《博德城鏡報》為該季三劇排名次:《暴風雨》「好」,《馬克白》「很好」,而《威尼斯商人》則是「極好」。丹佛地區最大報紙《丹佛郵報》給它四顆星的最高評價;《落磯山新聞》劇評的標題稱讚此劇的演出「接近完美」……總之這齣戲博得媒體及劇評家的一致好評。

做經典戲的經典精神

然我知道作為一個國際戲劇節的藝術及行政總監,除了製作高水準的演出之外,還需多方位的經營能力,像是募集資金、廣植人脈、控制預算、掌握票房和加強宣傳等等。楊世彭一做就是十年,要是沒有相當的口碑,並為絕大多數同事所欽服,是不可能做到的。

楊世彭卻謙虛表示,並沒有什麼特殊秘訣。

楊博士仔細回想,當他還是助理教授,薪水也還不是很高的時期,每年寒暑假總是自掏腰包到紐約看戲,十幾天看二十齣戲,幾年看下來,他看過的戲比同事要多上百齣。好戲看多了,眼界也就自然提高,楊世彭說:「這是我對自己的投資。」

科州莎翁戲劇節每年推出三齣大型莎劇,基於「照顧自己人」的傳統,慣例保留至少一齣戲給戲劇系教授執導。但楊世彭主掌戲劇節之後,立即打破這個慣例,他主張完全開放,沒有保障名額。他以高價力邀最優秀的導演前來,一流的導演帶來一流的設計、一流的演員,好卡司自然會吸引觀眾,觀眾又帶來財源,財源足使製作單位擁有更好的製作條件,製作條件好又可以提高戲劇水準……,於是帶動一連串良性的循環。

他當時膽色過人地說,如果科大自己人不夠優秀,就「一個也不用,製作群全部外請!」

「這麼做難道不會遭本地人反彈?」

「當然會!但是票房出來創下前所未有的佳績,演出的水準又顯著的提高,大家就不敢吭氣了。後來我去香港幾年,票房又直往下落,於是又請我回鍋當五年總監,直到我提早退休。」

重新回到亞洲

所謂經典,就是值得一再咀嚼、一再反芻、一再重看而能一再激起內心簇新感情的藝術作品。真正好戲,也應該可以經得起一演再演,巡迴再演,一年後再演、兩年後再演……。

但台灣這個天氣溽熱、地狹人稠、人心活潑好奇而躁急的地方,很多事猶如夏天午後的雷陣雨般來得快去得急,來不及累積,來不及沉澱。

由於工作和興趣,楊世彭自然看遍世界大大小小的莎翁劇團。其中北美洲歷史最悠久的奧立岡莎劇節 (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最令他印象深刻。從1935開始的這個知名戲劇節,它的所在地竟是美國西南部一個叫做艾希倫 (Ashland)的不起眼小鎮。起因在於某年夏天,小鎮的英文教師眼見鎮民漫漫度暑無所事事,喜歡莎士比亞的他約集一些同好,提議演兩齣莎劇。他們籌資四百美金,借到簡陋的民眾聚會所,仿十六世紀莎翁時代的形式演出兩場。事前還為招攬人氣請來拳擊手比拳助陣,誰知拳賽乏人問津,莎劇卻吸引大批觀眾,從此莎劇節就成為小鎮傳統,經過七十年擴展和改進,奧立岡莎翁戲劇節如今成為擁有四百五十名固定員工的常設組織,還不包括龐大的兼職與義工團。每年劇季長達十個月,有三個大小不同的專門劇場,每年湧進30餘萬人次觀眾,創造數千萬美元的觀光收入。以2005年為例,奧立岡莎翁戲劇節編列預算達兩千萬,與七十年前的四百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戲劇成為這無名小鎮的特產、驕傲,以及金礦。

七、八O年代台灣政府舉辦國建會,延攬各界海外優秀學人一年一度返國為國事建言,類似國家智庫性質,楊世彭也曾受邀參加兩次。1988年二度與會,當時滿懷熱情、摩拳擦掌想回饋鄉里的他,以奧立岡莎劇節的案例分析,洋洋灑灑寫了份萬言書,想要替台灣演劇界擘畫,以文化藝術一舉在國際發光,然這份萬言書卻不知怎地石沉大海。

中西經典匯聚香江

1983年及1990年,華人世界條件最好的現代劇團之一的香港話劇團邀請楊世彭擔任第一任及第三任藝術總監。楊世彭終於發揮他融貫中西的學養,和在美國長期執掌職業劇團的經驗,前後十三年間,把美國專業劇團運作建制帶進香港,將古今中外經典劇作紮實、長期、廣泛地介紹給香港觀眾。

楊世彭翻譯、執導、製作的戲路更加寬廣,不限莎劇,包括更多中西經典話劇,以及倫敦西區和百老匯的走紅劇,如《推銷員之死》、《他人的錢財》、《次神的兒女》;原創歌舞劇《城寨風情》、《歷奇》,當代華人原創劇如《阿Q正傳》、《傅雷與傅聰》、《誰遣香茶挽夢回》、《德齡與慈禧》,中國戲曲型式話劇《閻惜姣》等等。其中多齣跨越香江,到新加坡、北京、台北等其他華人城市巡演。楊世彭也曾應邀來台灣國家戲劇院執導《不可兒戲》(1990)、《推銷員之死》(1992)、《戀馬狂》(1994)及《誰家老婆上錯床》(1999),合作演員包括劉德凱、李立群、馬景濤、趙自強、周丹薇、季芹、唐從聖等,都是當年劇界盛事。

他對香港話劇團的影響為何?

根據1998年應邀至香港話劇團執導《紅色的天空》,「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的觀察,他說:「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我認為沒有一個劇團的組織可以超過香港話劇團。就算裡面的組員更換,組織之完善,仍然可以讓劇團每年製作出六到八檔戲,而且所有人的潛力都能發揮到極致。這一點一滴,當然是楊世彭一手創造出來的。」

沒有留言:

非關評論《陳情令》

我不好玄幻,也很少看腐劇,最怕腐眾銷魂流涎而我平靜無波,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並不好受。聽說《陳情令》很火,打算蹓一集瞧瞧,沒想到五十集完食,還遍點 YouTuber 們的分析視頻及同人二度創作,又追完延伸綜藝及國風演唱會,甚至角色MV也不小心聽了好多首,IP( I...